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虹

有片源
2017年
剧情:九岁的暖暖瘫痪了。为了打发日子,暖暖学会了剪纸。村里有喜事儿的时候,总会有人来请暖暖剪几幅剪花。每当这个时候,大家似乎都把她当成了正常人。为此,暖暖努力地练习剪纸。爸爸妈妈和健康的弟弟对她很好,有时候会不经意间歧视她。爸爸嫌暖暖的瘫痪腿不好看不让暖暖跟妈妈去赶集,妈妈保护了她,带她到了集上。暖暖的剪纸卖了一块钱,弟弟放学来看到了,说要吃冰糕。妈妈让买两块儿,姐一块儿,弟一块儿。暖暖说:“我不吃,我坐着又没动。”于是妈妈就让弟弟自己买了一块儿。来了一帮外国人把暖暖的剪纸都买走了,还给了几百美金。散集的时候,暖暖突然说想吃冰糕。冰糕买来了暖暖却吃不下,拿着冰糕只流泪。妈妈看懂了,说暖暖吃吧,都是妈不好。暖暖一听忍不住哭了,暖暖说:“妈好,是暖暖不好,暖暖连累了爸,连累了妈,还连累了弟弟。”暖暖卖剪纸得了一大笔钱在村里引起了轰动,听说外国人还要来,大家都开始重拾老辈们的手艺。暖暖爸感觉村里人抢暖暖的生意很气愤,不让暖暖教他们。暖暖想教,妈妈也说这是行好呢。外国人最终没来,村里人都泄了气。暖暖家门口又复归平静。大嘴村主任给暖暖找了个销路,一高兴竟然说全村人都给暖暖担保了。暖暖很感动,一夜没睡,剪了很多剪花让弟弟帮忙挨家挨户都贴上表示感谢。天亮了,满村红彤彤。村主任过意不去,在他一再追问暖暖有什么心愿之后,暖暖终于说出想去上学。暖暖上学了,是学校组织的互助组轮流背暖暖去上学,孩子们边走边议论,说老师说了,暖暖的剪纸是艺术品,将来要到国际上去领奖。咱们现在谁背得好,将来暖暖获奖了,就让谁背着暖暖去国际上去领奖。
2013年
导赏:这部以留守儿童为主角的电影,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撕开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隐痛。当开开被父亲拽上离乡的汽车,车窗后那条追着火车狂奔的小狗,不仅是人与动物的生离,更是乡土情结被现代车轮碾碎的残酷隐喻。导演原雅轩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困境嵌进日常细节:电话亭里攥着皱巴巴零钱的孩子,蹲在废品堆旁数易拉罐的稚嫩双手,深夜蜷缩在工地板房床铺上的单薄身影——这些画面没有煽情配乐,却比任何悲情叙事更具穿透力。开开为垂死的小狗诵读《小王子》的场景,延续了前作中为爷爷念书的疗愈模式,却暗含更深层的解构。当知识沦为安抚痛苦的镇静剂,当课文成为跨越生死的精神媒介,书本既是底层孩童对抗孤独的武器,也暴露了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荒诞。城市新朋友朱靓提议“训练小狗表演赚钱”的桥段,与开开坚持通过念书建立情感联结形成鲜明对比,暗喻着城乡价值观的碰撞——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在孩童世界里展开无声交锋。影片在声效设计上颇具匠心。乡村部分的虫鸣犬吠与城市工地的机械轰鸣形成听觉蒙太奇,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喘息声成为贯穿全片的听觉符号。最令人难忘的是开开念课文时的声线变化:从最初机械的照本宣科,到后来夹杂哽咽的颤抖诵读,最终在宠物医院的告别时刻迸发出超越年龄的沉静力量。比起直白的社会批判,影片更擅长用孩童视角解构宏大命题。当开开用捡废品挣来的硬币投进电话机,当小燕子将自家馒头掰碎喂给绝食的小狗,这些细节无声叩击着成人世界的失职。值得深思的是结尾处理:朱靓带领同学搭建的狗屋模型,与远处真实的农民工板房形成虚实对照。这种刻意保留的理想主义微光,既是对现实的温和抗议,也暗示着代际理解的可能——或许改变正从孩童未被污染的眼睛开始。(编辑:婧怡)
2003年
暖春
暖春

演员(饰 快嘴男人)/

导演:乌兰塔娜/
类型:剧情/家庭/儿童/
导赏:《暖春》是内蒙导演乌兰塔娜于2003年拍摄的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位老人收养孤儿的故事。影片的题材并不新鲜,但本片却通过对情感价值的彰显与出色的人物塑造从同类型电影中脱颖而出。影片的情节较为简单,尽管孤儿、收养等元素非常适合大开大合的戏剧性呈现,导演却通过对情感的把握与突显化人为设置的桥段于无形。21世纪,随着经济腾飞与城市扩张,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彼此隔阂、疏离。导演意识到了情感在社会与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通过展现宝柱爹与小花之间纯粹、无条件的爱,展现爱的力量对原本刻薄的宝柱与香草的感化,帮助人们重新建立情感上的连接,让人看到爱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可能性,推动整个世界向越来越纯洁、有爱、简单的方向发展。与其他孤儿题材的电影相比,小花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自足。影片并没有以他者的视角渲染孤儿小花的悲苦,以高位者的姿态对她施以怜悯与同情,而是在表达善良与爱的主题同时,以主观视角切入小花的内心世界。小花既不是一个受生活蹂躏的绝望者,也不是一个屈服于命运的被动者,而是一个遭遇不幸却又拥有善心的能动者。她虽被生活折磨,却敢于反抗收养家庭的家暴折磨,主动为自己寻求新的庇护。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抵达的方向,并永远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叔叔和婶娘,进而唤醒他们的爱心。风格上,本片追求平实、真实的叙述,以质朴、真诚的姿态润物细无声。除了必要的数次移动镜头外,导演大量使用固定镜头,只是作为观察与记录者在场,而不对画面做出定义与倾向性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影片彻底放弃了在风格上的设计。在外景选取上,导演有意强调选景与人物心境的反差,与内景的逼仄及人物的悲苦命运形成对比的是自然景色的美丽和谐,以乐衬哀,人物的悲苦更令人唏嘘。(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