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宁

Ning Ya

有片源
2025年
导赏:贾冰首次执导的电影《假爸爸》,这不仅是他从喜剧演员到导演的跨界尝试,更是一部融合荒诞幽默与家庭温情的作品。影片通过“假爸爸”这一核心设定,探讨了父子关系、身份认同与追梦勇气等深刻主题,展现了贾冰作为导演的艺术野心与叙事技巧。作为导演第一部长片电影作品,《假爸爸》承载了贾冰对艺术的全面探索。他身兼导演、主演甚至剧组“厨师”三重身份,这种多重角色的切换既体现了他对创作的投入,也暗示了影片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尝试。从《欢乐喜剧人》舞台到电影导演的转型,贾冰试图通过这部作品突破传统喜剧的框架,将个人表演风格融入电影语言。例如,片中主角假装“成功人士”的荒诞情节,既延续了他擅长的夸张肢体幽默,又通过细腻的情感转折赋予角色立体性。影片采用“误会—冲突—和解”的经典叙事框架,但通过两条情感线的交织实现了创新。一条是杨浩良(贾冰 饰)与儿子杨十月(尹正 饰)因梦想压制产生的代际矛盾;另一条是王春生(贾冰 分饰)假扮父亲以解决现实困境的荒诞设定。两条线索在“真假父亲”的错位中碰撞,既制造了密集的笑点,也通过角色互动逐步揭示传统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影片的核心命题直指东亚家庭中常见的“父权压制”现象。杨浩良以“为你好”之名扼杀儿子的音乐梦想,而王春生的“假父爱”反而成为打破隔阂的钥匙。这种身份倒置的设定,既是对传统父子关系的戏谑解构,也通过角色蜕变传递出家庭关系的本质——爱需以理解与尊重为前提。尽管影片在主题表达上获得“用幽默触碰亲情底线”的赞誉,但也有观众认为部分情节存在“小品味过浓”的争议,如过度依赖身份错位制造笑料,可能削弱了情感深度。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冰通过这部作品实现了从段子式喜剧到结构性叙事的跨越。其将东北地域幽默与普世家庭议题结合的手法,为国产喜剧电影提供了新范式。(编辑:婧怡)
2024年
导赏:电影《彷徨之刃》是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中国版影视化呈现,导演陈卓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表现,是根据导演在未成年犯管教所调研的情况进行改编的,这增加了这部影片的共鸣力,也回应了公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惩治问题的关切与焦虑。影片中李长峰的复仇之路是一条充满挣扎与抉择的艰难旅程。李长峰的复仇逻辑,并非简单的以暴制暴,而是建立在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原则之上——不伤及无辜,严惩有罪。这一原则是复仇者内心的道德底线,也构成了影片探讨复仇正义性的基础,同时提升了观众对复仇者复仇的认同度。李长峰在复仇过程中含有许多道德挣扎与自我控制,如在出租屋的紧张场景中,面对警察的询问和潜在的威胁,李长峰没有选择暴力控制房东,而是用哀求的眼神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无助。影片中多次铺陈的父女情感段落是影片情感脉络中的重要一环。这些场景能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父女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也为李长峰的复仇行为提供了坚实的道义支撑。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让李长峰的复仇不再是盲目的暴力宣泄,而是一种基于爱与正义的抗争,并且在道德的天平上保持平衡。导演陈卓在创作中明确表达了社会责任感作为电影创作的初心与意义。《彷徨之刃》踏入了道德的灰色地带,挑战观众对于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思维。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复仇者李长峰,还是受害者家庭、警方乃至社会大众,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他们或出于爱,或出于恨,或出于责任,或出于逃避,各自在道德的迷宫中徘徊、抉择。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得影片在复仇故事之外对人性进行了全面的审视。(编辑:婧怡)
导赏:《志愿军:存亡之战》将宏大叙事彻底背景化,而将细腻的笔触聚焦于李默尹、李想和李晓一家人具体的战斗故事中,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影片中,李家三口是与观众实现情感异质同构的代入体。这个战争中的小家竭力呵护的钥匙,不仅仅是一个象征物,它还承载着家庭的联系和记忆。这把钥匙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就已经被巧妙地设置为一个细节,顺延至《存亡之战》,它不仅象征着家的温暖和安全感,也代表了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牵挂。钥匙的存在提醒着影片中当时的人们和影片外今天的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有一个家在等待他们的归来,那不仅仅是一个避风港,更是家人的爱和思念的寄托。