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郁

Yu Cao

有片源
2025年
生息之地
生息之地

策划/

导演:霍猛/
类型:剧情/
2024年
2022年
导赏:电影《脐带》是青年导演乔思雪执导的首部长片。影片主人公阿鲁斯是一位音乐人,为陪伴患阿兹海默症的母亲,二人返回草原,寻找记忆深处真正的“家”。表面看来,影片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故事,但其本质则在于寻找生命本源,而这种回返是通过“脐带”完成的。在影片的三次回返中,观众跟随阿鲁斯重新发现了母亲、故乡、草原、音乐的意义,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影片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独特的色彩美学和诗意化的叙事风格上。导演乔思雪和摄影指导曹郁通过数字调色技术,创造出一种“魔幻的真实”视觉体验,使影片呈现出大片质感。草原的冷蓝绿色调,借鉴了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胶片电影的调色手法,通过后期数字软件处理完成,这种色彩美学不仅显现了电影中的场景与物体,而且超越真实的“魔幻”色彩也使观众接收到了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此外,《脐带》在摄影和光线处理上也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影片中的光源几乎全部来自真实光源,如灯泡、手电筒和火光,这种真实感的打光方式,符合视觉经验的真实,为影片增添了自然而华丽的感觉。同时,影片在布光上追求诗意,通过光的闪烁或运动,营造出一种灵魂的感觉,使影片的光影效果既有层次又富有情节,创造了独有的空间美学。影片的意义则在于其对生命轮回和亲情传承的深刻表达。通过阿鲁斯和母亲的旅程,影片传递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对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影片中的“脐带”不仅是母子之间物理上的连接,更是情感和精神上的纽带,象征着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生与死的循环。影片通过良好的节奏、美妙的场景,给人一种平静看待生命的体验,是一部文艺电影中的诚意之作!(编辑:赵敏)
2021年
导赏:《1921》聚焦革命时代的热血群像,叙事重点紧紧围绕着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展开,集中截取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详细史实,采取生活化和类型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影片细致描写了参加一大13位代表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他们平凡的一面,使得抽象的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让观影者在沉浸式观影过程中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广泛认知、深刻体验和价值认同。《1921》是对建党题材电影的一次新探索与新升级,剧本、剪辑、摄影、美术、声效等各部门创作独具匠心,展露出新主流电影的新风貌。在叙事中,三条线索徐徐展开,一条是李达、王会悟具体组织一大会议;二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一大会议;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务跟踪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进分子。三条线索分别建构了三个悬念:一大会议能否顺利召开?马林能否顺利参加一大会议?日本人会否破坏一大会议?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悬念感也随之层层递进。谍战、动作等多种类型片元素的整合使用为影片增添了紧张气氛,加快了叙事节奏,共产党人面对从警察到特务,从青帮到巡捕结成的反动势力同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生动诠释了“我的生命忠诚于党,我的信仰光芒万丈”的铿锵誓言。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所言,“黄建新监制和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节庆献礼片,不仅能够赋予自己或其他导演以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而且能够在项目运作中较好地整合必要的政治智慧、商业智慧和艺术智慧,填平三者之间一直存在并且很难消弭的落差,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这部影片在叙事等表述方式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路径。(编辑:方舟)
2020年
导赏:在《八佰》中,管虎重现了1937年中国军队坚守上海四行仓库,抵御日军疯狂进攻的壮举。通过战争洗礼完成个人蜕变的军人们是这部影片的主角,高还原度的战斗场面使之成为国产同题材战争片中的杰作。作为一部群像戏,《八佰》不仅再现了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的形象,也通过“羊拐”“老铁”“老算盘”“刀子”等虚构角色再现战争的残酷和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中的思考,帮助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这场战争。王千源、张译、姜武、欧豪、俞灏明等演员在堪称“全员硬汉”的剧组中历经种种考验和困难,成功诠释出角色的特质。正如导演管虎在受访时所说:“它可能不是个电影,就是通过摄像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走过历史,去看看发生过什么。”为了还原淞沪抗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剧组耗时18个月设计搭建200亩实景,重现了苏州河两岸的原貌。在片中,苏州河被赋予重要意义,这条河不仅隔开了战区和租界,也是租借内各国人士了解这场战争和中国军队抵抗意志的重要窗口。随着战事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租借内的人也被四行仓库守军的壮举所感染,从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中跳脱出来,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从而拉开了国民觉醒的序幕。为了凸显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摄影指导曹郁在片场架设2000多台灯来配合不同的镜头,IMAX65mm摄影机完美适配了战场环境,使其成为亚洲第1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影片在上映后反响强烈,超越一众影片获得了31.1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2020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编辑:刘方舟)
