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虹

有片源
2017年
剧情:九岁的暖暖瘫痪了。为了打发日子,暖暖学会了剪纸。村里有喜事儿的时候,总会有人来请暖暖剪几幅剪花。每当这个时候,大家似乎都把她当成了正常人。为此,暖暖努力地练习剪纸。爸爸妈妈和健康的弟弟对她很好,有时候会不经意间歧视她。爸爸嫌暖暖的瘫痪腿不好看不让暖暖跟妈妈去赶集,妈妈保护了她,带她到了集上。暖暖的剪纸卖了一块钱,弟弟放学来看到了,说要吃冰糕。妈妈让买两块儿,姐一块儿,弟一块儿。暖暖说:“我不吃,我坐着又没动。”于是妈妈就让弟弟自己买了一块儿。来了一帮外国人把暖暖的剪纸都买走了,还给了几百美金。散集的时候,暖暖突然说想吃冰糕。冰糕买来了暖暖却吃不下,拿着冰糕只流泪。妈妈看懂了,说暖暖吃吧,都是妈不好。暖暖一听忍不住哭了,暖暖说:“妈好,是暖暖不好,暖暖连累了爸,连累了妈,还连累了弟弟。”暖暖卖剪纸得了一大笔钱在村里引起了轰动,听说外国人还要来,大家都开始重拾老辈们的手艺。暖暖爸感觉村里人抢暖暖的生意很气愤,不让暖暖教他们。暖暖想教,妈妈也说这是行好呢。外国人最终没来,村里人都泄了气。暖暖家门口又复归平静。大嘴村主任给暖暖找了个销路,一高兴竟然说全村人都给暖暖担保了。暖暖很感动,一夜没睡,剪了很多剪花让弟弟帮忙挨家挨户都贴上表示感谢。天亮了,满村红彤彤。村主任过意不去,在他一再追问暖暖有什么心愿之后,暖暖终于说出想去上学。暖暖上学了,是学校组织的互助组轮流背暖暖去上学,孩子们边走边议论,说老师说了,暖暖的剪纸是艺术品,将来要到国际上去领奖。咱们现在谁背得好,将来暖暖获奖了,就让谁背着暖暖去国际上去领奖。
2013年
导赏:这部以留守儿童为主角的电影,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撕开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隐痛。当开开被父亲拽上离乡的汽车,车窗后那条追着火车狂奔的小狗,不仅是人与动物的生离,更是乡土情结被现代车轮碾碎的残酷隐喻。导演原雅轩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困境嵌进日常细节:电话亭里攥着皱巴巴零钱的孩子,蹲在废品堆旁数易拉罐的稚嫩双手,深夜蜷缩在工地板房床铺上的单薄身影——这些画面没有煽情配乐,却比任何悲情叙事更具穿透力。开开为垂死的小狗诵读《小王子》的场景,延续了前作中为爷爷念书的疗愈模式,却暗含更深层的解构。当知识沦为安抚痛苦的镇静剂,当课文成为跨越生死的精神媒介,书本既是底层孩童对抗孤独的武器,也暴露了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荒诞。城市新朋友朱靓提议“训练小狗表演赚钱”的桥段,与开开坚持通过念书建立情感联结形成鲜明对比,暗喻着城乡价值观的碰撞——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在孩童世界里展开无声交锋。影片在声效设计上颇具匠心。乡村部分的虫鸣犬吠与城市工地的机械轰鸣形成听觉蒙太奇,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喘息声成为贯穿全片的听觉符号。最令人难忘的是开开念课文时的声线变化:从最初机械的照本宣科,到后来夹杂哽咽的颤抖诵读,最终在宠物医院的告别时刻迸发出超越年龄的沉静力量。比起直白的社会批判,影片更擅长用孩童视角解构宏大命题。当开开用捡废品挣来的硬币投进电话机,当小燕子将自家馒头掰碎喂给绝食的小狗,这些细节无声叩击着成人世界的失职。值得深思的是结尾处理:朱靓带领同学搭建的狗屋模型,与远处真实的农民工板房形成虚实对照。这种刻意保留的理想主义微光,既是对现实的温和抗议,也暗示着代际理解的可能——或许改变正从孩童未被污染的眼睛开始。(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