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新

Jingxin Xu

有片源
1994年
1993年
1991年
导赏:《烛光里的微笑》是无数观众的儿时回忆,本片讲述了小学教师王双玲感人至深的工作事迹,她体弱多病,在接管一个存在诸多问题的班级后,兢兢业业地在班主任岗位上辛勤耕耘,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以感人的人格力量教育和影响了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使他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王双玲最终由于过度操劳、身体透支而不幸罹病逝世,她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博爱奉献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烛光里的微笑》曾获得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主演宋晓英凭借动人的演绎荣获了第12届金鸡奖最佳女演员的嘉奖。导演吴天忍无惧当时社会上一些精英主义评论家对于电影作品“煽情”的批评,他主张“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许多自己亲身体会的细节,这使得电影更加打动人心、催人泪下。例如,在后进生周丽萍终于考试及格,获得77分的成绩时,导演联系亲身经验,增加了王老师奖励周丽萍一个书包和一只文具盒的细节,并由此倒推,设计周丽萍此前用的是老式旧布包。由于这个细节的增设,时空和动作得到了拓展,人物感情有了激发的契机:丽萍看着书包和文具盒,却不敢接。在此之前她受尽嘲讽羞辱,何曾奢望过表扬和奖励?在老师亲切的目光下,她再也控制不住,扑到桌上嚎啕大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渲泄。观众压抑的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得到慰籍的满足。王双玲老师以自己宽广博大的胸怀、纯洁无私的师爱、默默无闻的奉献、契而不舍的执著以及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理想、信念和追求。《烛光里的微笑》形成了极好的社会影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编辑:曾奕琦)
导赏:《千里寻梦》是1991年由杨延晋执导的一部剧情片。本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庆祝亚运会拍摄的经典电影《女篮五号》的一部“续作”,在其中饰演女主角林洁的秦怡在本片中饰演女主角田洁青,同在《女篮五号》中出演的向梅在本片中饰演汪玉荃。影片以励志的故事情节、鲜明的戏剧冲突和深沉的情感描绘赢得观众好评,值得一看。《千里寻梦》叙事紧凑,线性叙事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冲突具有非凡的张力,刘振华跨越千里的跑步募捐是叙事主线,田洁青渴望挽回与刘振华的爱情与主线交相辉映,几个人物间的情感纠葛为其增枝加叶,既有田洁青在道德伦理与个人幸福的痛苦抉择,也有汪玉荃隐姓埋名多年的不甘与嫉妒,陈百川不愿放弃爱人离开的不舍,敏敏为了家庭完整而强行挽留。于刘振华而言,这段跑步募捐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超越之梦,对田洁青而言是对往日逝去爱情的追寻,两个人的寻梦之路都受到了多方势力的阻挠,外部冲突与内部情感纠葛一齐推动剧情发展。《千里寻梦》刘振华人到暮年且身患重病,却坚持千里跑步募捐,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大写的人”这一形象,高扬了超越自我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是对高尚人格和坚毅品质的热烈赞颂。刘振华在有限的生命内对人生的不断追求和信仰的坚守,是对“无法阻止一个人去实现他的信念”的最好证明,同时他也影响了身边人,对想要轻生的何海洋,刘振华使他意识到“人生下来不是给打败的”所代表的存活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热爱;对崇洋媚外的李加克,刘振华使他看清自己内心珍惜当下所有,这是昂扬生命力的感染、振奋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同时,影片也揭示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价值的失落、信仰的落差、信誉的缺失和错爱的嫉妒与毁损,但刘振华被坑骗后在文艺汇演上被撒钱遭受羞辱,他却坚持清者自清,发病时仍坚持投篮,既是对自身尊严的捍卫,也是体育精神的践行。结尾处大家一同向前奔跑的镜头是对民族团结与大爱无疆的赞颂,呼吁观众时时刻刻保有个体良知,珍惜当下所有并不懈创造生命的价值。(编辑:刘若能)
1989年
