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步亭

Buting Yang

有片源
2015年
剧情:《情比山高》是一部关于滇缅公路题材的影片。1937 年 7 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遭遇封锁,面临亡国的危险。开通一条新的国际通道,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头等大事。临时召集起来的30名西南联大的年轻学子经过短期培训后踏上了分段勘察修路的旅程。年轻的筑路员王俊荣来到怒江两岸古老的村寨雷公山寨和地母山寨,动员当地群众修路。这条路要经过与云天相连的怒山和高黎贡山,跨越湍急的怒江和澜沧江,当地民众认为这简直是“痴人说梦”。然而修路却是政府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下来的事情,这条公路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甚至整个世界的格局。 两个世代结怨的村寨,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推诿,王俊荣反复动员却毫无结果。此时,民政局杨委员带来了台儿庄战役云南子弟兵英勇作战全部阵亡的消息。为了赢得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为了给死去的孩子们报仇,两个寨子里的头人和土司忘记前嫌,团结一心,果断做出决定,带领老人、妇女和儿童,炸掉阻隔公路的祖坟、神山和宗祠,开始了艰难的修路工作。20 万滇西人民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用双手抠出来了一条绵延近千公里的高山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有力地支撑了1938年以后的抗日战争,有效地拖住了日本的主要兵力和国力,为盟军赢得了时间,最终获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011年
导赏:电影作品《钱学森》,是我国优秀的主流人物传记电影,它摒弃了以往浓厚的说教意味,而是塑造了一位具有独特的个性、丰富的人格张力与鲜明的民族价值追求的钱学森形象。钱学森用其一生对中国航天航空等事业的付出令人感动不已,本片全方位地展现了其非凡的爱国理念、敬业精神与爱情故事,对其妻子蒋英、导师冯·卡门、好友罗友来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样立体而生动,带领观众走入钱老那传奇的一生。如何把握钱学森回国前复杂的人生经历?影片着重于“情感”二字,在钱学森人生经历中穿插讲述着其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家国同构,以小爱见大爱。在钱学森被羁押时,蒋英与杜布里奇前去探视,此时钱学森用沉默表达着对美国政府的愤慨,随后蒋英焦急地用中文询问着钱学森吃穿用度的情况,一旁的看守突然发言责令二人讲英语,而蒋英毫不客气地回道:“我俩都是中国人,你难道看不出来吗?”临走时,钱学森终于讲了一句话,他对妻子说:“我爱你。”这一句句台词与细节,无一不传达出夫妇二人共同的民族信仰与气节,相当真实与动人。归国后,影片对于复杂的工程建设与时间线,选择以一个个细节去展现其中的艰辛困苦,以及“苦中作乐”、不断进步的人民精神。比如其中一个细节:一位女研究员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变为色盲。茫茫大漠、一穷二白,钱学森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远离妻子与孩子,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学问像森林”,影片中聂荣臻和士兵们如此形容钱学森,钱学森的人格魅力穿透时间、穿透银幕,长久地感染着我们,这部优秀的传记片也使观众获得了一种社会浮躁状态下久违的民族精神的洗礼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重塑。
2009年
剧情:三十年改革历程,三十年光影变迁,几代影人辉煌足迹,中国电影“溢彩流光”! 纪录电影《溢彩流光》以产业变革的全新脉络,理性回顾三十年光影历程,带您重温三十年间百部佳作。 《溢彩流光》历时一年,寻访数十位电影改革的亲历者,包括吴宇森、韩三平、王中军、于冬、吴天明、郑洞天、谢飞、张鑫炎、张华勋、刘建中、叶大鹰、张会军、杨步亭、王兴东、高军、李水合……追述改革者的心路历程、揭秘改革背后的尘封往事,回溯中国电影从事业主导转变为产业主导的历史性跨越。 几代影人用“光电”作笔触、以胶片为载体,在银幕的时空中探索艺术、诉说理想、挥洒性情、引领风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电影,感应着现代中国的行进脉动、创造出激动人心的时代影像。 上篇“春风化雨”:改革雨露润物无声,思想解放勇破禁区。百亿观众缔造观影高峰,三、四代影人争相竞技,第五代群体异军突起,新人新作新意迸发,西部电影力塑辉煌,主旋律作品创佳绩。 中篇“市场潮汐”:市场大潮涌动喷薄,电影改革上下求索。娱乐意识隐隐萌动,艺术电影扬威国际。改革融化机制坚冰,合作制片夹缝求生。海外大片狼逼门前,国产电影绝地反击。长沙会议精品战略,贺岁电影乍现光明。 下篇“产业启航”:产业改革蓬勃生机,电影巨轮盛大启航。入世谈判电影闯关,三贴近繁荣创作。集团化改革做大做强,院线制推进渠道通畅。大片引领潮流之巅,中小成本特色求存。社会化加速行业开放,民营力量稳步壮大。数字化战略与时俱进,农村放映再现生机。走出去工程亮点频闪,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2008年
