电影《风暴》首现炸掉中环 重造实景体现大制作
2013.12.19
来源:1905电影网
共13张
|
香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类型片已经没落,但刘德华和江志强试图重新定义“港片”、“警匪”和“江湖”。“把中环炸了!”“尝试3D拍摄,就连预告片也是”、“第一次在中环看到枪战”——无论是预告片发布会上的对谈、电影宣传通告还是电影海报上,在每个有机会跟外界介绍这部影片的方式里,这些噱头不断出现。江志强特意强调了他投资的这部《风暴》不仅在中环枪战,还搭设了1:1的中环实景——这是一部大制作。
12月12日,刘德华和姚晨主演的《风暴》即将上映,并可能成为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部用3D技术拍摄的警匪片。尽管讲述的还是“一个好警察如何在重重压力下执法”的故事—没有明显的剧情创新—但激烈的枪战场面和“炸掉中环”的创意还是刷新了警匪片的表现力。
在刘德华和江志强的眼里,这是重振港片雄风之作。那些以枪为道具主角的电影——警匪片、黑帮片还有形形色色的江湖片,是香港电影的代表类型之一。对于生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的内地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片就是青春期启蒙,他们在录像厅或者借来的录像带里认识香港、兄弟情义、江湖以及性。而对于香港观众来说,则是银都戏院这样如今不复存在的地方。在1990年代之前一票难求、大排长龙看警匪片的场景,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这是港片的特殊意义所在,香港电影的起落也总是和这种类型片联系在一起。而如今银都戏院已经改成甲级写字楼,《古惑仔》的拍摄地点旺角也成了遍布连锁电器店和化妆品卖场的购物区。
下一页:合拍片受关注
香港主流片商公司之一的执行董事林小明在提及11月29日推出的陈木胜新片《扫毒》的时候强调这部电影“非常港式”,而“更接内地的地气”还是“更港味”往往决定了两边市场对一部影片的不同接受度——简单来说,在哪一个市场更好卖。
但刘德华并不同意这种归因方式。他认为所谓“接地气”和香港题材并不冲突。“爱、伤心,这些东西是不改的。我听到有人说,‘那个谁谁谁的电影很港味,旧!’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吧,所谓的香港味道是要和时间挂钩。《英雄本色》在现在拍也不一定会那么大卖,但2003年的《无间道》和后来的《桃姐》,都是港味,但是有改变的。”
在他看来,一切电影都是剧情片,只有故事的优劣之分—香港警匪、黑帮片中的那些兄弟情谊、帮派斗争,完全可以用另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黑帮片里头除了动作戏,最重要的是剧情,你一个学校里一群男人就可以出现情谊,你黑帮片里的剧情也可以用办公室斗争来展现啊。”刘德华说。
他说的是香港电影的现状。多年低迷之后,香港电影市场呈现极度萎缩的状态。很多香港电影人在制作一部影片的时候总是要预先判断自己的产品的投放目标市场—如果是香港本地,那就是小制作、小题材,比如以情色为卖点的《喜爱夜蒲》反映的是兰桂坊这样的夜店文化,而如果目标是内地观众,会考虑和内地话题更挂钩的角度。
“这些年大家都北上做合拍片,警匪片不会是重点。”影评人骆晋说,《寒战》这样的电影似乎更喜欢表现“香港精神”,宣传香港法治的理念,手法还有点生硬。而原来的警匪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角色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的草根江湖气,这种气质放在香港这个很西化的国际大都市里面,很吸引人。”
多年以来,各界对合拍片对香港电影业的影响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合拍一方面让香港电影的类型越走越宽,一方面又带来了很多局限性。
香港电影崛起于1970年代,其中1986年至1994年被称为巅峰期。一直到1990年代末衰落之前,它在全球电影史上都算得上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弹丸之地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电影美学,诸如徐克、杜琪峰、王晶这样的导演都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1990年代起,港产电影的总产值仅次于好莱坞,它在1993年达到产量巅峰,共有242部,年收入票房则在1992年达到了15.72亿港元。
但1990年之后的香港电影进入了黑帮控制的时期,无论制作还是艺人经纪都陷入混乱。“当时李连杰的老板签了李连杰5部电影的约,有个黑社会想中间借李连杰出来,老板不借,结果就在办公室门口被干掉了,6枪。”江志强说。
诸如吴宇森这样的代表性导演在1993年之后选择在好莱坞发展,但相比市场,香港电影——尤其是江湖片—里的美学元素倒并未消失。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在《杀死比尔》这样的作品里屡有致敬之意,从画面、拍摄手法到音乐配合,都能看出当年香港电影的影响力。
