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王永吉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9年
贞观盛事
音乐
/
导演:
滕俊杰
/
主演:
关栋天
/
尚长荣
/
朱世慧
/
王小砖
/
杨扬
/
许锦根
/
夏慧华
/
陈少云
/
萧润年
/
类型:
戏曲
/
导赏:
该片是“国家京剧电影工程”中唯一入选的新编历史剧目,也是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根据陈薪伊导演的京剧剧目《贞观盛事》改编,是一个宏大叙事背景下的警世之作。影片故事情节围绕谏议大夫魏征屡屡向皇帝李世民直言进谏的过程展开,将郑仁基之女婚嫁之争、李世民开释三千宫女之事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事件,展现了“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戒奢以俭”的主题思想,呈现出创作者面对历史、观照当下的创作意识,是游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艺术联想,生发出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影片展现的人物性格鲜明,既有直言敢谏的魏征,也有贤明睿智的太宗,正直善良的皇后,刚正不阿的郑仁基,功勋卓著但奢靡享乐的国舅等王公贵族权势之人,又有谨慎持重的裴夫人、忠心耿耿的唐公公、年轻貌美的郑月娟、苦熬深宫数十载的苌娥以及痴心一片等待爱人归来的卖炭哥等小人物,在展现恢弘壮丽的盛唐气象之时,又展现了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并以此为基展现明君李世民、忠臣魏征的家国情怀、为政之举和处世之道。影片演员为京剧舞台版的原班人马,对人物的塑造深熟于心,通过同心协力的集体智慧,打造出了这样一部于恢弘中见剖白、于碰撞中见和谐、于浓墨重彩中见淡雅的作品。作为一部3D全景声戏曲电影,导演力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戏曲的写意与电影的写实进行结合,实现镜头创新和空间创新。镜头方面采用克制、白描的手法,并使用长镜头进行拍摄,表现运动中的空间变化与周边关系的挪移,以推动人物的情绪发展。空间设计方面注重与情节的密切结合、与镜头转换的巧妙运用,通过场景的精心布置展现贞观盛世,呈现出与舞台戏曲不同的空间场域。影片同时注重声音创新,实现全景声效果,加强视听觉的体验感,起到了美化、提升京剧魅力的作用。(编辑:州文)
1998年
上海纪事
音乐
/
导演:
彭小莲
/
主演:
袁泉
/
王亚楠
/
戴兆安
/
刘琼
/
韦力
/
陈鸿梅
/
夏立奇
/
谷伟
/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战争
/
导赏:
《上海纪事》拍摄于彭小莲导演的“上海三部曲”序列之前,它并没有被纳入“上海组曲”之中,但这部献给上海的电影情书实则是导演探寻故乡上海的开始。留学归国之后的导演对上海感觉到十分陌生,彼时的上海已发生了巨变,社会和文化氛围开始逐渐向西方现代化城市靠拢,故乡的上海正在逐渐消失。而《上海纪事》的创作使电影与现实相连,影片开头由刘琼饰演的老年郭绍白当看到上海外滩繁华的景象时,内心发出感慨“这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上海了,它变化得那么快,可我依然想在这里寻找我生活过的轨迹”,留洋背景的郭绍白是导演的化身,他的内心独白亦是导演的心声,她开始把找回上海曾经的历史与记忆当作自己的使命,在影片中详实地还原建国前夕的上海历史,将自我投射在主角郭绍白身上,使其成为历史的目击者与见证者。影片风格承袭了上海电影的海派文脉与现实传统,并将家族史融入电影书写。影片讲述了经营家族工业的李蕙蓉如何在认清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政局之下帮助解放军接管并整顿经济市场、稳定新政权的故事,勾勒出国民党“打老虎”、发行金圆券的罪恶图景,百姓的民不聊生与国民党投机倒把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力求使影片达到批判社会制度,揭露社会现实的效果。同时导演彭小莲以主角李蕙蓉为抓手,人物身上交织着革命与爱情两条叙事线,展现人物在事业、信仰与爱情冲突矛盾之下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塑造的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和革命信仰的时代女性,这种革命信仰渐渐感染了采取中立态度的郭绍白,最终两人构成引领者与被引领者的关系,使得郭绍白认清了国民党与解放军的本质区别。影片采用现实与回忆的叙事结构,在现实片段中使用的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增加了对历史回忆的厚度,而让老上海电影人刘琼扮演老年郭绍白,从现代回望上海过去的历史,独自站在外滩遥望,孤寂的背影让人一时分不清是演员刘琼还是角色郭绍白,人物的演绎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怅惘和时间流逝淡淡的哀伤。(编辑:张苏慧)
