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肖林

Xiao-lin Zhou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电影《热辣滚烫》以超过30亿元的票房,成为了2024年春节档的银幕黑马,也成功跻身中国影史第20部超30亿元票房的电影之列。该片虽然沿用了励志片的经典叙事框架,但贾玲导演并未止步于传统。她以女性导演独有的敏锐和细腻,对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对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与成长之路进行了深刻剖析。在创作过程中,贾玲为了“回归真实”,坚持从女性本体出发,对原著日本电影《百元之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呈现更加真实、立体的女性形象。为了追求影片的极致效果,贾玲导演全身心投入,甚至一整年都未曾公开露面,专心致力于电影的筹备与拍摄。在访谈中,她明确指出,《热辣滚烫》并非仅仅关于“减肥”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主人公杜乐莹从内到外的全面蜕变与成长,从一个胖女孩蜕变为一名拳击手。“第六代导演的青年文化通过他们的先锋实验电影宣布他们对于自己身体拥有的合法性。在这个成人大众社会,青年文化处于非主流地位,但身体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影片中的“镜像”桥段,将乐莹的自我认知推向了高潮。在通往赛场的长廊上,乐莹在玻璃的镜像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她们互相凝视、致意。这一场景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在象征意义上,暗示了乐莹自我认知的达成。这种自我认知的达成,不仅是乐莹个人成长的标志,更是对女性自我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一书中,对女性的社会性别属性进行论述,认为:“她执著地通过自恋、爱情,徒劳地追寻存在。”电影《热辣滚烫》正是借助“杜乐莹”的这一角色,向观众展示了女性成长的巨大力量和坚韧精神。(编辑:婧怡)
导赏:《被我弄丢的你》改编自郑执的小说《被我弄丢两次的王斤斤》,由韩琰导演执导,讲述了白晓宇与王斤斤在现实洪流中兜兜转转、相伴相依的动人爱情。檀健次与张婧仪首次组成银幕情侣,互动甜蜜,贡献了真诚、动人的高光表演时刻。爱情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越来越不足道,人们质疑爱情的存在,比起践行忠于一人、爱一人到老的价值观,当代年轻人更加专注于提升自我、满足自我的欲求。爱情将要陷落,《被我弄丢的你》正是在此时以纯爱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之上,刻画了一段用爱意与现实困境相抗衡的美好爱情。影片并未脱离现实语境,在真空环境中自我感动,而是将白晓宇与王斤斤的爱情置入事业发展、疾病、丧亲等现实问题之中,并用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时下流行元素关联着年轻人的喜好,使两人的爱情不似幻梦般遥不可及,而是足够普通常见,可以存在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再相爱的人也注定面临命运的考验和生活里的莫测多端,但纯洁的爱会让他们拥有生活的勇气与战胜一切的决心。影片多次使用对比与回环,放大了爱情具有的宿命之美与吸引力。白晓宇和王斤斤互不相识,却都是爱·伦坡的超级书迷,心照不宣地通过打造哥特世界安置自我,这样的设定使他们的缘分仿佛早已天定。高考时的擦肩而过迸发了一见钟情的火花,随后是长达四年的默默怀想。四年后,命运再次显形,两人重逢,在爱·伦坡的精神世界里昭示出灵魂伴侣的唯一性。随后是相伴着生活,两次未带钥匙的情景对比显示出两人情感的变化——由互相体谅到彼此伤害。初遇的错过、现实的折磨使白晓宇两次弄丢了王斤斤,但正是相爱的两人之间那难以名状的命运安排与联结纽带,使他们终究能在人海中再次寻回彼此。(编辑:海边淡鼠)
导赏:2024年暑期档,闫非、彭大魔执导的《抓娃娃》以超32亿元票房登顶冠军,成为“西虹市宇宙”又一现象级作品。这部由沈腾、马丽领衔的喜剧片,以“反向养娃”的荒诞设定切入中式教育议题,在密集笑料中包裹着对父母掌控欲的犀利反思,既延续了开心麻花一贯的市井幽默,又展现了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层关怀。影片中,富豪夫妻马成钢(沈腾饰)与春兰(马丽饰)为培养儿子马继业(史彭元饰)成为接班人,不惜伪装贫困十年,用严苛的“吃苦教育”磨炼其意志。这一设定以夸张手法影射现实中的“鸡娃”焦虑:父母以爱为名的控制,实则是将孩子视为实现自我期待的“工具”。导演通过身份错位制造笑点——如全家住漏风破院、儿子捡瓶子补贴家用等桥段,既荒诞又令人心酸。而马继业最终选择体育大学而非清北的结局,更暗含对标准化成功路径的讽刺:父母规划的“完美人生”,未必是孩子内心的答案。这种教育观的撕裂,恰是当代亲子关系的真实写照。