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光

Xiaoguang Hu

有片源
2018年
2013年
2010年
导赏:《剑雨》由苏照彬与吴宇森联合执导,讲述关于复仇和救赎的武侠故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情武侠佳作。江湖传闻得到圆寂高僧罗摩的遗体可以修得绝世神功,女杀手细雨夺得半截遗体后叛逃组织“黑石”,在江湖上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她与高僧陆竹结下情缘,在受到其以性命为代价的点化后放下屠刀,从此改头换面隐姓埋名在京城生活下去,并与一名普通男子结为夫妻。然而好景不长,她身份暴露再一次卷入争端,自己竟又成为了恩爱丈夫的灭门仇人...各派势力风起云涌,江湖恩怨相织交错,贪痴妄念终成幻影,冤冤相报终无止境,唯有在过去中和解、在新生中得到救赎。在叙事特点上,与传统武侠电影侧重于江湖恩怨和激烈打斗不同,《剑雨》在更注重描绘人物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流露。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来描绘细致入微的日常场景——细雨与江阿生的婚后生活、平常的市井琐事等等。这些场景为影片注入脉脉温情,同时还能够加深观众对角色的认同。细雨的内心挣扎、对平淡生活的渴望一一细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的情感厚度大大加深。从视听上看,深厚的东方美学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元素和场景传递出来。影片中小桥流水、青苔石板、雨中屋檐等画面,展现了典型的江南风貌,是江南水乡山水美学的诗意表达。这些景象不仅仅是背景,更是影片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影片多次出现雨景,不仅仅营造了朦胧的氛围,还象征着细雨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雨水冲刷着江湖的血腥,也洗涤着人物的灵魂,情感在其中得到净化与升华。在武侠片走向商业化和视觉奇观的浪潮中,苏照彬选择回归武侠电影的本质,强调情感与美学的浪漫结合。没有国仇家恨的壮阔磅礴,以平常的真情示人。人为自己的欲望、愿景所驱使,或变态自私、或慈悲渡人、或追求平凡度日,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奇情诡绝令人动容。尽管初上映时反响平平,却在时间的淘洗中愈发光彩夺目,持续焕发生机。(编辑:颜诗雨)
2009年
2007年
2005年
导赏:《举起手来!》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宁执导的一部战争喜剧电影,该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娱乐作品,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举起手来!》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创伤。然而,冯小宁并没有选择传统抗战电影的悲壮路线,而是采用了喜剧的形式来呈现这段历史。这种创新的尝试,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是颇具争议的。一方面,它挑战了观众对于抗战题材的固有期待,另一方面,它也试图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引导观众去回顾和思考历史。影片采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方式,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同时,这种叙事手法也使得电影在处理严肃历史话题时,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在不触碰观众情感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角色塑造上,《举起手来!》同样展现了其独到之处。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既有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中国村民,也有形象夸张的日本士兵。这种角色设定在喜剧电影中并不罕见,但在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却显得尤为突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抗战电影中的英雄叙事,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荒诞。电影中的喜剧元素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举起手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喜剧桥段,如村民与日本士兵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各种出人意料的情节反转,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笑料。这些喜剧元素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题材的沉重感,使得观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历史进行思考。然而,《举起手来!》的这种处理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将抗战历史喜剧化,可能会淡化历史的严肃性和悲剧性,甚至可能误导观众对历史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在喜剧的外表下,并没有放弃对历史的深刻挖掘。它通过喜剧的形式,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人性与道德等深层次的主题,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抗战电影的表现空间。《举起手来!》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对抗战历史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的平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重量。(编辑:赵敏)
赎