1997年
激情辩护
音乐
/
导演:
鲍芝芳
/
主演:
石兰
/
俞洛生
/
王华英
/
田水
/
吉雪萍
/
王志华
/
严敏求
/
类型:
剧情
/
伦理
/
导赏:
《激情辩护》是由我国第四代女性导演鲍芝芳执导的现代律政题材影片,讲述了由一个绝症儿童的医疗费而牵扯出一系列家庭、社会矛盾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本片编剧赵冬苓获得了华表奖以及金鸡奖提名的荣誉。《激情辩护》剧情取材自山东最大规模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曾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共六次的劳动模范王广仁所经办的真实案例。当时,王广仁作为辩护律师据理力争,声讨被告父亲逃避赡养罹患绝症幼童责任的行为,并积极募集善款为孩子治病,他铁肩担道义、慷慨济危困的高尚举动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电影《激情辩护》深入探讨了父母是否该为治愈希望渺茫的孩子倾其所有,以及律师应如何平衡取舍普遍道德和职业原则的尖锐两难伦理问题,并以“任何用理智来说明的的道理都是相对的,而在这些所有的相对道理上,有一个绝对的大道理,那就是人的生命的价值!”的激越陈词,以及孩子奇迹康复的圆满结局,表达了创作者对于正义与大爱的深切召唤。除了“情与法”、“利与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论辩主题,《激情辩护》还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片中被告方是香港商人,尽管时值香港即将正式回归祖国的关键时期,但执法人员并没有因为主张“维护团结”的舆论压力而厚此薄彼,这样的情节在富有戏剧张力的同时也符合现实逻辑。《激情辩护》成功塑造了陈平这个新时代职业女性的立体形象,她锐意进取,勇于“长江后浪推前浪”,并最终在办案过程中达成了理智与情感的圆融,升华了影片主旨。此外,饰演林晓光的石兰凭此角色入围了金鸡奖最佳女配角评选。(编辑:曾奕琦)
蝶双飞
音乐
/
导演:
木朵
/
吴云初
/
类型:
动画
/
短片
/
导赏:
该动画短片以水墨画的风格进行绘制,体现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探索路径,从姊妹艺术国画中吸取艺术养分进行创作,遵循中国动画学派民族文化影像建构的主旨,将当代世界时代风格和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风格相融合,呈现出江南美学意境,具有古典、婉约、隽永、空灵之美。该动画短片充分运用水和墨的渲染,采用淡蓝淡绿的冷色调,绘制出青石翠竹、绚烂花束、绿叶枝干、莲蓬池塘、荷叶睡莲等景物,充分发挥水墨的浓淡虚实,寥寥几笔,或浅或深,意境优美,气韵生动,呈现出一副灵活生动、意趣盎然的图画。该动画短片借助于讲述一个轻松活泼的故事,呈现出蝴蝶、蜜蜂、螳螂、蜘蛛、青蛙、鱼和猫等不同动物的各种样态,通过笔墨的挥洒和细节的刻画,生动地绘制出每种动物的不同体态,螳螂捕捉时高抬的前爪,蜘蛛撕扯蛛网时的力度展现,青蛙的跳跃,水中鱼儿的嬉戏,小猫灵动的身姿,均还原了动物本能的动物性,呈现出动物真实、可爱、顽皮而又充满生动性的一面。同时蝴蝶翅膀的扇动、身体的扭转和飞行的轨迹均经过精心设计和绘制,这种细致入微的动态呈现使得蝴蝶在画面中的飞翔显得自然而又生动。除了展现外在的生动性之外,古琴琵琶悠扬的乐声配合着动物之间嬉戏打闹的景象,使得蝴蝶在跟各种动物的捉捕过程中通过动作和姿态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其中包括攻击、好奇、亲近和依恋等不同的情感状态,这些情感状态将动物拟人化,不仅丰富了它们的内心世界,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动物的情感动机。蝴蝶在文化之中常常象征着爱情、自由与重生,片尾两只蝴蝶或双宿双飞于天际,或翩翩起舞于花间,传递着爱情的甜蜜与自由的美好,也象征着生命的承继,洋溢着自然与生命和谐共生的艺术旨趣。(编辑:州文)
妖树与松鼠
音乐
/
导演:
阎善春
/
薛梅君
/
类型:
灾难
/
冒险
/
儿童
/
动画
/
导赏:
《妖树与松鼠》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精心打造的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系列中的其中一部动画电影,电影故事是对布朗族古老传说的一次现代诠释,将一则充满神秘色彩与道德寓意的民间故事搬上银幕,也是对勇气、智慧、团结精神的颂扬,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理念的深刻探讨。影片中的“妖树”设计尤十分具有猎奇性,其枝干如蛇般扭曲,形态恐怖,这一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与心理冲击力。但即便如此,影片仍然不失清新与梦幻的色彩,因为影片在尊重传统民间故事内核的基础上,融入了较为浓厚的童话色彩。