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

Hsiao-hsien Hou

有片源
2018年
导赏:《宝贝儿》是一部现实题材影片,电影通过江萌的故事,探讨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和关爱。江萌作为一个先天缺陷的弃儿,长大后对先天患儿十分上心,她竭力拯救一个被父母放弃的缺陷婴儿,其中她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即便是与法律背道而驰。影片通过江萌与寄养家庭的母亲之间的感情,展现了亲情之间的牵绊和努力生活的精神,这种平淡的叙事手法也让观众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影片用冷静、疏离的客观视角叙述故事,镜头始终围绕、跟随着江萌,现实就从她的所见所闻里逐渐被构建,被感知。在自然实景里采用长镜头手持晃动跟拍,减少使用调动情绪的配乐,这种有纪实感的视听风格既可以在达内兄弟的电影里见到,在法哈蒂的电影里见到,也能在一系列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作品里见到。拯救被弃婴儿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重要催化剂,过程中江萌也受到了多重阻力,她因为成年要离开寄养家庭,因为帮助受助儿主张权利而失掉工作。在感情方面,因为要救助女婴,她不得不求助自己的哑巴男友,而哑巴男友一直对她的诸多选择不理解,原本可以拥有平静幸福的生活,但因为彼此自身的经历,最终决定一起救助。因为伦理道德的救助,选择偷偷抱走孩子,引发媒体的关注,使得本来不幸的家庭引来更多的网络暴力,矛盾升级,将剧情推向高潮。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杨幂饰演的江萌,头发散乱,满脸雀斑,灰头土脸又弱不禁风,不仅颠覆形象,还在戏里挑战说南京话,比手语。在对于救助女婴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温暖与人性的光辉,影片中配角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王院长的琐碎与温暖,在生活的残忍中尽己所能关照着不幸的群体。每每发生冲突的时候,她充当双方的润滑剂。马鞍山的片警也非常真实,貌似严厉的外表下,他在可能的范围内也给予了各种方便。面对无肛女婴的人伦悲剧,他的身份能做的非常有限,法理与情理之间也很难平衡,但是一次次出警也表现了他的尽职尽责。看似强硬的外壳下,也有着温暖的保护色。郭京飞扮演的女婴的父亲也可圈可点,对于这个人物的表现,影片没有把他简单变成一个反面形象,他的疲惫、他的茫然、他的纠结和痛苦,使得这个遭受打击的中年男人形象真实可信。江萌让他一次次做出选择的过程中,使他在情绪上彻底崩溃。电影的结尾或许并不是大众期待的完美结果,但这也正是导演通过现实化的创作展现出生活的真相,同时引发观众对这一人伦悲剧进行思考。(编辑:王晶)
2015年
导赏:《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在武侠片创作领域的一次革新,用极富诗意的画面对唐代传奇中的聂隐娘故事进行了再创作,观众们得以跟随画面体悟一个刺客的人生片段。在故事中,聂隐娘曾与田季安年少相识,情投意合,但两人的命运也随着唐代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摆动,最终两人分离,田季安与元家结亲,聂隐娘则被道姑收为徒弟,被训练成了顶尖的杀手。当她收到刺杀田季安的命令时,不得已跟随内心做出不同的选择。侯孝贤试图在《刺客聂隐娘》中还原唐代后期风貌和藩镇中人物的风韵,通过对聂隐娘的刻画,讲述了这位虚构的刺客从固有身份中自我救赎并寻得侠义之道的故事。与许多以打斗为看点的武侠电影不同的是,《刺客聂隐娘》并未在武术动作上过多停留,聂隐娘的行刺手法往往是点到而止,在视觉效果上叶做到了简洁明快的统一,用一招制敌、以巧破力的技巧凸显出中式美学大道至简的审美观念。侯孝贤通过大量长镜头对自然风貌进行描绘,田野、青山、云影都在构建聂隐娘所处时代大背景上起到作用。但人物台词的刻意凝练,对角色关系的“留白”都使得角色如同古画上粘贴的人物,没有和所处环境产生过多的关联。作为主角的聂隐娘和田季安尽管穿着古装,活动空间也有不少仿古建筑,但半文半白的台词造成极大割裂,从而对融景于情产生了隔离。作为一部武侠片,《刺客聂隐娘》并未以“武”吸睛,反而以情动人,舒缓浓郁的情绪氛围贯穿始终,这也是侯孝贤对于刺客形象的理解,最终聂隐娘脱离了“棋子”的命运,真正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编辑:方舟)
2013年
剧情:版本一:   1931年冬天的绍兴城,在人们抗议日本人占领东北的声浪中,鸦片却让14岁的孩子--林耕家破人亡。   1932年的夏天,15岁的林耕和另一个孩子--"先生",在找回弟弟--林田的同时结识了年轻的恋人方均鹏和阿姿,他们一起在兰渚山深处苍美的蝴蝶湾隐居下来。然而,蝴蝶湾并不是世外桃源,他们避不开动荡的社会环境,躲不掉恶势力的欺凌......   1933年的冬天,阿姿要生孩子了,方均鹏只好带着她回杭州娘家去,并带上林田去杭州读书。这一别,就到了1937年的春天,当几个弟兄再一次相聚在绍兴城时,方均鹏托付林耕帮助日本朋友井上寻解决一桩生意纠纷,因此,林耕结识了井上寻一家,也结识了他的女儿秀代。   1938年冬天,日本人占领杭州。逃难的人群纷纷涌进绍兴,日军飞机一路追赶轰炸,绍兴城里一片混乱,人们愤怒地砸毁了日本人的商铺,井上一家也未能幸免,秀代在慌乱中逃往林耕的码头,林耕把她带进了蝴蝶湾。   1940年的春天,林田回到了阔别7年之久的蝴蝶湾。然而,蝴蝶湾里的日本女人让他惊愕,更让他惊愕的是这个女人还怀了哥哥的孩子,新思想浸润下的林田,因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而愤然离去,投身到了抗日战争之中。然而不幸的是,他回馈给哥哥的只是一捧骨灰。   1941年,日本人在又一个春天来临时攻下了绍兴,林耕亲眼目睹井上寻以赤匪之名杀害了方均鹏和阿姿。一边是他深爱的妻子秀代,一边是他患难与共的弟兄,林耕在万般纠结中选择了帮助方均鹏的同志,站到了抗日队伍的行列,并为此付出了生命。   战争摧毁生活,让生活没有了安宁;战争撕碎爱情,让爱情没有了永恒。   这就是战争--人类的耻辱。 版本二: 故事讲述了1931年至1941年发生在绍兴城的故事,主人公林耕受旧社会的迫害与弟弟相依为命,为了生存他选择了做强者,经过一番打拼,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船运码头。1941年春日本人占领了绍兴城,林耕万般纠结于亲情、友情、爱情之间,一边是他深爱的妻子­,一边是他患难与共的弟兄,当亲眼目睹日本人以赤匪之名杀害了自己的好友方均鹏和阿姿后,林耕毅然选择了帮助抗日队伍,并为此付出了生命。
看见台湾
看见台湾

