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达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末路狂花钱》是乌日娜的电影执导首作,影片讲述了人到中年勤俭持家半辈子的贾有为,意外得知脑瘤,在10天狂化100万的逗趣故事。影片以轻松的表达讲述关于生命的道理。或许在影片开播之际,不少观众对误诊的结局提前做出了预判,甚至会觉得落入模版剧情的俗套。但是导演对主题的抒发层层递进,影片讲到花钱计划之初,身为大哥的贾有为不忘当年四个兄弟的情谊,在误会多年后,再次相聚依旧可以看到年少的炽热,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相处的单纯底色。电影中贾有为患病前后节俭与阔绰的鲜明对比,以及前期奢靡虚度后期展开系列正经事的对比都反映了人物角色的成长与变化。影片以“误诊”作为助推器,四兄弟在狂花钱的道路上,逐渐重拾自我,贾有为勇敢追爱,许大力奔赴梦想,在四兄弟的经历中,告诉观众金钱并非生活的全部,真正重要的是与身边人的情感情谊。影片还有一大亮点,是东北特色地域梗的融入,让影片竖立起独树一帜的“东北喜剧”风格。出租车司机帮忙抓奸,比“当事人”还着急!一脚油门踩下去,一追到底。一开口即是freestyle:“今天这钱必须花一下子”“我看你像个王八犊子”,喜剧氛围飙升。贾有为将“瞅你咋地”落实到行动上,兄弟们紧随其后,说干就干。完美诠释了东北豪迈爽朗的人文特色。电影中小沈阳时隔15年致敬《不差钱》名句,上演回忆杀。董宝石跨界演员,上演心思细腻,不善表达的单亲父亲,将说不出口的爱,通过儿子最喜欢的方式勇敢表达,演技备受称赞。与此同时,董宝石演唱的同名歌曲,熟悉的RAP配方与影片轻松欢愉的叙事风格遥相呼应。《末路狂花钱》最终以7.08亿的票房,在2024五一档脱颖而出,带来了不俗的表现。(编辑:王晶)
2019年
2017年
导赏:被誉为“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年轻导演之一”的伍仕贤拥有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虽然《反转人生》和《独自等待》都是喜剧,但其中的独特的喜剧元素却不单单只是让观众开怀一笑,还蕴含了对于现实社会讽刺与批判。电影《反转人生》运用好莱坞喜剧形式,融入了中国本土神话故事,结合的很接地气,脑洞大开创意十足。导演一改往日喜剧爱情电影遵循情节叙事单一俗套的路线,凭借意料之外的情节架构,延续了精彩的叙事风格。此外,《反转人生》利用生活中被忽略的笑点,塑造喜剧的主题和内涵,让观众再次观看时,仍能找出电影中隐藏的番外和亮点,趣味十足。电影上映期间,在四大售票平台获得喜剧或奇幻类型中观众口碑排名第一的成绩,可见该片的不俗影响。《反转人生》延续着伍仕贤导演一贯的直接叙事方法,讲述了一位土地婆婆如何帮助主人公马奋斗真正的认识自己,勇敢的追求爱情的故事。虽然与《独自等待》都是喜剧爱情电影,但《反转人生》加入了科幻元素,导演似乎打定主意,要让这次的梦做的更加梦幻一些。导演编织的梦里马奋斗慢慢被推至一个人生的巅峰,然后猛然抛向他一个俗套但却非常现实的问题:面包与爱情你选择哪个?事实上,土地婆帮马奋斗实现的19个愿望并不是电影的所要表达的重点,它只是梦想对现实的催化剂,人生的目的真的只是想要实现自己曾经许下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愿望吗?导演除了在叙事方法和人物建构上下功夫之外,对细节的描述也非常仔细。在《反转人生》中,导演非常注重“反”字的描绘,反规则,反心理,反常态。而导演描述最细腻的地方便是在“反心理”上,它没有像那十九个愿望一样一一拿出来描绘,而是像针线一般,将它们都穿了起来。也在当下的电影热潮中《反转人生》的主题并不十分新颖,但确实是导演的良苦用心,使得《反转人生》继《独自等待》十二年后再现。某种程度上说,《反转人生》是《独自等待》的冷眼乐观精神的延续,两个主人公在某些特质上一致,似乎导演想表达的不仅仅只是马奋斗的人生反转,还是陈文的反转或者是导演本身的一次反转。(编辑:赵敏)
1997年
导赏:《甲方乙方》是一部由冯小刚导演的具有浓厚本土性文化色彩的喜剧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由主演葛优、刘蓓、何冰、李琦等饰演的角色,呈现了市井百态小人物的温馨感动,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四个年轻人从造梦者,最后成为圆梦者,最初以盈利为目的,最后以慈善为信念。影片采用“小品串联”式的结构,六个不同的小品式段子代表了六种不同阶层的人的梦想,而这正是影片的弧光,表现出小人物的生命哲学。《甲方乙方》既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氛围,也体现出冯小刚电影的独特气质,兼具讽刺与幽默,既有现实主义又有夸张手法,对社会问题作出深刻揭示的同时情感依旧细腻入微。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凭借独特才华和深厚文化底蕴,创造了极为特别的“冯氏幽默”,一种“大荒诞,小真实”的荒诞美学。这部影片正是用幽默喜剧的方式折射出人们不懂得珍惜当下生活、人际冷漠的一面,而荒诞中同样有着真实的生活和人情冷暖。冯小刚将市井小人物的温暖感动以一种平淡的叙述方式传递的如此真切,同时,又将严肃而略显戏谑的社会主题以一种看似幽默诙谐的表现方式传递给观众。《甲方乙方》这种小品式俗套的逗乐形式和杂耍式戏剧张力的影片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喜剧电影的一大进步,而在给予国产喜剧频繁笑点的同时,也蕴含着强大的人文关怀的社会表达。影片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不仅斩获了第21届百花奖三大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更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同时,《甲方乙方》作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为中国观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中国内地电影开始具有明确的电影档期的概念,进而加速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步伐。“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甲方乙方》台词),这便是贺岁档的意义。(编辑:赵敏)
