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郁

Yu Cao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1921》聚焦革命时代的热血群像,叙事重点紧紧围绕着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展开,集中截取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详细史实,采取生活化和类型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影片细致描写了参加一大13位代表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他们平凡的一面,使得抽象的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让观影者在沉浸式观影过程中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广泛认知、深刻体验和价值认同。《1921》是对建党题材电影的一次新探索与新升级,剧本、剪辑、摄影、美术、声效等各部门创作独具匠心,展露出新主流电影的新风貌。在叙事中,三条线索徐徐展开,一条是李达、王会悟具体组织一大会议;二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一大会议;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务跟踪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进分子。三条线索分别建构了三个悬念:一大会议能否顺利召开?马林能否顺利参加一大会议?日本人会否破坏一大会议?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悬念感也随之层层递进。谍战、动作等多种类型片元素的整合使用为影片增添了紧张气氛,加快了叙事节奏,共产党人面对从警察到特务,从青帮到巡捕结成的反动势力同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生动诠释了“我的生命忠诚于党,我的信仰光芒万丈”的铿锵誓言。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所言,“黄建新监制和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节庆献礼片,不仅能够赋予自己或其他导演以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而且能够在项目运作中较好地整合必要的政治智慧、商业智慧和艺术智慧,填平三者之间一直存在并且很难消弭的落差,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这部影片在叙事等表述方式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路径。(编辑:方舟)
2019年
导赏:一声“老师好”,影响了整个人生;一位好老师,折射出一个时代。《老师·好》是由著名相声演员于谦监制并主演的青春校园电影,与观众们所熟悉他在相声舞台上的捧哏形象不同,于谦在本片中成功塑造了苗宛秋这个八十年代人民教师的典型角色:优点缺点并存,严格中带着点温情,专制中又有点柔软,固执中带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普普通通一辈子,对荣誉、学生的成绩看得远比学校给自己分套房子更重要。本片用生病的学生、辍学的学生、调皮的学生等几类典型学生的“浪子回头”描绘了富有正能量的师生关系,用好老师和好学生的角色关系,映照了中国师生中最传统、最惺惺相惜的关系,也打造了青春多样的学生群像。影片有吴京、张国立、艾伦、乔杉等演员惊喜客串,老搭档郭德纲更是给出于谦“值一个影帝和两箱啤酒、烤串不限量”的好评。除了熟面孔的梦幻联动外,《老师·好》还营造了浓郁的八十年代怀旧风格,契合广大观众的怀旧情怀。例如录音机播放出的迪斯科乐曲,还有二八自行车、老冰棍、老汽水、搪瓷杯等精巧的道具设计,都深深引发了对青葱岁月、师恩如山、同窗情谊的千思万绪。《老师·好》代表了中国学生的集体记忆,每个人心中都留存着类似的对于班主任又爱又“恨”的体验,也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才渐渐领悟,尽管老师“不可爱、不完美、不优秀,但正是像他这样的人托举起中国社会,托举起一代又一代的人”。总而言之,《老师·好》全片笑中带泪,感人至深,也深受观众热捧,好评如潮,获得3.55亿元票房的好成绩。(编辑:曾奕琦)
2018年
2017年
2002年
导赏:《像鸡毛一样飞》是孟京辉导演的电影处女作,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了理想的追寻与失落这一永恒主题。影片以欧阳云飞(陈建斌 饰)和陈小阳(廖凡饰)两位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离奇且富有讽刺意味的情节,展现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影片的叙事手法独特,孟京辉导演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大胆创新精神,改进了艺术表现形式。影片不以写实主义手法拍摄,灯光、镜头、声音都充满了怪诞离奇的气息,很有“剧场”感。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也使得影片的主题更加突出。同时,影片的剪接手法也值得称道,借用MV的手法,使得影片的节奏紧凑而有力,零碎而不凌乱。影片中的角色语言晦涩,从开头欧阳云飞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感慨,到中间对于孤独的深刻描述,再到结尾处对于“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的自述,这些独白不仅将欧阳云飞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脉络完整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更深刻地揭示了都市人共有的孤独感与迷茫。片名“像鸡毛一样飞”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像”字在此处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暗示了影片所要探讨的主题可能涉及人的迷茫、挣扎和追求。“鸡毛”作为鸡的附属物,轻盈而随风飘荡,这一特性与影片中人物的状态相呼应。他们或许都像那轻盈的鸡毛一样,在生活的洪流中漂泊不定,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归宿。“飞”字即是取自片中男主人公欧阳云飞的名字,又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渴望和理想主义,他们追求摆脱现实的束缚,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编辑:明慧)
2001年
导赏: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呼我》以通讯工具对现代人们生活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几位主人公的遭遇,讲述了二十一世纪初在北京打拼的青年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遭遇。正如《呼我》中所提到的,“呼我”是寻呼机用户在相互沟通留言时的常用语,多出现在留言后期待回复的对话情景中。以此作为影片名,凸显出主创人员对现代人之间沟通方式的关注。在故事中,导演设置了花店打工仔、寻呼台女报务员、曾以卖血为生的青年三条故事线,通过对他们北漂生活和追逐梦想过程的刻画,将二十一世纪初打工者的辛酸呈现了出来。影片以“天”为单位对三条故事线进行平行叙事。花店打工仔在送花过程中无意间卷入女青年的生活、报务员在接线过程中了解到用户的个人心事、曾以卖血为生的青年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后一直找寻输血人的名单。他们的生活都通过寻呼机有了新的变化。寻呼机作为沟通交流的载体,通过对用户、寻呼台工作人员的刻画再现了这种已经退出使用的通讯工具的运行流程,使其成为了少数完整呈现寻呼台工作的影视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呼我》的摄影师是曹郁,他在之后通过与导演陆川的合作为业内所熟知。曹郁在这部作品中,以纪实手法再现了北漂青年的生活瞬间,一些近距离跟拍的画面十分出色也为他后续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影片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花店打工仔在对方拒收鲜花后偷走桌上的皮包等行为已经触犯的法律,皮包中的寻呼机成为他了解他人生活的窗口,有一种强行和寻呼机产生关联的观感。此外,演员张大礼的相声表演段落过多,弱化了寻呼台女报务员的表演。(编辑:方舟)
1998年
导赏:《网络时代的爱情》是陈建斌首部个人电影作品。在20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介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交流模式乃至情感结构。《网络时代的爱情》作为这一时期中国首部聚焦于网络题材的电影,对互联网浪潮下爱情观念进行了一次深刻反思与探索。它记录了互联网在中国兴起初期的社会风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网络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远影响。影片以互联网为背景,巧妙地构建了三个爱情阶段的故事框架:初恋的纯真、婚姻的平淡与交友的多元,每一阶段都深刻反映了网络对爱情模式的重塑。《网络时代的爱情》的核心聚焦于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对传统爱情观念的深刻冲击。在那个图片与视频尚未普及,文字成为主要交流工具的网络初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素昧平生的个体得以在网络编织的虚拟世界中相遇、相知乃至相爱。从现实社会中复杂多样的两性关系中寻找灵感试图表现与原有爱情片不同的两性关系,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实验性和争论性。影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纯净与高雅,它摒弃了传统爱情片中的情欲渲染,转而追求一种更为纯粹的精神之恋。影片主人公滨子与毛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一切都顺其自然发展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挑逗与调情,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真诚。这种基于文字沟通的精神之爱,与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物质、注重内心感受的情感世界。这种处理方式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爱情本质及理想爱情模式的深刻思考。(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