2007年
导赏:尔冬升在《门徒》中延续了《旺角黑夜》的警匪片路线,通过描述吸毒者、贩毒者、缉毒者之间的故事,讲述了深陷毒品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一些与毒品有关的画面让观众在为角色痛惜的同时强烈体会到了毒品的危害。与同类题材相比,《门徒》在人物形象设定和观念表达上有了明显的突破,由刘德华饰演的昆哥是一个表面上做小生意真实背景却是毒枭老大,经营着庞大的贩毒生意,袁咏仪饰演他的妻子,身怀六甲,并与刘德华育有两女,但是她对丈夫的毒枭背景却毫不知情。而在形象上,刘德华出演的毒枭却与众不同,一头白发和被病痛折磨的虚弱样子颠覆了人们心中对于毒枭的形象框架。他对妻子和孩子满怀深情,甚至为了带女儿去美国治病拖延自己的手术时间,这种人性的闪光点更为真实鲜活。作为贩毒者,刘德华却又讨厌吸毒人员,他甚至认为贩毒没有错误,问题都出在“瘾君子”身上。古天乐和张静初在片中则饰演一对有很深毒瘾的夫妻,古天乐甚至让自己三岁的亲生女儿替自己贩毒。而张静初在渴望戒毒的同时,也与刘德华和吴彦祖分别发生了情感纠葛。吴彦祖则饰演警方在贩毒集团中的卧底,尽管得到刘德华的信任却依旧没能掌握太多有价值的资料。从叙事结构来看,《门徒》遵循了邪不压正的叙事模式,在吴彦祖的卧底生涯中,斗智斗勇的警匪博弈构成了核心看点,此外,尔冬升还通过阿芬吸毒的故事线规劝大家远离毒品,详细刻画了毒瘾爆发后的折磨和吸毒过量后的恐怖场景,也体现出他的作品中一贯的人文关怀。(编辑:方舟)
2006年
导赏:《茉莉花开》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对于一部讲述女性命运的著作,导演侯咏用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艺术加工,以“探讨女性自身问题”作为影片的基点,展现三位女性在时间长河中的命运沉浮。影片采用三段式叙事结构讲述三位女性的人生起伏,通过不同的男性体现三位女性相异的自我认知与时代意识,影片中的男性被设定为“在场的缺席者”,孟老板是“玩弄女性的恶魔”,邹杰老成持重却懦弱怕事,小杜是背信弃义的负心汉,女性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在男性的陪衬下成为了最显要的表现对象。茉是摩登上海时代的新女性,渴望名利与成功,但内心仍有依附于男性庇护的思想,茉将自己看成是男性的客体,作为一个他者始终等待着男性拯救;莉在茉的人生观念下成长,性格多疑乖戾,内心如同母亲茉一样渴望婚姻和丈夫拯救自己的生活,最终走向偏执极端;花塑造成了与茉、莉不同的时代女性,虽同样感情坎坷、遭受背叛,但花以坚强的意志走出泥淖,将自我作为人生的主体,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导演用三位女性相同的遭际表现出不同的人生命运,旨在表现一代人对自身命运掌握的努力,展现女性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完善自己。影片中的音乐使用极富特色,音乐旋律经各种乐器变奏生成,用以展现三个不同女性的情感心理和人生际运。在第一段关于茉的生命历程中,主要采用萨克斯和双簧管的音色,在中、高音主奏或独奏的旋律具有悠长的气息和缥缈、暗淡感伤的情调,用以展现茉被抛弃之后的孤寂悲凉心境。在第二段关于莉的生命历程中以钢琴音色进行变奏,旋律上既有大调的明亮开朗,又有小调的暗淡,折射出莉生命色彩的消融。第三段关于花的生命历程以小提琴进行变奏,音色细腻、轻柔、明亮、轻快,暗示着花人格的独立与坚强,三种不同的变奏不仅标识女性身份,也暗含女性命运的走向。(编辑:张苏慧)
导赏:《疯狂的石头》作为宁浩导演“疯狂”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打破了原有电影的叙事方式,采用了多线索叙事结构,将不同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叙事网络。影片主要线索围绕“石头”的盗窃与保护展开,同时又引入多条支线,包世宏与窃贼三人帮的斗智斗勇、国际大盗麦克的介入,谢小盟无意之中的掺和等,通过巧合和意外的情节设置使影片节奏紧凑,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感和趣味性,同时又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效果往往带有黑色幽默的性质。