《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仅具有一种延续性,还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这主要体现在人物选择和情感表达上。相比第一部,第二部将更多笔墨投注在战争中的无名战士身上,让那些没有在历史上留名的年轻战士跃然于银幕上。创作者把他们的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交融,使观众既能感受到战争场面的宏大,又能了解普通角色内心世界的丰富。这样的处理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同时,第二部还更加注重对人性的多维度展现,在情感表达上有所超越。特别是影片着力刻画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人物的恐惧、挣扎、坚忍、友爱等情绪情感。如创作者通过对战士们家庭背景、亲情关系的描绘,以及他们在战争中为了国家所做出的牺牲,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家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志愿军战士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力量。李默尹、李想、李晓一家三口在战场上的团聚,为战争增添了一份温馨;战士之间生死与共、相互扶持的真情,也让人感动不已。这种情感表达的细腻与深沉,使影片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也具有震撼观众内心的感染力。如果说《志愿军:雄兵出击》为观众铺展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深厚背景,为整个系列奠定了基础,那么《志愿军:存亡之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所付出巨大牺牲背后深刻的情感力量。铁原阻击战作为第五次战役的关键一战,对于稳定朝鲜战场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历史能被影像镌刻,体现了当代电影工作者对抗美援朝精神的致敬。(编辑:大陆)
2023年
导赏:《忠犬八公》改编自新藤兼人原创剧本《ハチ公物語》。八公是日本的秋田犬,因为主人的一次意外,八公9年日复一日的等待感动了无数人。影片在故事架构上与美国《忠犬八公的故事》和日本《忠犬八公物语》电影大致相似,但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处理,动物演员主角的名字改为八筒取自中国传统国粹麻将,品种也由原本的秋田犬改成了中华田园犬。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抒发情感的重要部分,冯小刚和陈冲等主演的精湛表演,将教授和妻子的情感纠葛和小狗八筒的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冯小刚和八筒之间细腻的相处,也给大家对冯小刚以往的角色形象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或许和冯小刚也有收养流浪狗的经历息息相关。除此之外,陈敬修和陈新桥的中国式父子关系也引发共鸣。在父子送别片段中,尽管他们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爱,但八筒就像连接父子情感的纽带,传递着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情感。田园犬是中国本土的特色品种,田园犬在影片中灵动且真实的出色表现,成功让大众的目光聚焦在本土狗狗的身上。在“宠物”观念悄然来临的当下,我们更急需另一场重塑,告诉人们:生命无价,众生平等,没有什么高贵之分,你付出了爱,它就是你唯一的陪伴和家人。2021年3月18日,该片正式开机,拍摄地点选择重庆和朱杨镇朱杨溪火车站取景,尤其是有江隔两岸分离感的重庆,也让故事里的八筒的等待更加有分离感。影片强调了爱与忠诚的力量。这种力量虽然看似微小,但却能改变人的生活,妻子从一开始对八筒的害怕到最后的感动与陪伴也正是印证了这一点,本片的动物演员都是导演从狗肉市场解救出来的,影片结束后,这些狗狗们都找到了合适的领养。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在本土化展现人与动物真挚温暖的感情同时,也呼吁大家对于动物的关爱。
导赏:《暗杀风暴》是对香港电影黄金年代记忆的一次深情回望,它巧妙地将原著的案情设定与港片特有的“尽皆过火、尽是癫狂”风格融为一体,枪战、爆破、溺水、酷刑等动作场面层出不穷,紧张刺激的氛围贯穿始终。这些经典港片元素与悬疑、推理元素的巧妙结合,不仅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更让观众在烧脑的推理过程中感受到了港产警匪片的独特魅力。此外,片中港星云集,古天乐、张智霖、吴镇宇、胡杏儿、吕良伟、任达华等演员均展现出了显著的表演突破,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与深度。对于偏好智性魅力的观众而言,张智霖的表演无疑是一大亮点,他通过细腻的眼神交流与肢体语言,传递出男主角罗飞的智商高度与情感深度。吴镇宇作为演技派代表,与亦正亦邪反骨警探的角色高度融合,表演不着痕迹。