演员/

导演:史晨风/
主演:田小洁/胡晓光/
播放正片
剧情: 村主任等不及老书记回来,就把村小学以八万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包工头高占标,偿还建校时欠下的十万块钱工程款。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高占标要当校长,对于范志清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耻辱。范志清气冲冲地找到村主任,但说什么都晚了,村小学都被高占标换成高家营占标小学的名字。范志清是村小学的校长,四十多岁的人,二十多年来为了村里的娃们瘦得让人担心不说,媳妇常年瘫痪在床,也没时间照顾。   临近开学,高占标开始物色学校组成人员,并将学校像教导主任这样的职务都委任给了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任凭范志清为学校归属的问题来回奔跑而不顾。但办学校要的是老师,而且还是持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在范志清表示坚决不出任学校校长后,范志清一手带大的李春娇老师也表示不再任教。开学在即,高占标在一时难以请来教师的窘境下,出月薪八百,意欲请高桂林出任校长。   高桂林是李春娇的男朋友。为出任高占标小学校长这事,两个人差点没闹翻。在找高占标表示赎回学校的想法后,范志清考虑到村里的娃娃,痛苦地妥协下来,答应高占标,支持桂林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除了难以忍受一个文盲办学的痛苦外,一个让范志清始终搞不明白的问题是,高占标为什么要买小学?他会真心办学吗?   很快,高占标买下村小学背后的原因被李春娇和高桂林发现。原来,高占标在村小学后面的一块空地下发现了优质煤层,经过前期的暗中勘探,开采许可证都已经办了下来。这个消息让村主任、老书记和范志清如梦初醒,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范志清赎回学校的决心。为了阻止高占标的开采,范志清顾不得瘫痪在床的妻子,以在矿井口静坐绝食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倔犟的反抗。   三天的静坐绝食,让高占标为之所动,也让高占标妥协下来,答应范志清赎回学校。可就在范志清为赎回学校的八万块钱而焦头烂额时,妻子病情突发,住进医院需要两万块钱进行手术截止。为了学校和村里的娃们,范志清已经顾不上病危的妻子,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只为赎回学校。范志清的举动感动了老书记,感动了整个高家营。在整个高家营的捐助下,学校赎回来了,范志清匆匆地向医院赶去。
2003年
剧情:  黄时冲是个陕北某乡村里的孩子,虽然只有小学六年级,却因为从小酷爱跑步,个子要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一头。黄时冲所在的村小学校长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聘请田大英当学校的体育老师。田老师热情认真负责,很快就得到了校长和同学们的欢迎。学校没有操场,满山遍野成了学生门的运动场所。很快地,田大英发现黄时冲是一个很有中长跑天赋的好苗子。放学后,他常常对黄时冲进行单独训练。就在这时,黄父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黄时冲拽回家。在他看来,山里的娃娃识两个字不是文盲就行,跑来跑去没什么出息,还不如学门手艺当木匠。村里的人都学习黄父的做法,纷纷把自家的孩子领回家。学校没了学生,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进行。田大英一气之下写了封警告信,跑到镇上,凡是能盖到章的单位他都找到了,以寻求多方的声援,甚至得到了派出所的章盖。当校长和田大英一同站在村民面前,抖动着盖满章子的警告信,村民们都被镇住了,黄父当即表态要儿子继续上学读书,其他人也都乖乖地把孩子送回了学校。   痴迷于跑步的黄时冲简直把田大英当作自己的偶像,他偶然发现田老师经常对着办公室挂着那双漂亮的跑鞋发呆、流泪,这让他十分困惑。趁老师不在,黄时冲偷偷换上了那双跑鞋,被田大英发现,暴跳如雷。原来这双鞋是田大英母亲省吃俭用买的--田曾经是一个极有天赋的中长跑运动员,由于训练过度、压力过大,患上心肌炎后就再也不能重返赛场了,而当老师是他从未想过的。在拿到了第一笔工资后,田老师为黄时冲买了一双运动鞋。   在田大英的精心培养和黄时冲的刻苦努力下,黄时冲参加了县中学的选拔,考核结束后他得到“回家等消息”的答复很是沮丧。几天后,学校收到了通知,黄时冲被县中学正式录取了。在黄时冲赶往县城的时候,田大英把自己珍爱的跑鞋送给了他,同时对自己的教师生涯也充满了信心。
2000年
导赏:《上车,走吧》是导演管虎拍摄于2000年的作品,也是黄渤的演员处女作。本片延续了导演对北京的城市观察,以普通小人物的生活处境管窥整个时代的变迁,并挖掘了新人演员黄渤,使其开始走上表演之路。影片讲述了两个来自山东农村的青年刘承强和高明到北京开小巴的故事,充分挖掘、利用了公交车空间与城市和人的关系,并赋予此空间以理想、希望的象征。公交车的存在为农民工兄弟俩提供着稳定的物质生活保障,他们通过将自身的身体与劳动工具的身体相结合,在北京获得生活资源并不断开拓自身的生存空间。两人与公交车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实体,互相倚靠,共同进退。乘着公交车穿街走巷,不同的人路过、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以此获得体验城市、感受自我主体性的方式。驾驶巴士不仅让他们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孕育出与“小辫儿”、丽娟的爱情,也让他们在行驶的速度中获得对城市空间和自我人生的掌控感与征服感。影片的最后,刘承强选择继续乘坐这辆大城市的公交车,而高明则选择了“下车”,巴士成为了城市发展浪潮的象征物,在来来往往、上车下车的个体选择中,时代滚滚向前。在拍摄手法上,影片通过大量手持镜头与倾斜角度呈现出一个晃动的、畸形的、不稳定的城市世界,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都由偶然性堆积。兄弟俩初来乍到的消极低沉转瞬被火爆的生意与甜蜜的爱情所取代,而看似拥有无尽未来的生活也很快由一场车祸走向终结。影片不断变幻的色调是主人公内心的真实写照,当刘承强与丽娟在郊外约会时,画面颜色逐渐转暖,反映出强子心中愉悦、期待的主观感受。同一个地点,兄弟俩抵达北京时一直处于画框中央,人物形象占据画面的主要空间,代表着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再次来到火车站,人物却变得无限小,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待着他们,在无限的循环中,人生又再次出发了。(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