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伟

Chi Wai Yau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神话》的故事背景在秦朝,而《传说》的故事背景在汉朝。秦朝之后,便是汉朝,一如“神话”过后,就是“传说”。相比前作,汉朝的“传说”故事背景更加宏大。虽然都是以爱情为线索,但《传说》里穿插了更为宏大真实的战争线“霍去病西征匈奴”,而《传说》里的爱情,也始终围绕着霍去病西征匈奴这条线展开。在电影的古代线里,霍去病一共有两场大战。第一场大战是霍去病首次亮相,带领八百勇士,“闪电战”偷袭匈奴后方,大胜而还。战后汉武帝赐封“冠军侯”,取其勇冠三军之意,也是“一战封侯”的典故。第二场大战是更为关键的皋兰山之战,电影也用实拍的千军万马呼啸而出的画面,很好地展示了皋兰山之战的凶险激烈。这场战役,最终汉军以弱胜强,奇袭匈奴军队,斩首万余人。而电影里的这两次大战,都跟故事主线紧密相连。从兵马俑到冰川神庙,有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有大场面的动作戏,群军交战的场面与主角团对峙的细节颇具看点,冷兵器的刀光剑影与结尾圣地的缠斗极具成龙特色的招式形成鲜明对比。壮阔山河与千军万马被拍的生动又鲜活,一览霍去病第一次带着八百匹马去深入匈奴腹地时的最接近真实的场景,用最具质感的拍摄,还原历史中千千万万战马的牺牲。男主成龙AI换脸,是中国电影中首次尝试用AI角色承担电影主角。能在大银幕上重新看到年轻的成龙,这份惊喜或许足以抵过对特效人脸技术的审视。虽然朝代不同,但玉漱和梦云这两位女性角色都拥有共同的品质,勇敢、深情,在那个封建时代,她们敢于打破世俗樊笼,追求真爱自由,在故事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女主娜扎的美艳与宿命让人唏嘘不已,依旧古今两条线交叉的寻踪之旅,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苍凉壮美的西域风景,野性奔放的公主,骁勇善战的将军,似曾相识的梦境,带给观众的是一次彻底的回忆杀。
2020年
2018年
导赏:影片实现了从文学到影视的艺术转换,对原著《西游记》中女儿国章节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创新,并以86版电视剧《西游记》女儿国一段为蓝本设定故事情节,以唐僧和女儿国国王之间的爱恋为主线,以国师和忘川河神的爱情为副线,丰富影片故事内容,将其发展成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人性纠葛的独立故事。影片中导演赋予了唐僧以普罗大众有血有肉的人间烟火味气息,从谨遵戒律清规到动凡心,给予了唐僧更多的人性色彩,女儿国国王也被塑造成一个美丽、善良且深情的女性形象,从而使唐僧与女儿国国王之间从“暗生情愫”到“相约来世”的故事发展走向更加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在此片中被赋予了新的特质,长久以来,孙悟空作为影视作品的大IP,经历了多种形象构造的演变,从动物性到被赋予文化内涵,是民族性的智者英雄代表。而在此片中,孙悟空成为了由数字技术合成的“后人类”形象,外形上更加接近于真人造型,无猴相亦无猴脸,仅仅保留了猴尾,从而泯灭了其身上的猴性、妖性,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符合现代的审美旨趣。而该片作为一部真人与虚拟形象共生的视效大片,孙悟空在某种意义上也具备二次元气质,呈现出现代话语中的“萌”形象,例如纳凉裤子被偷、行船上“耍光棍”的说辞和女儿国寻找落胎泉等故事情节表现了其萌态可掬的性格特质。影片虽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但依旧延续了其对人性与佛法、欲望与修行等佛教思想的探讨,深化了“爱个人与爱众生”的主题。通过讲述唐僧的凡心动摇和国王的深情体现出人物“爱个人”的世俗欲望,但影片并未停留在个人情感的层面,而是通过唐僧最终坚守取经大业的抉择将主题上升至“爱众生”的高度,强调唐僧普渡众生、成就佛道的重任,体现了佛教悲悯天下的情怀与智慧。(编辑:州文)
2015年
导赏:《暴疯语》的故事开头是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患有精神分裂的范国生因为多疑谋杀了自己的妻子,而他随后被诊断为有精神疾病而逃脱了法律制裁。是典型的犯罪题材影片,但别出心裁的是,《暴疯语》采用了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观视点代入悬念,使影片兼具惊悚氛围和心理影像质感。影片作为悬疑影片在疑点预埋方面合理,故事情节重重转折。范国生谋杀妻子后点燃煤气罐,是情绪失控还是清醒的掩盖,以及周医生最后失控将碎片刺向自己,也让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面。在故事情节的设置,影片以完整的视角展示出关于周医生的伦理故事,从范国生的意外失手,由此暴露出周医生的反常,周医生反复强调的帮助范国生,老师去世后的晋升以及不想要孩子的种种迹象都是他反常行为的佐证。由此给观众留下许多细思极恐的细节。电影中的一处情节正是周医生内心最深处的痛点所在,一个女人带着小男孩看病,而真正生病的却是这位看似清醒的母亲,而这个女人和孩子正是周医生与母亲的幻影,这也是周医生处于幻境的起点,母亲的去世与发病一直是他影藏的秘密与内心深处自我的纠缠。