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将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进行交织混杂,以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自我挣扎的徒劳等内容。该片通过荒诞情节和巧妙对话来表现黑色幽默,首先,影片中充满了各种荒诞不经的情节,如翡翠被误认为是厕所里的大便、国际大盗麦克模仿《谍中谍》下坠盗宝却因绳子不够长而失败等,这些情节打破现实常规,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笑料;其次,对话作为影片的重要载体,大量本土重庆方言俚语的使用,令整部影片充满了乡土气息,“我顶你个肺”和将“BMW”理解成“别摸我”的台词设计妙趣横生,突出影片草根文化的特色,以幽默为幌子调侃社会弊端,从而加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感。影片的草根文化不仅来源于滑稽模仿制造的喜剧笑料,同时也来源于影片故事题材的选择和角色设定的平民化。影片以价值连城的翡翠为引子,将故事放置于充满市井气息的空间场域之中,这种日常性生活环境的展现正是草根性的一种体现,而人物平民视角的描述更是为影片增添了本土化色彩,破败的传统工业的遗存的工厂、性格执拗的小人物、混杂言语的使用、物质欲望引发的疯狂和来自国际背景的“大盗”都直接指涉当下现实,通过夸张化和讥讽的手法表现现实的无厘头和非理性,从而引起观众共鸣。(编辑:州文)
导赏:《云水谣》通过三地影人首次大规模合作,新的电影语言、结构方式,以及视觉感官的新刺激来生产出新的产品,正是国产商业大片摆脱古装武侠单一模式创造新类型的大胆尝试。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观看影片后评价说,“我被那个年代刻骨铭心、生离死别的爱情所感动,为影片表达出的价值观所震撼。就像《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背后也折射出美国精神和价值观念,《云水谣》表达了中国式的爱情,中国式的人生观价值观。它正是中国国别的独特爱情片。”《云水遥》从表面看,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战争爱情故事。然而,故事背后,隐性地蕴涵了创作者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理想的主流价值观以及政治左右人命运的宏大主题。主人公的两段爱情,第一段——政治的分化形成海峡两岸分裂的格局,导致深深相爱的恋人从此远隔天涯,难以厮守终老。第二段——战地恋情开花结果。战火的洗礼,男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令他远赴艰苦的西藏,爱他的女人一路追随,最终双双牺牲于救人的路上。影片结尾,出现一只苍劲的山鹰,直冲云霄,飞越重山峻岭,飞越海峡两岸,喻示着两岸那么近又是那么远,爱情的悲欢离合源于两岸的分隔。故事与影片传达的价值观巧妙地融合渗透。创作者的信仰通过细腻真挚的爱情叙述,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观众。对此,导演表示:《云水谣》中,很难把爱情主旨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分开,它们渗透在一起。过去很多电影为物理反应,故事、人物、标签、口号都是定制的;现在的电影应该是化学反应,产生“主流电影”这么一种新物质。正如韩三平所说,集中力量打造和宣传《云水谣》这样一部电影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古装动作电影在世界已经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高度,而其他类型的大制作类型电影还非常不成熟,爱情电影也有大片,而不单单是武打片才能做大。多种类型的电影能够一起发展,中国电影才能更健康地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影片《云水谣》不做作,不空洞,不说教,基本做到了雅俗共赏,做到了剧情取胜、以情动人。它作出的一些新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国产大片未来发展的方向,也看到了中国电影美好的未来。影片故事从香港的时尚女青年孟小芮,到隐居在曼哈顿的古稀老人王碧云,又从王碧云年轻时的爱情到一个男人一生的传奇命运,时间跨度巨大。编剧对原著的再创作,赋予了这部爱情片生活的质感,时代的纵深与广阔,更重要的是给予这部爱情影片细腻、激越和富有爆发力的情绪特征。影片利用一些小道具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景里迅速展现人物特征和关系。三位偶像出身的年轻演员在片中都有令人惊艳的表现,不管是陈秋水的挣扎,王碧云的等待还是王金娣的执著,都被生动到位的表现了出来,其中两个女主角的戏都做得很足,特别是李冰冰,能瞬间让人印象深刻。配角里面,秦汉片中“以牙品人”的职业怪癖,让这个形象无比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