而古天乐通过前所未有的“毁容式”造型设计,成功地将原著中极具挑战性的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活。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各具特色。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生死较量,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更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欲望之境难辨黑白”,正如推广曲《暗》中所唱,片中每个角色的背后似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也都面临着人性的考验和两难的抉择。片中罗飞的学生时代好友“袁志邦”曾是警校天才、正义的执法者,后来却踏上了与他之前坚信的价值观完全背离的道路。罗飞全力追捕发放“死亡通知单”的网络黑客“Darker”,但他年轻时也曾向教官发过“惩罚通知单”,对于他来说,想抓到真凶就必然要面对这段自己不愿回忆的过往,他将如何抉择?专案组组长韩灏在一次行动中意外造成同事死亡,当时的他选择了掩盖罪责。当这段往事重新被翻开,他将如何面对?人性深处皆有黑暗,每个人的心中都可能住着一个“Darker”。当错误发生,是用正义去纠正错误,还是用无数个谎言去掩盖错误?这是对片中人的提问,想必也会触动观众的一些思考。(编辑:明慧)
导赏:2023年由邱礼涛执导的《绝地追击》取材自边境恶性武装贩毒案件,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电影的叙事节奏紧凑流畅,毫不拖沓,情节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步步难关设置扣人心弦。《绝地追击》独特之处在于融入了灾难片的元素,一边是面对一帮穷凶极恶、无恶不作的毒贩,一边是即将被天灾席卷的危险境地,恶劣的气象和亡命的匪徒这一双重困境的设置加剧了戏剧张力。当战士们找到了毒贩窝藏的据点,展开以少敌多的殊死对决时,即将到来的山体坍塌的天灾又再次使他们陷入困局,陷入绝境的他们能否完成任务、转危为安,成为牵动人心的情节发展线索。《绝地追击》的动作场面依旧惊险,邱礼涛导演以其擅长的写实风格,迅猛刚烈,为观众呈现了多场激烈且震撼的战斗场景。暴雨之下,密林之中,枪林弹雨之间,8077的战士们穿梭跳跃,既要克服不利的地形,又要躲避敌人的子弹。木屋之中王今豪与阿龙的近身搏斗令人目不暇接,山体滑坡时二莱困于坡上岌岌可危,在洪水之中二莱与王今豪身抱浮木被大浪卷跑更是上演了惊魂一刻。在毒贩老巢的决战中,激烈而迅捷的枪战惊心动魄,爆炸时火光四起,硝烟弥漫之中8077战士们以少敌多、无所畏惧地英勇向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之下是他们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守护正义的气魄,使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刚猛的动作表现之下,是感人至深的情感刻画。既有超越生死的战友情——陷入泥沼之下的无奈放手、不畏艰险前去救援同伴,他们在逆境之下团结一心;也有同舟共济的爱情——王今豪与姚瑶并肩作战,却在最后关头将生的机会让给了爱人,任由自己将洪水冲走。最为感人的则是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班长在危难之中为救踩中地雷的男孩而被洪水卷跑;年迈的父母得知儿子凶多吉少的命运后说出的那句:“这就是军人的使命,天灾人祸,随时准备为国牺牲。”面对国家使命和人民安危时,舍小家为大家这一情感的冲突与抉择,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边防战士们的伟大与不易。《绝地追击》以边防战士的绝境之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边境地区严峻的禁毒形势以及公安边防部队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正如片尾所言的那样:没有生而英勇,而是选择无畏。和平年代,依然有这样一群英雄为祖国默默守护,以生命书写使命,以血肉铸就和平。(编辑:刘若能)
导赏:《志愿军:雄兵出击》是《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影片延续了《长津湖》系列的战争史诗格局,注重震撼性视听效果的呈现,歌颂了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是对抗美援朝题材“新主流”电影创作的延续和发展。在叙事上,《志愿军:雄兵出击》采取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策略。宏观层面,影片介绍了朝鲜半岛局势以及美、苏等大国的态度,随着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我国领导人做出了志愿军渡江入朝的决策。随后,影片交代了首批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过程。影片后半部分,展示了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慷慨陈词、向世界发出庄严宣告的情节。微观层面,影片详细描述了松骨峰阻击战等三场战役,既有对战争场面的逼真呈现,也有对人物形象性格的细腻刻画。