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牛

Ziniu Wu

有片源
2014年
2010年
2001年
2000年
导赏:《英雄郑成功》由第五代导演吴子牛执导,赵文卓、蒋勤勤主演,以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奋勇抗清、成功收复台湾,为理想和信仰而百折不挠、宁死不屈、骁勇善战的壮举为轨迹,逼真重现郑成功在明朝危难关头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振兴民族大业,抵抗荷兰殖民侵略者,精忠报国,名垂青史的短暂一生,弘扬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等爱国将士在孤军无援,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表现郑成功与父亲郑芝龙的矛盾关系,本片生动塑造了郑成功这一历经异常激烈思想斗争仍然胸怀忠孝节义的儒将形象。出身海盗的郑芝龙因出色的政治头脑成为拥兵20万的福建总兵,他还具备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在台湾海峡与日本、吕宋(菲律宾)通商。改朝换代的乱局中,郑芝龙拒绝反清复明,还将南明王软禁起来。他作为功利主义者的选择取向导致了其后被清廷招安、官授闽粤总督,但最终还是被杀害的悲剧。郑成功作为其子,则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当他获悉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镇守闽浙边界仙霞关的将领李卫暗地里与清廷勾结时,义无反顾地赶到仙霞关把李卫杀了;而当他痛心疾首地发现父亲也有降清意向时,心里痛忿交加,当苦劝无效时,他几次欲拔剑,终又忍住,饱受忠孝难全的精神痛苦。本片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融合。影片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以及中外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部气势恢弘的大制作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血肉深情以及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编辑:曾奕琦)
1999年
导赏: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全面表现《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前后那一段历史的影片,刻划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精英与无数普通的中华儿女如何用无比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血肉之躯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的故事,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来龙去脉,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国歌》将镜头对准了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群民族文化人,他们在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时刻由衷地唱出了那首永远的进行曲。导演吴子牛为影片倾注更多的是激情而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浓墨重彩。所以该片就是想告诉观众们激昂的旋律来自何方。电影在表现形式和镜头语言上有着质的飞跃。该片关注个体,尝试更加注重戏剧性。时代的进步,拍摄技术的进步,故事文学性的提升,使得这部电影时代性与个体表现同样突出。这个故事里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精英与无数中华儿女,用无比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血肉之躯,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片算得上是一部中国式的大片: 来头大、投资大、意义大, 当然, 还有场面大、气势大。影片中的上海车站、兰心戏院、淞沪战地、伤兵医院、东北会馆、南京监狱等场面,得到了一些艺术行家的好评,普通的观众也会觉得大开眼界。更令人大开眼界的是, 导演吴子牛的创作构想是这样的: \"这部影片从开头到结尾都是以国家的命运作为主角,我们是在为国家的精神立传, 为中华民族立传, 也是为田汉这样优秀的中国人树碑。因此, 这部名为《国歌》的影片不是讲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即当年的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过程, 更不是讲述《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的人生故事, 而是我们认为用一部影片将歌词演绎出来,才不失其《国歌》之片名\"。 
1995年
导赏:《南京1937》这部以1937年发生于中国南京的战事为背景的影片,以一种深情厚意的方式描写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吴子牛导演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怆。《南京1937》在中国上映后又于日本上映。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人合作的成果,其导演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五代电演人吴子牛,监制是中国香港著名电影人吴宇森,主演为中国台湾演员秦汉、刘若英、陈逸达。影片采取的视角是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丈夫是中国医生成贤,妻子是日本女人理惠子。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以成贤家庭为核心,设计了一组在社会身份上各有代表性,在行动上都顽强反抗日本侵略暴行的人物群像,包括教师刘书琴、军官邓天远、电厂工人根发、一位老进士和日军士兵石松。他们的遭遇让人动容,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叹。由此,《南京1937》在表现中华民族抗争日本侵略者的同时,宣扬了这样一个主题——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从《南京1937》开始,“南京”题材故事电影转向注重重大史实的方向,与同时期上映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两部影片都在故事叙述中不断穿插重大史实(如草鞋峡大屠杀)、典型史实(如百人斩竞赛),并且以此为故事的时间坐标。影片最后,结尾打出两行字幕,分别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和1955年南京城最新人口数字。或许在导演心中此片不仅是一声历史的回声,还在某种程度上直指未来。战争中泯灭的人性,乱世中无果的爱情都已经逝去,关乎于如何更好生活的思索,才是影片留给后世的最为弥足珍贵的价值。《南京1837》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铭记的电影。它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警示。(编辑:赵敏)
1994年
火狐
火狐

