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光

Xiaoguang Hu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管虎导演的新作《狗阵》,作为一部在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它超越了传统叙事的框架,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探讨了人性、自然以及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狗阵》创造了一个名为赤侠镇的破败小镇,这个空间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更是电影的真正主角。小镇的荒凉、风滚草的肆虐、拆迁的威胁,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层次的地理与心理空间。这个空间是人物诞生的摇篮,也是他们命运的囚笼。电影的动作性,或称之为反应性,是《狗阵》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彭于晏饰演的主人公二郎,通过身体语言而非对白来展现其内心世界。这种对身体性的反应强调,剥脱了语言的优越性,让人与狗、自然与文明之间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关系。电影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即时的、碎片化的,它们各自独立,共同构成了电影的本体特征。《狗阵》中的多重镜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深层次的文化与心理的反映。电影通过动物形象的布置,隐喻了自我“再出发”的问题。二郎与黑狗之间的关系,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镜像之一,它们共同经历了从冲突到和解,从孤独到陪伴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再现,也是对人类在自然和文明交织中的处境的深刻反思。电影的结尾,伴随着日全食的奇观,小镇的动物们获得了短暂的自由,而居民们则沉浸在对天文现象的观赏中。这一超现实的场景,不仅打破了人与动物的传统界限,更是对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挑战。《狗阵》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电影世界。它不仅是一部“Cinematic”的电影,更是一部深刻地探讨了人性、自然和文明的电影。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空间、每一个视觉隐喻,都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和质疑。《狗阵》是对电影艺术可能性的探索,也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的“再出发”。(编辑:赵敏)
2020年
导赏:在《八佰》中,管虎重现了1937年中国军队坚守上海四行仓库,抵御日军疯狂进攻的壮举。通过战争洗礼完成个人蜕变的军人们是这部影片的主角,高还原度的战斗场面使之成为国产同题材战争片中的杰作。作为一部群像戏,《八佰》不仅再现了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的形象,也通过“羊拐”“老铁”“老算盘”“刀子”等虚构角色再现战争的残酷和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中的思考,帮助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这场战争。王千源、张译、姜武、欧豪、俞灏明等演员在堪称“全员硬汉”的剧组中历经种种考验和困难,成功诠释出角色的特质。正如导演管虎在受访时所说:“它可能不是个电影,就是通过摄像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走过历史,去看看发生过什么。”为了还原淞沪抗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剧组耗时18个月设计搭建200亩实景,重现了苏州河两岸的原貌。在片中,苏州河被赋予重要意义,这条河不仅隔开了战区和租界,也是租借内各国人士了解这场战争和中国军队抵抗意志的重要窗口。随着战事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租借内的人也被四行仓库守军的壮举所感染,从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中跳脱出来,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从而拉开了国民觉醒的序幕。为了凸显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摄影指导曹郁在片场架设2000多台灯来配合不同的镜头,IMAX65mm摄影机完美适配了战场环境,使其成为亚洲第1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影片在上映后反响强烈,超越一众影片获得了31.1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2020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编辑:刘方舟)
2018年
2017年
2013年
2010年
导赏:《剑雨》由苏照彬与吴宇森联合执导,讲述关于复仇和救赎的武侠故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情武侠佳作。江湖传闻得到圆寂高僧罗摩的遗体可以修得绝世神功,女杀手细雨夺得半截遗体后叛逃组织“黑石”,在江湖上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她与高僧陆竹结下情缘,在受到其以性命为代价的点化后放下屠刀,从此改头换面隐姓埋名在京城生活下去,并与一名普通男子结为夫妻。然而好景不长,她身份暴露再一次卷入争端,自己竟又成为了恩爱丈夫的灭门仇人...各派势力风起云涌,江湖恩怨相织交错,贪痴妄念终成幻影,冤冤相报终无止境,唯有在过去中和解、在新生中得到救赎。在叙事特点上,与传统武侠电影侧重于江湖恩怨和激烈打斗不同,《剑雨》在更注重描绘人物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流露。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来描绘细致入微的日常场景——细雨与江阿生的婚后生活、平常的市井琐事等等。这些场景为影片注入脉脉温情,同时还能够加深观众对角色的认同。细雨的内心挣扎、对平淡生活的渴望一一细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的情感厚度大大加深。从视听上看,深厚的东方美学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元素和场景传递出来。影片中小桥流水、青苔石板、雨中屋檐等画面,展现了典型的江南风貌,是江南水乡山水美学的诗意表达。这些景象不仅仅是背景,更是影片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影片多次出现雨景,不仅仅营造了朦胧的氛围,还象征着细雨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雨水冲刷着江湖的血腥,也洗涤着人物的灵魂,情感在其中得到净化与升华。在武侠片走向商业化和视觉奇观的浪潮中,苏照彬选择回归武侠电影的本质,强调情感与美学的浪漫结合。没有国仇家恨的壮阔磅礴,以平常的真情示人。人为自己的欲望、愿景所驱使,或变态自私、或慈悲渡人、或追求平凡度日,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奇情诡绝令人动容。尽管初上映时反响平平,却在时间的淘洗中愈发光彩夺目,持续焕发生机。(编辑:颜诗雨)
2009年
2007年
2005年
导赏:《举起手来!》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宁执导的一部战争喜剧电影,该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娱乐作品,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举起手来!》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创伤。然而,冯小宁并没有选择传统抗战电影的悲壮路线,而是采用了喜剧的形式来呈现这段历史。这种创新的尝试,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是颇具争议的。一方面,它挑战了观众对于抗战题材的固有期待,另一方面,它也试图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引导观众去回顾和思考历史。影片采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方式,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同时,这种叙事手法也使得电影在处理严肃历史话题时,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在不触碰观众情感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角色塑造上,《举起手来!》同样展现了其独到之处。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既有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中国村民,也有形象夸张的日本士兵。这种角色设定在喜剧电影中并不罕见,但在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却显得尤为突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抗战电影中的英雄叙事,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荒诞。电影中的喜剧元素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举起手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喜剧桥段,如村民与日本士兵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各种出人意料的情节反转,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笑料。这些喜剧元素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题材的沉重感,使得观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历史进行思考。然而,《举起手来!》的这种处理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将抗战历史喜剧化,可能会淡化历史的严肃性和悲剧性,甚至可能误导观众对历史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在喜剧的外表下,并没有放弃对历史的深刻挖掘。它通过喜剧的形式,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人性与道德等深层次的主题,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抗战电影的表现空间。《举起手来!》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对抗战历史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的平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重量。(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