影片中的精彩部分是在密室中范国生与周医生的对峙,也正是所有疑点的解答,影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周医生严谨的律己、自信、渴望成功与他内心的脆弱,敏感,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立的双面形象是情感爆发的催化剂,尤其是后半部分,当发现身处的一切都是自己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与割裂,这一段的表演黄晓明也贡献出细腻兼容爆发式的演技,将一个精神病人被割裂的内心活动演绎的淋漓尽致。导演通过非常生动的“治疗”手法,电脑、书、药,镜子,封闭的空间,有趣的测试,由此展开了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那里有惊险的生死之争,也有温情与热爱。电影中,刘青云和黄晓明的组合不仅用精彩的表演呈现出悬疑的故事,同时也展示了影片温情部分的情感表达。电影中以周医生的完整故事聚焦一个精神患者的真实境遇,引发大众的思考。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藏有两个“我”,需要时刻在矛盾与冲突中产生抉择。通过影片明白,精神问题不再是一个需要冷眼或另类的问题,这也符合了导演对该影片的初心。(编辑:王晶)
2014年
导赏:《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一部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起桥梁的影片。它不仅是一部视觉震撼的商业大片,更是一次对经典文学《西游记》的深刻现代诠释。在郑保瑞导演的精心打造下,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现代电影工业实力的窗口。影片的故事内核忠实于原著,同时又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唐僧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圣僧,而是一个经历挫折后更深刻理解取经意义的青年。他的坚持和牺牲,体现了对信仰的执着和对众生的慈悲。孙悟空的形象也有了新的发展,他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智慧与勇气的化身。在面对白骨精的挑战时,他的选择和转变展现了角色的深度和成长。白骨精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其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巩俐的演绎让这个角色充满了复杂性和深度,她的矛盾和挣扎,以及最终的转变,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白骨精的形象设计,从黑与白的对比到飘逸的造型,都体现了美术总监傅鸫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创新。影片的视觉效果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特效团队的精心制作,让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无论是白骨精的洞穴,还是孙悟空的花果山,都展现出了魔幻而真实的世界。这些视觉元素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在特效制作上的进步。在文化层面,影片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和叙事风格。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极强的电影,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作品。影片中对《西游记》的个性化改编,以及对佛教普渡众生和世间轮回思想的演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后现代改编,体现了对经典文学的尊重和创新。它通过简化叙事结构,强化角色形象的人性挖掘,以及对传统故事的现代解读,成功地将经典文学作品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这种改编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部电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探索和创新。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实力,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一部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元素的电影,无疑为世界电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贡献。(编辑:赵敏)
2013年