当然,香港电影界还是不断有人翻盘,《无间道》就把香港电影短暂地带出过低迷状态——以至于事隔10年,每个人回忆起《无间道》这个系列的电影的时候,还能强烈地表达出它的存在感,以及他们从中体会到的荣耀。
《风暴》投入巨大。这部整体费用超过8000万元的电影可能是10年来投资成本最高的警匪片,其中包括按1:1的比例搭建了中环毕打街的外景追加的1500万元预算,而决定使用3D拍摄,又增加了千万级的费用。江志强透露,最终制作费用可能还会比8000万元再高出一些。
这是江志强“警匪三部曲”中的第三部,2012年先后上映的《大追捕》和《寒战》分别在内地拿到4800万元和2.5元亿票房,《寒战》以4200万港元成为去年香港国产片票房冠军,并拿到今年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在内的9项大奖,而上一部在金像奖上如此风光的警匪片正是《无间道》。按照江志强的说法,他试图为《风暴》加入新东西—这样你就会理解宣传里强调“炸掉中环”的意义。但江志强不是一个为了新而跟风的人。他以理性著称。哪怕在合作者刘德华看来,江志强也过于理性,甚至苛刻了。
当监制刘德华希望尝试用3D拍摄时,江志强就开始计算多花的钱要从哪里去赚回来。比如他会参考一部国内电影拍成3D,票房平均增幅是33%,同时由于价高,影院经理们通常更喜欢3D,另外还需要考虑这个电影适不适合拍3D,综合起来决定花这笔钱值不值。为了分散风险,如果要增加1500万元预算,江志强会要求刘德华从片酬中拿出750万,把双方的商业利益捆绑在一起。
在《风暴》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刘德华主要负责前期影片内容把握,而江志强统筹项目整体预算,寻找其他投资人,以及负责后期的宣传和发行。江志强认为刘德华在制作、演戏和讲好故事方面比别人要强一倍,而刘德华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跟“江老板”学习怎么花钱和省钱。
同样参与这部电影制作的魏君子说江志强很“敢”:“你要是敢想,他觉得不错,那就做啊。比如《风暴》,导演袁锦麟说我想炸掉中环,好啊,可以啊。宣传上也是这样的,比如他觉得之前全是室内发布会,在一个酒店里说说弄弄。然后真的为了做一场活动跑前跑后,去搞定场地、公安、消防这些东西,真的能把这个东西弄成。”
现在谁都知道,除了演员,刘德华也是一个电影投资人,他旗下的映艺娱乐在2005年推出“亚洲新星导”计划,投资的项目包括当年并不为人熟知的导演宁浩以及他的《疯狂的石头》。“其实这个事情不应该是我们,而是电影公司老板该做的。我们给编剧每个月6000元,你写,你感知世界。每个月交一个故事大纲。你要行,半年后变成1万元一个月。先来10个,有8个不行,那你就留2个。6个月,10个人。才36万元,可以有10个编剧。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呢?”刘德华说。
“他(刘德华)遵从新星导是培养新人的一个计划,会给新人很大的空间,从故事讲述方式、情感表达到结构呈现。他把自己放到一个‘前辈观众’的位置,给你一些他的年龄段的体会,然后给新导演自己选择。我觉得作为老板来说,这个松紧度很舒服。”刘娟说从接触到确定拍摄大约有半年的时间,而确定投拍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德华本人被剧本里的情感打动。
《初恋未满》讲述的是1997年6个即将高考的年轻人之间发生的友谊和爱情,情节背景放在了刘娟的家乡重庆,尽管上映的档期很短,但有很多豆瓣网友认为这是一部真诚的作品。
包括档期在内的很多营销环节是刘德华至今搞不定的部分——你从《初恋未满》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它给人一种爱情片的假象,其实说的是青春和成长。他更偏重内容制作的部分,这也是《风暴》里他倚重江志强的另一个原因。
“我现在最有兴趣的是拍一个内地的警匪片,我现在正在筹备,你给我2年,我拍一部给你看。这个事情对我很有挑战,我希望能够拍一部成功的内地的警匪片,一定能大卖。接地气、有内容、有话题,就好像冯小刚拍《非诚勿扰》那样的。”
在《风暴》结尾时,十字路口被炸开了一个几十米宽的大洞,周围是燃烧的汽车、弹孔、散落在各处的尸体和劫后余生的路人。
今年52岁的刘德华说他从来没有从3D的角度看过一部警匪片的拍摄。他年轻时曾经一年拍过13部影片,因此有了“刘十三”的名号。他见证了香港电影最后20年大部分的辉煌和荒唐的时代,也赶上了类型片的尾巴—他会不自觉地用类型片的思维来思考。比如《天机·富春山居图》,他相信导演不是故意弄成那样,一定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在这一点上,他从未提及这个项目本身就好大喜功。
“有人说枪战戏疲劳了。你看2010年的《拆弹部队》,你会疲劳吗?从演戏的角度,以前是两个主角耍嘴皮,现在那招不行了,现在是体现态度。同样的剧情20年后再拍,还是可以潮的。”
和很多人一样,刘德华希望警匪这种类型片可以复活,只是他希望复活在自己手中。《风暴》是刘德华出演的第146部电影,第27部警匪片。他似乎比以往更加卖力—没有任何替身,就从十几楼纵身而下。在发布会的时候,他笑称因为3D成本增加,请替身的预算被砍掉了。“有人跟我说,‘你又演警察’,我说我换个角度说,我一辈子都演人,你会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