1992年
导赏:李少红导演影片《四十不惑》的班底中星光闪耀,李雪健与宋丹丹两位演技派演员,分别担纲男女主角,他们以平实无华的演绎,诠释了角色内心的波澜与挣扎。蒋雯丽则以照片的形式惊鸿一现,出演“前妻”一角。演员们自然的演技、刘恒细腻生动的文字与李少红对于生活的独特体味相共鸣,构成了这部平凡琐碎,微有波澜的家庭情节电影,透视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都市家庭内景。影片饶有意味地构筑了“地上”和“地下”的双重对比空间。在一组镜头中,“地上”的曹德培和妻孩围坐,吃着热气腾腾的涮羊肉。画面中,汉汉手持放大镜,顽皮地放大着粉丝、羊肉,甚至是妈妈的嘴巴,他的举止透露出孩童的天真与家庭的幸福。然而,镜头一转,深入“地下”,聚焦于地下室中孤独地沉浸于幻灯片的小木。他面容呆滞,眼眶中闪烁着泪光,母亲的老照片在幻灯机的投射下一张张掠过,忽明忽暗。紧接着,一个空镜头掠过地下室的小窗,窗外是漆黑的夜空与淅沥的冷雨,昏暗中,小木的啜泣声隐约可闻,单薄的背影在微弱的灯光下颤抖。而在这对比性的空间设置中,座机电话成为了勾连“地上”与“地下”空间的一条线。在地下室穷极无聊的小木拨通了电话本上的电话,同样在家中感到无聊的汉汉接通了电话,汉汉邀请小木来家里玩。于是,小木开启了走进“地上”的旅程,镜头以高悬的俯瞰视角捕捉小木穿梭于街道的身影,他渺若微尘,仿佛要被车水马龙的都市洪流所吞噬。他驻足天坛边缘,目睹着热闹非凡的跳舞民众,惊叹于都市的活波与喧嚣。最后他到达了那间光明而宽敞的白色寓所,在这里有数不清的玩具、活泼灵动的小鱼小乌龟和幸福满溢的全家福照片。然而,幸福的时光匆促,转瞬小木又回到了阴郁压抑的地下室——那个漂泊者的栖身之所,再度被黑暗裹挟。而地下室的秘密也因京华打来的电话而暴露,小木被强制拖拽进阳光刺目的地上空间,面临着大人的抉择和命运的审判。影片结尾,小木最终也没有对曹德培喊出那句“爸爸”,他拿上六十块钱悄悄坐上了回东北的绿皮火车。不久,京华打来电话说“我们应该买个双人床,上下铺那种”,对小木的加入表示了默许。生活的困境似乎在这一刻得到了暂时的缓解,然而,新的困惑也随即升起。是尊重小木的选择,让他在东北更自在地成长,还是带他回到这个充满未知的家庭?未来,一家四口的重组是否将带来新的挑战和矛盾?四十岁,这个年龄的标签似乎意味着不惑,但对面临着平实琐碎又一地鸡毛生活的人们,四十或许正惑。(编辑:王梓苡)
1989年
黄河谣
黄河谣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滕文骥/
播放正片
导赏:在中国电影的长河中,滕文骥的《黄河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部难以忘怀的作品。这部电影不仅是对黄河文化的深情凝望,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它以黄河为背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黄河边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影片的叙事结构采用乐章式段落,音乐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画面气氛,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抒发。这种写意的风格与整个画面造型相得益彰,使得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采用意念化处理,主人公当归的一生中占重要位置的四个女性,仅仅是一组符号象征,分别对应主人公四个不同的生命乐章。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的焦点不在于个体的爱恨情仇,而是超越了个人情感,指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类命运。《黄河谣》中的黄河,不仅是自然神秘的暗示,更是黄河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象征。黄河的千沟万壑,正是黄河流过我们民族肌体留下的巨大深刻的心理烙印,它的九曲蜿蜒也是黄河边一代又一代脚户人生旋转的痕迹。黄河的文化意蕴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赋予了人们生存空间的同时,也铸就了人们的心理。影片中的主人公当归,从始至终都在黄河古道中赶着牲灵,唱着歌谣。这种重复呼应的画面暗示着人们始终无法超越黄河给我们划出的生命轨迹。黄河就是主宰一代又一代人生存的命运。影片的最后,所有人物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这种悲剧性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导演所说的那种震撼,这震撼包含了对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的高扬和对命运的无奈。《黄河谣》在情感的封闭性上,除了环境写实外,淡化了叙事背景,甚至淡化了人物姓名,使得影片更像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具有史诗风格的西部片。它拒绝社会文化的介入,有意造成了时空上的隔膜感和荒蛮感。那苍劲凄厉的命运咏叹,如同古老的黄河一样气势澎湃,悠远感人。《黄河谣》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黄河边上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影片中的黄河,既是自然背景,也是整个影片的主体象征,它确定了影片的情绪基调。滕文骥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黄河边上人们顽强不息的生命力量。这部电影是对黄河的一曲深情的咏叹,也是对人类命运的一次深刻的探索。(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