导赏:陈木胜导演的《扫毒》不仅是一部充满枪战、追车、爆破的视觉动作片,更是一部深刻探讨香港警匪片中兄弟情义的现代寓言。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经典的港片元素——警察、黑帮、街头喋血、情义无价,还看到了对传统港片“兄弟”传统的致敬与超越。影片以三兄弟的深厚情谊为核心,通过他们为扫毒而结成的“义”,探讨了个体与集体、情感与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扫毒》的故事并非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在灰色地带中寻找情与义的平衡点。这种对情义的探讨,无疑是对香港电影中“兄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扫毒》的剧情设置充满了波折与反转,从苏建秋的卧底身份所带来的家庭与工作的冲突,到三兄弟在泰国的生死抉择,再到五年后的复仇与救赎,每一个情节的推进都充满了张力与惊喜。特别是张子伟的“死而复生”,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戏剧性,也深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纠葛。陈木胜在《扫毒》中展现了东方特有的暴力美学。与传统西方电影中对暴力的直接展现不同,《扫毒》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和节奏控制,将暴力转化为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在电影中,暴力不仅是冲突的媒介,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电影中的枪战场面,尽管带有游戏化的色彩,却也是对香港枪战片特色的一种展现。在这些夸张的动作场面中,可见香港电影人对动作美学的探索与创新。然而,这种游戏化的枪战也引发了对电影叙事的反思——当枪战成为表演,情义是否也被游戏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深度与重量?《扫毒》并非完美无缺。在追求商业与艺术平衡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持香港电影特色的同时,又能与内地市场的审美情趣相适应,是香港电影人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但陈木胜通过这部影片,依旧展现了香港电影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情感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和探索。其艺术性和风格化的创作,不仅使《扫毒》获得多项奖项,同时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编辑:赵敏)
2012年
导赏:成龙导演的作品《十二生肖》展现了成龙导演一贯的艺术风格,更在动作与喜剧的融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斥资巨大、场面宏大的制作更是彰显了其深厚的电影艺术造诣。从剧情角度看,《十二生肖》虽然以寻找被八国联军掠夺的中国圆明园兽首为主线,但其背后所承载的却是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影片巧妙地以这一线索为引,唤醒了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年轻一代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这些国宝级文物背后的历史沧桑与文化传承。在动作场面的设计上,成龙导演再次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才华。特别是火山口救龙首的段落,不仅动作设计精妙绝伦,更将电影的紧张气氛推向了极致。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冲击。成龙导演对动作戏的追求不仅限于表面的华丽和惊险,更在于通过动作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在电影中,他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如“以柔克刚”、“化险为夷”等思想,使得动作戏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富有思想性和文化性。此外,成龙导演在电影中展现了真实的人性刻画,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主人公塑造为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而是通过真实的人性展现,让观众看到了爱国精神的伟大和力量的强大。这种手法使得电影更加贴近现实,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编辑:婧怡)
2011年