导演/

导演:吴子牛/
类型:剧情/
1992年
导赏:《太阳山》是一部感人的人性探讨影片,讲述了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复杂情感故事,探索了爱情、宽容与生命的真谛。影片的背景设定在福建北部的山区,以一位患疯病的母亲自杀后,教师阿宁收养其残疾儿子阿明为开篇,逐步展开了一个关于错过与相逢、牺牲与拯救的动人故事。阿宁、阿祥和李大喜三人的关系牵动着剧情的发展。阿祥深爱着阿宁,但由于阿宁的丈夫李大喜还在台湾,两人的爱情始终没有结果。而阿宁虽与阿祥有感情,但始终未能突破对已故丈夫的忠诚。影片并未简单呈现浪漫化的爱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在情感上的无奈。这些复杂的人性刻画使得影片情感张力十足,观众在感受人物冲突的同时,也能对他们的选择产生共鸣。《太阳山》的另一个重要层面是自然与人性的联系。影片选取福建北部山区的自然背景,山涧、森林等元素不仅构成了影片的视觉呈现,还隐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的宏伟与人物的情感紧密交织,在许多场景中,山川的寂静与人物的内心震荡相呼应,创造了深刻的视觉对比,也让观众更为沉浸。最终,李大喜的回归象征着生命中的再次平静与和解。《太阳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深刻的社会背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爱情、宽容与人生的哲理故事。影片以其感人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反思。无论是对爱情的坚持,还是对生命的宽容,电影都以一种温柔却有力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情感的力量与人性的伟大。(编辑:颜诗雨)
1990年
导赏:导演吴子牛通过独特的时空架构与影像美学,将乔良小说《灵旗》中湘江战役的历史碎片,熔铸成极具现代性品格的电影文本。这部入围柏林电影节影展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导演对第五代集体历史反思的继承,更通过先锋性的叙事实验,将个体创伤升华为对文明进程的永恒诘问。影片有意模糊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的界限,让相隔数十年的老年青果与青年青果在同一画面中并置,深沉地对视片,一方面将观众导入影片所表现的特定情境,同时又有意识地间离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造成一种既带有历史沧桑感,又兼有理性思辩色彩的艺术效果。湘西地貌在吴子牛的镜头下,呈现出楚巫文化的诡谲气质。晨雾中的吊脚楼如同悬浮在时间之外的幽灵剧场,暮霭里的磨坊则化作吞噬生命的巨兽口腔。这种超现实的空间建构,使物理场景升华为心理图景的投射。当老年徐青果穿越半个世纪的时间迷雾,与青年自我在阴翳的碾房相遇时,电影空间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向精神维度的裂变。石碾作为核心意象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影片的深层叙事语法。这个沾满历史血污的器物,既是对农业文明生产工具的具象呈现,更隐喻着历史的循环。当老年徐青果与青年时期的自我在碾房同框时,时空的线性逻辑被彻底解构——银幕上展开的不仅是个人记忆的闪回,更是对暴力的显影。这种带有强烈反思色彩的影像更加直接地展现了战争的两面性。正如小说原著作者乔良所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史诗式的命名是后来的事情。但史诗,这部浸润着艰苦、血腥、悲壮、惨烈、英勇、坚忍的英雄史诗,已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编辑:明慧)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