“妖树”是对自然界未知与神秘力量的象征,也隐喻着人类社会中潜在的威胁与挑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妖树与松鼠》所传递的温暖与希望——即便面对看似不可战胜的邪恶力量,只要人们心怀信念,团结一致,便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方法。影片深刻探讨了“团结”这一主题。在故事中,全村人为了守护共同的火种,齐心协力跨过洪水的冲击、躲过妖树的追赶等,将最后一个火种成功保护了下来,这份火种也成为了最终战胜妖树的关键要素。这一情节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的坚韧不拔与集体的智慧,也是对集体主义的赞扬。同时,影片还通过小女孩玉朶与小松鼠之间纯真无邪的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人与动物是朋友”的理念。影片中多次有台词提及“妖树不仅是人类的敌人,也是动物的敌人”,这种跨物种的深厚情谊,丰富了故事的情感层次,也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宝贵价值。(编辑:婧怡)
1996年
我也有爸爸
音乐
/
导演:
黄蜀芹
/
主演:
吴大维
/
马晓晴
/
薛佳凝
/
王泉
/
张晔
/
蔡鸿翔
/
宋忆宁
/
王正军
/
类型:
剧情
/
家庭
/
儿童
/
导赏:
《我也有爸爸》是我国第四代导演黄蜀芹的电影作品,由吴大维、马晓晴等主演,讲述了一个患有白血病的流浪儿与足球明星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获得第17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的殊荣。在创作者真诚、细腻、抒情的镜头下,这部讲述生死议题的深刻影片给人带来童趣、诗意、积极的观看体验。片中流浪儿大志罹患绝症的遭遇令人恻隐难忘,他与没有血缘的运动健将林天海从素昧平生到相互救赎,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我也有爸爸》在传递人类的终极伦理关怀时,不仅仅讲述施助者的单向奉献、自我牺牲,还表现出弱者对于强者的友爱与鼓舞。当林天海所在足球队远征日本却败绩而归,他严重受挫、一蹶不振,大志以稚气可掬的激将法敦促他重振雄风,球队也终于取得胜利的果实,为生病的孩子们赢得善款。这种相互碰撞、相互付出的爱心交流,不仅使剧中人物彼此间真情流露,还酝酿出剧情突转的强大动力,用昂扬的斗志升华影片主旨。全片中绿茵球场与白色病房轮番作为叙事空间,结局画面是一个巨大的足球状气球将一面红十字大旗升上空中,浪漫与现实的象征互相交织,两人奇妙的“父子”情谊使得对生之希望的讴歌成为电影的主旋律,而病情发展和死亡阴影则仅仅作为副调,共同谱写出节奏轻快、明朗温馨的现代童谣。剧组创作人员曾深入白血病儿童群体进行真诚的关怀体察,此般匠心独运是电影《我也有爸爸》感人至深的原因。吴大维和王泉贡献出生动自然的演绎,使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位主角碰撞出火花;片中心地善良的护士也让人印象深刻,她从身怀六甲到诞下新生命,进一步深化了故事的生命意识,出演护士的马晓晴也凭此角色荣获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称号。(编辑:曾奕琦)
1993年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音乐
/
导演:
张建亚
/
主演:
林栋甫
/
张瑜
/
宗晓军
/
王文丽
/
卢焱
/
奇梦石
/
何政军
/
类型:
喜剧
/
剧情
/
导赏:
1928年到1937年间,叶浅予的长篇系列连环漫画《王先生》红遍上海滩。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尴尬历史时期,叶浅予察觉了上海独具的地域文化和上海人独特的市民心态,以及其所产生的种种国民性弱点,传统文人的责任感使他自觉地担当起教化者的工作,创作了这一脍炙人口的鸿篇巨制。《王先生》的影视化始于1934年,邵醉翁和汤杰等人将王先生搬上银幕,这些影片“在插科打诨之中,竭力对畸形的现社会一切作借题发挥。譬如写不景气弥漫下,都市人们的动态,从社会暗角里铺子之挤况以至王先生的梦想发横财。”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张建亚导演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则展现了一种后现代精神,通过戏仿和篡改电影史的经典场景来表达。他首先对第五代导演的“启蒙”意图进行了嘲弄和瓦解,用漫画中的无厘头风格重新演绎了《红高粱》的野合场面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捶脚仪式,创造了一幕幕荒诞而幽默的场景,如衣衫扣子无论如何也解不开,新娘因此哈欠连连,或是捶脚过于用力导致王先生腿部诡异弯折,以戏谑的方式消融了第五代电影文本的严肃性。影片的结尾模仿了《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甚至巧妙地融入了《沙家浜》和《红灯记》中的念白唱腔。