在人物塑造上,从领袖到战士各具神采,导演陈凯歌在创作时也将现代人对历史的思考加入其中。片中,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之前,毛主席在为是否发兵而思考。在此期间,他接见了一群英雄模范,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敢、坚韧使得他下定抗美援朝的决心。正如陈凯歌所说“出国作战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但是作为领袖,我觉得他一定要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同时要从民众中间汲取力量。”在战士们的塑造上,则侧重展现英雄群像的丰富性和人民性,在“家国同构”叙事下实现了历史人物与人民大众的辩证统一。《志愿军:雄兵出击》为观众们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将民族文化心理和主流价值观深度结合,对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编辑:刘方舟)
导赏:《瞒天过海》作为一部少见且典型的本格推理电影,以其精妙的谜题设计和复杂的角色关系,成功吸引了大量悬疑爱好者的目光。影片不仅继承了原作《看不见的客人》的精髓,更在本土化改编上做出了诸多创新,使得故事更加贴近中国观众的审美和情感共鸣。影片融入了各种社会新闻和八卦新闻中常见的桥段,使得故事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同时,影片还通过完善人物性格和补充故事前史,让角色和故事都变得更加厚重。尤其是张钧甯和尹正饰演的两个角色文娜与明浩之间的关系设置,既借鉴了东野圭吾著作《白夜行》中的经典人物关系,又融入了独特的东方元素,形成了一种既纠结又畸形的爱情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除了反转悬疑的观感外,《瞒天过海》还通过对人性的深挖,让整部电影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刻性。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面临着道德和情感的抉择,他们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动机和心理。例如,文娜为了明浩的未来做出了牺牲,但这种牺牲却建立在扭曲的价值观之上,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不仅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引发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此外,影片在原版结尾已经结束的位置,增加了十分钟左右的延宕。这一延宕不仅完成了对之前故事的一些补充,还还原了作案现场,并完成了对主人公情感的落点。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不仅使得影片更加完整和连贯,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空间。(编辑:明慧)
2022年
导赏:电影《遇见你》是导演落落继《悲伤逆流成河》与《如果声音不记得》之后,再度献给女孩的成长情感故事。这部作品,以其跨越八年的时间跨度,细腻描绘了周灿与余骄阳从青涩校园到复杂社会的爱情轨迹,蕴含着对现代爱情观念、生活压力与个人选择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探讨。《遇见你》的情感内核,凝练为“遇见你就很值得”这直击心灵的告白是对爱情纯粹美好的颂歌,是对在爱情长跑中不懈坚持与自我牺牲的深刻致敬。余骄阳的名字如同她性格的缩影,她以无畏的热情和坚定的勇气,追随着心中所爱,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主动、勇敢的一面。然而,电影并未回避现实的残酷,它诚实地呈现了即使双方拼尽全力,也难免被生活的洪流冲散的无奈与遗憾。这种对爱情复杂性的真实展现,让观众在共鸣中感受到深深的情感震撼。导演落落巧妙地运用了性别视角的转换与融合,不仅细腻刻画了余骄阳作为女性在爱情中的付出与挣扎,也深刻揭示了周灿作为男性在事业与爱情之间的两难抉择。电影通过周灿的视角,展现了现代男性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与内心挣扎,以及这种压力如何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世界。这种一体两面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爱情电影中单一的性别叙事模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情感观察视角。《遇见你》探讨了青春的成长、选择与遗憾,影片中的每一次分离与重逢,都是对人生选择的隐喻。成长的道路上的遗憾也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促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人,学会在爱与被爱中找到平衡。(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