导赏: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和我的家乡》为时代献礼,通过延续姊妹篇《我和我的祖国》的集锦创作方式,将视野由城市投向乡村、由宏观转向个人,努力讲好城乡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唤醒每个游子心中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我和我的家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主流电影创作模式的成熟,创作者们在主流思想、艺术追求与商业价值间找到了一条既能加深家国一体价值观认同、又能带来欢乐陶冶情操的理想路径。影片在叙事技巧上“以小博大”,“相比《我和我的祖国》以时间为轴讲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七个重大事件,《我和我的家乡》则以空间为序展现了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地点的家乡变迁。如果说,前者是小人物在‘小时刻’与大时代的‘迎头相撞’,那么后者就是小人物在‘小地方’和大时代的‘旧梦重圆’。”出租车司机、农民工、乡村教师、带货主播,他们是城市与乡村中最常见的个体,是被新闻流量和热门数据掩盖的普通人。但正是在这些人身上,蕴藏着最接地气的烟火气和最朴素的善良、正义。他们在城市思念着家乡的圆月,在农村修路、支教、抗沙,深入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舍弃个人得失换来家乡巨变。医疗改革、科技创新、尊师重教、回乡创业、驻村扶贫,五大故事基本都采用先抑后扬再升华的叙事逻辑,深入脱贫举措的具体成果,串联起脱贫攻坚的重要话题,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却又统一于“家国一体”的共同主题。形式上,《我和我的家乡》“采用风格各异的电影技巧和笑中带泪的喜剧表达方式,由一种纯正、欢快、轻盈的叙事基调进行串联”,使影片观感轻盈,以人的信念、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感动观众。《最后一课》前半段铺垫了大量笑点,后半段则以怀旧的姿态制造时空的交叠,当年姜小峰在画纸上未竟的愿望,终于在他与范老师重逢的时刻实现。这是将人性力量与电影本质魅力精彩结合的瞬间。除此之外,影片也积极探索视频媒介形式与电影的结合,拓宽电影影像的空间。片中顺应当下网络趋势,融入了大量竖屏短视频,并将其以互联网审美语感呈现,每个个体都会被看见,他们在时代中的参与、奉献也都会被记录、呈现。(编辑:海边淡鼠)
2019年
导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话是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薛宝钗之笔写下的,意在当世俗种种摆在眼前,她依旧相信,能向风借势上青云。本片是年轻导演滕丛丛的处女作,成为“女性导演、女性题材和女性视角”的一次成功探索。姚晨饰演的女主角盛男意外发现自己患上了卵巢癌,需要进行手术,但家庭给不了她可能的支持,她不得不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去筹手术费……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容易”二字?这是每个成年人必须面对的一课,同样也是这部电影给出的思考命题。影片通过黑色幽默的写意手法,在影片略带文艺的影像风格上,增加了商业喜剧的元素,形成了该片独一无二的特点。通过荒诞的表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引发观众对残酷现实的深思。导演滕丛丛表示:“影片中的喜剧效果并不是刻意为之,它真实出现于现实生活的一些小故事中。这种表达会让你觉得既荒诞又讽刺,也更真实。”盛男本身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姚晨将角色的外在状况和内在的偏执和不满足立体诠释出来,引发观众对生与死、情与欲,乃至当代女性会面对的婚恋现状、职场危机等问题的思考。影片中的配角戏份同样出彩。袁弘饰演的刘光明这个角色是滕丛丛从阿乙的小说《北范》中提取出来的,他以文艺青年的身份出现,身上带着一种独特的不得志的气质,更让盛男有种同命相连的感觉。演员吴玉芳凭借本片中“梁美枝”一角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角荣誉,片中她突破以往固有的银幕形象,完美演绎了“盛男”母亲的感性与柔软,深度诠释了人物内心的局限性,对人物内心细微之处的把握沉稳、精准,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梁美枝”和盛男这对母女设定,打破了以往国产电影中禁欲、隐忍的女性刻板形象,女性意识得到发展和升华。影片对释放女性欲望的更是跨出了勇敢的一步,同样具有非凡的社会意义。(编辑:路明慧)
导赏:一声“老师好”,影响了整个人生;一位好老师,折射出一个时代。《老师·好》是由著名相声演员于谦监制并主演的青春校园电影,与观众们所熟悉他在相声舞台上的捧哏形象不同,于谦在本片中成功塑造了苗宛秋这个八十年代人民教师的典型角色:优点缺点并存,严格中带着点温情,专制中又有点柔软,固执中带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普普通通一辈子,对荣誉、学生的成绩看得远比学校给自己分套房子更重要。本片用生病的学生、辍学的学生、调皮的学生等几类典型学生的“浪子回头”描绘了富有正能量的师生关系,用好老师和好学生的角色关系,映照了中国师生中最传统、最惺惺相惜的关系,也打造了青春多样的学生群像。影片有吴京、张国立、艾伦、乔杉等演员惊喜客串,老搭档郭德纲更是给出于谦“值一个影帝和两箱啤酒、烤串不限量”的好评。除了熟面孔的梦幻联动外,《老师·好》还营造了浓郁的八十年代怀旧风格,契合广大观众的怀旧情怀。例如录音机播放出的迪斯科乐曲,还有二八自行车、老冰棍、老汽水、搪瓷杯等精巧的道具设计,都深深引发了对青葱岁月、师恩如山、同窗情谊的千思万绪。《老师·好》代表了中国学生的集体记忆,每个人心中都留存着类似的对于班主任又爱又“恨”的体验,也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才渐渐领悟,尽管老师“不可爱、不完美、不优秀,但正是像他这样的人托举起中国社会,托举起一代又一代的人”。总而言之,《老师·好》全片笑中带泪,感人至深,也深受观众热捧,好评如潮,获得3.55亿元票房的好成绩。(编辑:曾奕琦)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