同时,张建亚导演也在电影中与原作《王先生》及其作者叶浅予进行了互动,影片一开始,王先生就直接呼唤叶浅予的名字,并嘲讽他:“倒霉!不小心被他化作了香烟钱!”通过这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张建亚导演将电影史的经典场景与王先生的平凡生活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后现代漫画风格。如果说上世纪30年代对于《王先生》改编,是为既摩登又窝藏着堕落与黑暗的上海城画像,以底层市民王先生的生活为中心辐射出众生相,从而指向更宏大的社会意义。那么1993年张建亚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则无意去构建深层意义,而是将其平面化,并消解意义,呈现出一幅后现代漫画图景。正如王先生在影片最后所说,“舞台小人生也罢,人生大舞台也罢,这里面的是非曲直,不是我王某人这等画中之人能够明白的,倒不如趁早回到画中,图个清静。”二维世界里的王先生不属于三维的现实世界,平面的人在复杂立体的社会格格不入,匆匆来过后,他便落荒而逃。(编辑:王梓苡)
第一诱惑
音乐
/
导演:
鲍芝芳
/
主演:
奚美娟
/
郑乾龙
/
焦晃
/
许还山
/
达式常
/
凌之浩
/
陆毅
/
何琳
/
李传缨
/
孟谦
/
类型:
家庭
/
剧情
/
导赏:
这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93年摄制的工业题材影片,将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的雄姿尽收入镜,令人骋目敞怀,不仅承载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记忆,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一部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主旋律电影。影片在女性导演鲍芝芳的匠心独运下,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呈现了一幅当代女性独立自强的壮丽画卷。采用多线叙事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叶琳的工作与生活交织在一起,起承转合每一场戏都是扎扎实实地落在人物塑造上。演员奚美娟通过精准的表演,将叶琳的爱岗敬业、智慧温柔的多重性格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职场上,她作为华坤钢铁联合企业的副总工程师,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生活中,她是离异女人和单亲妈妈,但是面对家庭变故和社会诱惑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格。奚美娟在塑造叶琳这一角色时,巧妙地将角色特性与演员自身魅力相结合,以自然流畅、不着痕迹的表演方式,将叶琳的复杂情感与多面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叶琳成为一个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女性形象。《第一诱惑》扎实反映了当时上海乃至全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竞争力的努力,体现了科技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影片展现了一批有责任感的高级知识分子与技术骨干,在解决问题时所秉持的实事求是态度,不盲目跟风,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寻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敢于挑战传统观念。这种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不仅帮助他们成功克服了企业面临的危机,更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榜样。(编辑:明慧)
1992年
走出地平线
音乐
/
导演:
于本正
/
主演:
高强
/
肖荣生
/
张铁元
/
敖文彬
/
蒋宝英
/
谭增卫
/
袁国庆
/
李铁峰
/
王亚军
/
海达
/
类型:
历史
/
剧情
/
导赏:
《走出地平线》是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摄制的历史题材剧情片,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偏僻山区屈公山窑沟村为背景,深刻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村如何通过“包产到户”这一改革措施,实现了从贫困走向新生的历史性跨越。电影采用了“寻访式”的叙事视点,由方兆章的到来引出屈满满,又由屈满满找到秦建九,同时又交替地在区公所与窑沟之间来往表现。不以戏剧性的事件贯穿,但局部的戏剧性却很强烈。并且,不拘泥于传统的戏剧化电影的套路,不去人为地设置一对对立面,而采用了一种类似小说或报告文学式的结构,上篇以书记屈满满的行动为线索,较散文化;而下篇由“分私粮”和“密谋承包”两大事件为骨干,掀起了两个矛盾的高潮,节奏都有千钧一发之感。影片中改革前后的窑沟村呈现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包产到户”这一改革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影片摒弃了概念化的人物塑造。饰演屈满满的演员高强,凭借其独特的气质与外形,加之对剧本的深入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成功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复杂、极具意义的区委支书形象。奋进和愚从,献身人民的动力和陈旧观念的阻力,这些完全对立的因素在屈满满身上奇妙而又真实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而肖荣生饰演的秦建九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党支书。他面对窑沟村的贫困落后和人心涣散,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勇敢地提出了“包产到户”的改革方案。他的坚定信念和非凡勇气不仅感染了身边的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也为整个窑沟村的向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于本正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走出地平线》打造成了一部具有磅礴大气、庄严凝重震撼力的现实主义电影佳作。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刻画,将窑沟村农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生动再现了农村改革的历史,更深刻揭示了农村改革的艰难历程和人民的力量,谱写了一曲关于人性、信念和勇气的赞歌。(编辑:明慧)
1991年
风雨故园
音乐
/
导演:
徐耿
/
主演:
杨溢
/
焦体怡
/
赵奎娥
/
王志文
/
周雪征
/
张北宗
/
叶萌
/
冯奇
/
周贤珍
/
丁俨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风雨故园》是导演徐耿对鲁迅少年时期生活的一次深刻而独特的诠释,它不仅仅是一部名人传记片,更是一次对历史、人性与成长的深刻探讨。影片巧妙地避开了观众对鲁迅及其作品中熟悉元素的直接联想,如百草园、长妈妈等元素被淡化处理,而是选择性地保留了基本的历史事件线索,如祖父周介孚的科场案,这一事件被简化、虚化,成为触发主人公阿樟(即少年鲁迅)心灵深处感应的催化剂。电影还将同情的目光对准了翠姑姐姐与子凌公公及他们的悲惨命运。导演在子凌公公身上糅合了鲁迅小说《长明灯》《白夜》中的细节,赋予这个人物极强的表意性。他的疯病是封建科举制度对扭曲其内心的有力罪证,而他偶尔在疯态中流露出的真情,又包含一种希望幻灭后的朦胧觉醒。而翠姑,这个纯洁、善良的年轻姑娘,面对封建婚姻的压迫,从最初退婚抗争,被众人绑架似的抢亲,继以投河,最终屈从命运嫁给了一个又丑又老的残疾人。她的悲剧,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世的凄惨上,更深刻之处在于,她的受害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所有愚昧与野蛮被社会大众视为理所当然,视为可以旁观的“热闹”,民众是在巨大的集体性麻木中将这个美好生命无情摧残、逼其毁灭的。影片的场景细节处理得极为到位。从阿樟家的古老台门到绍兴的市井小巷,从热闹的祭典仪式到冷清的牢房,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历史氛围。镜头生动地捕捉了孩子们那份爱模仿又顽皮至极的神态,展现出一种未经雕饰的纯真烂漫。作为兄弟姐妹中的领头羊,阿樟的形象既可爱又可靠,其人物刻画质朴自然,毫无造作之感。他拥有一颗纯净无瑕的心灵,对世界的认知虽略显懵懂,却也不失为人子女的孝顺之心,稳重之中闪烁着机智的光芒,以及随着成长而对世间不平事的愤慨。鲁迅先生的思想与世界观的形成,诚然是在他远离故乡之后逐渐确立的,但在此之前,他所经历的种种难以忘怀的国家危难、家庭忧愁以及社会遭遇,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如果没有这些早期的经历作为基石,我们很难解释为何在他离家仅仅三四年后,年仅二十一岁的他就能创作出那首饱含忧国忧民之情的传世七绝:“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影片的主题曲正是吟唱的这首诗,它如同一曲激昂的战歌,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长久的共鸣与感动。(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