导赏:杨延晋的《地狱·天堂》一片改编自琼瑶的小说《失火的天堂》,以惊悚、恐怖的类型元素讲述了一个曲折幽深的爱情悲剧。这是一部琼瑶味道比较淡的影片,那些在琼瑶剧里经过浮沉起落而最终得以圆满的男女主角,在《地狱·天堂》中却走向了毁灭。影片以其粗犷而生猛的笔触批判审视了社会现实,更在人性善恶、爱与救赎的探讨上达到了令人震撼的深度。影片的开篇便以一种近乎邪典的方式,将观众猛然拽入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片头的丧尸与防化部队镜头,与后续剧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以一种象征性的手法,预示着故事将触及人性中最阴暗的角落。瞬间唤醒了观众对于未知与恐怖的警觉,也为整部影片奠定了沉重而压抑的基调。此外,杨延晋运用了大量实验性的剪辑手法,如跳切与顺承过渡,使得影片在叙事上断裂与连贯并存。静玲随时会被拖拽回创伤体验的记忆漩涡,突然的闪回阴森可怖。静玲和文清在秋千椅上摇晃玩乐,仅通过两个蒙太奇镜头,就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女儿的成长。这种剪辑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更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逐渐拼凑出人性的复杂多面,拼贴出一个关于地狱与天堂的寓言世界。摄影与美术设计同样与故事基调圆融。灰暗的色调、压抑的氛围,青灰色的豪华府邸,红色的飘逸长裙等等,时刻牵引着观众置身于一个被绝望与恐惧笼罩的世界。在角色塑造上,也体现出了杨延晋对人性善恶的复杂性的理解。马龙这一角色,作为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其行为之恶劣、人性之扭曲,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马龙却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展现出了人性中难得一见的温情与脆弱。而静玲、乃川等角色,则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中,或挣扎、或沉沦,共同演绎了一场关于爱与救赎的悲歌。(编辑:王梓苡)
1986年
导赏:《T省的八四、八五年》是由杨延晋导演的“政论片”,这部影片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一桩经济诉讼案,揭示了社会变革时期不同观念的冲突与并存,探讨了人治与法治、解除劳教的人员该如何回归社会、公民该如何树立法律意识等问题,体现出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在片中,导演杨延晋设置了两条叙事线,一条围绕着程戈、郭刚和马玉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以法庭上的“对战”作为主线。另一条,则展示T省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事件和拍摄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两条故事线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发人深思。作为T省机械总公司一厂厂长的程戈,和机械总公司签订合同承包每年亏损40万的一厂,担任一厂法人代表,为期两年。在他接手后引入新的管理办法,通过改革一厂扭亏为盈,除了上缴各种税收外,还为工人们安排了浮动工资和奖金,工人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机械总公司的一些老领导却认为他过于激进,提前解约,撤销程戈厂长职务。程戈为此把机械总公司告上法庭。在展示程戈的锐意进取、推动改革受阻的同时,导演还设置了C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庭长郭刚的角色,并将他已被内定为下届院长人选的信息提前告知了观众,使观众对角色的选择有了期待。在面对“歪风邪气”、“滥用职权”、“破坏队伍纯净性”、“无视上级”等总公司给出的毁约理由时,程戈从事实出发进行反驳,而郭刚则从普法的角度维护着法律的公平公正,最终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对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判决结果得到一致好评。影片直面创作所处时期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实践,时至今日依旧具有反思意义。(编辑:方舟)
1985年