制片人/

导演:齐柏林/
预告播放
2011年
导赏:“家”是中国人心中最原始的乡土,情感最深处的寄托,“归乡”亦是漂泊无定的游子们最深沉的渴望,随着乡土逐渐渗入全球性的运作空间,乡吐与异乡的概念不再明显,人人均外客,无处是故乡。《到阜阳六百里》一片将视角对准春运、打工、乡愁、众生百态,讲述了阜阳女青年曹俐在上海的底层挣扎求生,同乡狗哥搞来一辆破旧巴士,邀她去推销阜阳的返乡车票,最终打工的阿姨们上了车,无家可归的她却留在了上海。影片中的对白、独特的上海地域色彩以及生活化程度非常真实。导演邓勇星是在上海工作了六年的台北人,这个回家的故事对于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2009年母亲临终前,他允诺要拍一部电影给她看,《到阜阳六百里》成了他释放思念的含蓄方式,而从上海到台北也刚好是六百公里,冥冥中这也是他回家的路。为了仅用18天就完成的拍摄,导演花了一年拍摄纪录片,观察和记录这个繁华大都市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并启用大量非职业演员,以粗粝的质感呈现真实的巨大力量。创作源头是报纸上的一个故事,一群在上海打工的安徽阿姨因为买不到回家过年的票,索性自己拼了一台旧车,凑够人数以后开回了家。导演被阿姨们迫切回家的心情深深触动,于是他着手开始拍纪录片,深入了解这群阿姨的生活,故事片的剧本就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成形了。影片的视听语言保持着自然清新的风格,导演用一种近乎执拗的忠实来记录异乡人在他乡漂泊时的真实姿态,大巴车座位缝隙中熟睡的人脸,女主回家时途径的小巷与门廊,人间百态,皆为人生。电影全片只有八十多分钟,但它讲的却是一批外出打工者的群像,是一群人的史诗。从钟点工、KTV服务员到街头派发小广告的小哥,他们从农村远道而来,涌入城市,建造城市,像候鸟一样迁徙。此外,导演也承袭了本片监制侯孝贤的写实美学,一直保持对时间的耐心,鲜少用剪辑来打断人物状态。他会用十秒的时间来拍野猫在弄堂屋檐上发呆,用二十秒的时间来拍人们推着自行车上坡,用三十秒的时间来拍窗外树荫在卧躺小孩身上的光影流遍。本片在真实呈现人物状态的同时,也重视光影的变化。三个在异乡相互依偎的孤独客在拥挤的小店中喝酒,散射着冷光的小店窗外是暖色路灯下飘雪的街道,冷暖色的前后景对比,暗示酒桌上的短暂欢笑后是三人融入城市的屡屡碰壁。异乡人在外乡中怎样谋取生存之道?怎么回避离开的过去和回不去的现实?怎么在日益分裂的自我认同中寻求统一?可能,影片的最后,每个观众都会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编辑:王斯笳)
2010年
2008年
2006年
盛世里的工匠技艺
盛世里的工匠技艺