导赏:《龙门飞甲》是全球首部3D武侠电影,本片群星云集,陈坤一人分饰两角演绎极致反差感,周迅奉上首次动作戏表现。怪才导演徐克再次延承中国传统武侠文学“快意恩仇”的叙事策略,讲述了以李连杰所饰赵怀安为代表的胸怀大义江湖剑客,欲以一己之力拯救破败时局的故事。电影仍以“龙门客栈”作为重要的叙事舞台,但徐克对空间调度、时间线索、场景转换及动作编排的设计较《新龙门客栈》中更上一层楼。在龙门客栈这一阴云密布的江湖中,主人公为铲除奸佞不惜杀身成仁,观众能在刀光剑影里感悟贪欲对人的吞噬,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以及侠道精神的感召。本片充满剑气如虹、飘逸逍遥的徐克式意象,利用3D技术使武打动作产生迎面临场感和视觉冲击力,革新了2D武侠电影的运镜方式,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传统武侠电影的“武舞”式美感,主要依赖特写镜头与短切的剪辑效果来营造令人目不暇接的打斗过程。而结合3D技术后,电影奇观则是靠“出屏”等效果带来的视觉立体纵深感来达成.片中逼真地呈现了铁索横江、孤烟黄沙等奇观,将西北边疆大漠的天地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导演自述:“大漠黄沙、龙卷风起,江湖儿女,轻笛飞剑,快意恩仇,武侠的魅力是一份心境和浪漫。”武侠江湖是独属于本民族的精神乌托邦,在惊艳新颖的视觉形式下,是“替天行道”这一脉相承的“侠”之最本质精神蕴含。(编剧:曾奕琦)
导赏:由刘德华、谢霆锋、成龙、范冰冰等群星演绎,《新少林寺》所展现的“止戈为武,以武修禅”精神内核,不仅是一次对经典的怀旧与传承,更是一次全新的创新与突破。在熟悉的少林背景下,本片重述了过往同类电影中尘世之人经过少林寺洗礼后的大彻大悟,而民国混战的故事背景和特技动作手段,让少林救世的惨烈与义愤更加震撼人心。少林功夫不再是简单的武打场面,而是与禅学深度融合,展现了禅武合一的深邃哲学思想。视听语言方面,《新少林寺》堪称一绝。影片中的动作场面宏大而震撼,在香港著名武术指导元奎、李忠志的加盟下,无论是马车追逐、定亲宴还是火烧少林寺,都展示了导演陈木胜对枪战、追逐和爆破场面的精准把握。佛教的悲悯、救赎与杀戮并置,构成了影片的核心叙事线索,跌宕起伏的剧情折射出错综复杂的人性。情节无不体现创作者以人性感化暴力的愿景,如小和尚恳求士兵放下武器的情节以营救方丈,以及众僧人营救自己掩护师兄弟逃走的场面,都蕴含佛教的牺牲精神和慈悲之心。这是一部交织着温情与背叛、拯救与杀戮、功德与罪孽、恩情与仇恨的影片。影片中充斥着对人性的思索和对禅性的参悟,且在人物塑造、画面造型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获得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多项提名。(编辑:曾奕琦)
2010年
导赏:《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一部由徐克执导,融合了武侠、侦探、悬疑、灾难及古装等多重类型元素的华语电影。这部电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艺术探索和文化传承上展现了其独到之处,成为华语电影中的一个独特存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打破了传统武侠片的模式,将武术动作与悬疑推理、灾难片的紧张氛围以及古装片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复合类型的叙事结构,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历史警匪片”。徐克导演的这一尝试,不仅展现了其对电影类型的深刻理解和大胆创新,更是对华语电影类型片的一次重要拓展。电影以唐朝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离奇的案件,展现了狄仁杰的智慧与勇气。影片中的狄仁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仗剑天涯的侠客,而是以智取胜的侦探,这种角色转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位古代名侦探。同时也展现了徐克对传统侠义精神的现代诠释。狄仁杰在电影中不仅是智勇双全的侠客,更是权力结构中的维护者,这种角色定位与徐克以往作品中的江湖豪杰有所不同,体现出导演在创作中视野的不断开阔。徐克运用先进的特效技术和精湛的武打设计,将武术动作转化为一种视觉奇观,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观影体验。电影中的通天浮屠、鬼市等场景,不仅再现了盛唐的辉煌,更通过数字化的手法,展现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想象世界。尽管电影在追求视觉冲击和类型融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但《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作为华语电影的一次大胆尝试,展现了徐克电影一贯的空间想象力和影像冲击力。《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不仅丰富了华语电影的类型,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机会,同时也为华语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国际化视野。(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