导赏:《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曾被三次改编为同名电影。其中,1985版的电影《日出》剧本由曹禺和女儿万方共同改编,尽管一些改编后加入的情节在成片中并未呈现,但曹禺仍认为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剧组的创作态度也是值得提倡的。1985版的电影《日出》讲述了女青年陈白露受社会影响走向堕落,最终因失去新生的希望而自杀的故事。导演于本正对陈白露人物形象的塑造相较戏剧更为丰富,作为主要表现的对象,围绕着她的性格发展需要,决定了其他人物发展进程设定,也正是周围的人物促成了她最终的悲惨结局。将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融为一身,痛斥了世俗的纸醉金迷生活和腐朽堕落的思想。在背景处理上,导演将真实的地理场景与想象中场景进行混合,通过繁华的街道、公寓、妓院等营造出沿海发达城市的背景,满足观众们对20世纪30年代城市氛围的想象。依靠男人生存的交际花陈白露在精神上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生活的物质依赖中矛盾生活,尽管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件可交易的“商品”,但她还是利用自己的身份为灾民募捐,挽救“小东西”的命运,同情生活更为困苦的乞讨者,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表现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揭露了由阶级压迫带来的城市虚假繁荣。从影片最终的呈现效果来看,1985版的电影《日出》发挥出了电影艺术的优越性来对剧作进行创作性的加工,展现出比原著更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更加细腻的细节刻画,将话剧中的中心思想较好地展示出来。(编辑:刘方舟)
导赏:《夜半歌声》现存有三个版本: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的版本,以反帝反封建、争取自由为主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85年杨延晋导演的版本,继承了前一版的革命气质,同时又加强了爱情叙事主线,让爱情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升华;1995年于仁泰导演的版本,在故事中弱化了强烈的抗争主题,着重于描写爱情的艺术感染力。这部影坛经典历经半个多世纪,被反复翻拍,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观众为之着迷。在视觉风格上,1985版《夜半歌声》调用了德国表现主义式的造景和照明风格。影片伊始,深邃的夜幕与身着洁白长裙的晓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手中的红玫瑰鲜艳如血,与周围的黑暗形成尖锐的冲突。晓霞如同幽灵般在空寂的街道上游荡,仿佛随时都会被无尽的夜色吞噬。当晓霞步入丹萍曾辉煌演绎的舞台,一方黑色灵柩突兀地横亘于舞台中央,一束惨白的聚光灯投在她泪痕斑斑的脸庞,而她周围是骇人的阴影,极致的光影对比,塑造了一幕凄美悲怆的视觉奇观。同时,布景的平面化和绘画感剥夺了场景的三维深度和活力,与晓霞精神世界的迷失形成了呼应。在这个悬浮于现实之上的凌虚世界中,一切都显得虚幻而无力,正如晓霞失去了精神支柱后的迷茫与彷徨。此外,影片还通过摄影和剪辑营造了视觉上的恐怖感。比如瘦弱的晓霞劈砍牛的一幕,牛身上一道道鲜红的砍痕与晓霞疯狂的面部交替出现,通过交叉剪辑和加速剪辑的手法,观众的感官被推至极限,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劈砍的力度和晓霞内心的绝望。在影片结尾,导演运用了大景深的摄影手法,展现了全城人民手持火把,如同一条火龙涌向阁楼,企图烧死藏匿其中的“鬼”。这一幕场面宏大,火光与夜色交织,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怖感。人群的愤怒与恐惧在火光中被放大,而阁楼中的“鬼”则成了这场集体狂热的牺牲品。但是,影片没有让丹萍和晓霞的爱情故事走向决然的苦情,虽然两人最终葬身火海,但它们的爱却得到了永生。在中国悲剧中,很少表现悲痛欲绝的激情,它往往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性,这种中庸哲学使中国的悲剧无法表现彻底的毁灭,它总是借助于超凡的神话力量或人为的外力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梁祝》中的男女主人公化为蝴蝶比翼双飞,虽死犹生。在《夜半歌声》中,丹萍和晓霞在烈火的燃烧中却仿佛没有身体上的痛苦,他们相拥相吻,到达了超现实的极乐之境,也因此,影片达成另一层意义上的“大团圆”,实现了一种平衡、圆满和超脱的心境。(编辑:王梓苡)