导演/演员/

导演:侯孝贤/
主演:侯孝贤/
类型:纪录/
2005年
剧情: 1966 年,恋爱梦- A time for love 准备当兵的少年,写信给撞球间的计分小姐春子,但春子随便把信搁在抽屉里。春子走了,来接替工作的秀美,却看到这封信。少年来找春子没遇见,很失望,看在秀美眼里,感觉有趣。少年入伍前一天,与秀美撞球到很晚。不久,秀美收到少年从营区写来的信。 放假时,少年坐远远的车回来,到撞球间找秀美,但秀美离开了,接替秀美的计分小姐说秀美去了嘉义某家撞球间。少年坐车去嘉义找,没有。少年就坐车来到虎尾,按信封上的地址找到秀美家。秀美的妈妈说秀美有写信回来,取了信给少年。终于,少年在新营的撞球间找到了秀美。然而,少年收假的时间也到了,吃过面,秀美送他去公路局站坐车。 1911 年,自由梦- A time for freedom 艺旦迎接男子到来,这次来可以待五天,主要是为了梁先生从日本来台,众在东荟芳酒楼欢迎,梁先生演讲一小时,举座欣动。艺旦问就是戊戌年维新失败、流亡日本的梁先生?男子五日后将陪梁先生南下台中。艺旦问候男子家中状况。 次日,茶庄父子来谈赎身事。男子问起,才知妹妹怀有身孕,是茶庄小开,有意娶妹妹为妾,愿出两百两,但阿婆要三百两,谈不成。男子愿意补足一百两。艺旦便问,男子常撰文鼓吹废止蓄妾陋习,如今可好违背?男子认为木已成舟,只有成全。 交易谈成,妹妹十分谢谢姊姊。艺旦教导妹妹嫁做人妇要知礼进退,却不免感伤自己身世。 男子从台中再来时,妹妹已出嫁,妈妈在物色养女。原本是妹妹能够?起艺旦间的生意后,艺旦即可赎身嫁人,但如今妈妈请求艺旦再留些时日。妹妹与茶庄小开来家,谢谢男子义助赎金。妹妹走后,艺旦终于问男子,她的未来终身毕竟如何打算?而男子无言以对。 三个月后,艺旦接到男子的信,人在日本东京,已把筹款交给梁先生,将赴上海。男子此行曾游马关春帆楼,想起了梁先生的诗云: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诗讲的是《马关条约》割台耻辱,但也像男子对她的私情,艺旦掉下了眼泪。 2005 年,青春梦- A time for youth 震与靖,激情中。靖是早产儿,心脏有洞,右眼渐盲只看得到色块,而且要每天服用癫痫药。靖是创作歌手,和母亲外婆住在一起。靖的女友 Micky ,还在念书,周末晚上到夜店上班,常常来靖家住,激烈的爱着靖。震是数码服务相片冲洗店店长,玩 LOMO 相机。三个人无解的纠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