导赏: 电影《一个女演员的梦》是1985年由张今标执导的一部爱情犯罪片,本片以独到的视角和叙事手法、典型而不失真实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和鞭辟入里的人性洞察,展现了将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物心态和社会风貌,以主角叶蕙“梦的破灭”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复杂多面和过度贪图名利的代价,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影片。影片的叙事结构的编排上别具心意,在找出杀害叶蕙的凶手作为情节主线之外,采用了多线索交织的叙事方式,叶蕙、沙晓舟、沙之星、唐莲莲之间的多角恋情纠缠这一情感线索与公安破案双线交织,增强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戏剧冲突,使案情更为扑朔迷离;影片在叙事时空上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发展,而是加以打碎重组,设计了时空交错和戏中戏的结构,叶蕙在电视剧拍摄中的戏份、角色的回忆、案情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现实与虚构交织,戏内戏外有机结合,叙事更具层次感和复杂性,同时加快了故事进程。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恰到好处,既有警方侦破案件的推理和悬疑情节,也有叶蕙与沙晓舟之间细腻而痛苦的情感挣扎,在案情真相大白之时将情感推至影片高潮,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其悲剧命运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一个女演员的梦》以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冲突设置和林芳兵精湛的表演,成功塑造了叶蕙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矛盾的发展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叶蕙爱慕虚荣的同时野心勃勃、争强好胜,不甘屈居人下,为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不惜将自己作为筹码对他人进行利用,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委身于沙之星,全然抛弃了旧日与沙晓舟的情谊,她在得知真相后,换掉子弹选择自我了结是自我的觉醒,也是在名利诱惑面前迷失自我、走向毁灭的深刻代价,她的所作所为固然饱受谴责,其悲剧命运亦令人深感惋惜。《一个女演员的梦》以女演员叶蕙因名利走向毁灭的故事作为警示,深刻揭示了人为了获得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手足相残,足见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脆弱不堪,告诫观众“不要做不现实的梦”,不要被虚幻的名利所诱惑。(编辑:刘若能)
1983年
剧情:1949年,南京解放不久。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风雨之夜,某国驻华大使馆院墙外面,闪动着几个戴面具的人影。忽然,一个金属的“飞狐爪”抓住了粗大的梧桐树干,接着几个匪徒跳了进来。他们刺伤了前大使努尔提先生,盗走了藏有珍贵宝石的“蓝盾保险箱”。这一起重大的盗宝案件,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社会中的威信,而且也关系到我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我公安部门立即派出以刑警队长路宏为首的公安战士组织侦破。通过现场发现的“飞狐爪”痕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断定此案是江洋大盗“四大名山”所为。“四大名山”是一股名震南京的强盗群伙。老大古金山、老二钱桂山、老三赛苏三、老四顾铭山,都是在南京解放前夕,被国民党从监狱中释放出来的匪徒。“飞狐爪”就是顾铭山翻墙入室的绝技。这时,上海尚未解放,国民党在沪的特务机关,认为这是破坏共产党声誉的大好机会,密电在南京的潜伏特务黑猫、白狼阻挠破案。“四大名山”究竟躲在哪里,据原在使馆当厨师的阿兴招供,妓女孔贵妃是一条重要线索。但路宏和庞查礼、丁锐赶到妓院时,孔费妃已吊死在屋内。验尸结果证明,孔是毒烟毒死的,路宏判断这是第三者插手干的。在地下俱乐部里,一个神秘的人物找到赛苏三,对开箱取宝和阻挠破案进行了密谋。匪徒得知使馆女佣金妹会开保险箱,钱桂山冒充军管人员将她劫持。我公安人员闻讯追捕了钱桂山,后钱桂山因逃跑被庞查礼击毙,而金妹却不知去向,线索再次中断。侦察员小林在玄武湖芦苇丛中找到被捆绑的金妹,路宏捕获了伪装成船娘的赛苏三。押解途中,赛苏三中毒昏迷,经抢救脱险。路宏根据她的招供,经过曲折的斗争,终于将作案的匪徒和国民党潜伏特务黑猫、白狼一网打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在蓝盾保险箱物归原主时,努尔提先生敬佩地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出:“新中国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