影片将现实主义与荒诞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笑料,同时也深刻地触及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观众自始至终知晓马继业身处谎言,而主角本人却在十八年间被蒙在鼓里。马继业居住的\"贫民窟\"墙壁斑驳,却暗藏密室保险柜;书架上的旧书中夹着珍贵邮票,破碗底粘着金箔;马继业发现奶奶在篮球馆健步如飞,母亲从破旧衣柜后取出爱马仕包包,影片中的每一个荒诞情节,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此外,影片中的现实主义元素体现在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细腻描绘上。例如,马继业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时,展现出的困惑、挣扎和最终的觉醒,都是对现代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真实写照。影片中的对话和情节安排,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观众能够在这些夸张的元素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这种荒诞的电影叙事,表面上看似可笑,但其背后所反映的错误的教育理念和家庭价值观,却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片尾曲《我想当风》以悠扬自由的旋律,成为解码少年心灵的钥匙。歌词“不想当风筝,想当风”以“风筝”隐喻被规训的人生,“风”象征不受束缚的自我意志,精准呼应马继业不甘被操控的内心呐喊,将其从“提线木偶”到觉醒者的蜕变音乐化。鹿先森乐队清澈嗓音里,藏着对每个被教育规训年轻人的温柔共情,让“找到自己的路”的歌词,成为挣脱“成功学”枷锁的宣言。当旋律与马继业撕碎伪证、涂鸦高考卷的场景交织,音乐不仅串联起角色成长,更向现实投出石子——在“抓娃娃”般的教育焦虑中,愿每个人都能听见内心“想当风”的声音,在属于自己的旷野自由呼啸。《抓娃娃》的成功,印证了优质喜剧的社会价值——它用笑声撬动对教育异化的集体反思,更以“西虹市”这座虚构城市为镜,映照出普通人面对时代洪流时的困顿与温情。正如导演所言:“不能以爱之名绑架孩子”,这部作品在暑期档引发的不仅是票房狂欢,更是一场关于成长与放手的全民思辨。(编辑:李彤)
2023年
导赏:《二手杰作》是一部深刻揭示现实荒诞性的电影,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既温馨又幽默的世界。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喜剧,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节和角色,展现了一个中年男性的精神困境,以及社会对于名利和虚荣的追逐。影片以其辛辣的讽刺喜剧风格,引发了观众对于自我认同和现实价值的深刻思考。浓厚的讽刺意味是本片最大的特点,它不仅揭示了文学出版行业的乱象,还对虚假偶像的泡沫繁荣和盲目跟风的自欺欺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导演王子昭大胆地让植物人儿子醒来,逼迫本身潦倒困窘却一夜走红的父亲走上了一段更加骇人的发疯之路。自费出书、花钱宣传、囤书买榜,谎言终被戳穿,光天化日“斯文扫地”,这些情节在嬉笑之间却别有意味。在剧作层面上,马寅波的刻画饱满且立体,他不仅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曾被生活磨平的男性。演员于和伟为马寅波的人物塑造贡献了非常亮眼的表演,使得角色更加鲜活。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颇具特色,如郭麒麟饰演的马墨,在苏醒之后的剧情中,马墨展现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二手杰作》在探讨自我认同的主题上,虽然披了很多外衣,比如中年(男性)危机,这个主题很少在国产电影里出现,因此显得尤为珍贵。影片的高潮戏——马寅波在天台劝说小美不要自杀——带出了整个故事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自己和解,那么,可以不和自己和解吗?可以不承认自己的平庸吗?可以带着那一点点虚荣,一点点清高,一点点小骄傲继续自己的人生吗,即使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些问题,都是影片留给观众的深刻思考。《二手杰作》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它以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让我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部电影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娱乐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于现实、自我和社会价值的深刻反思。(编辑:赵敏)
导赏:《孤注一掷》取材于无数真实案件和人物原型,以受害者与诈骗者的双重视角,将网络诈骗背后的骇人内幕全面揭穿。几位主演精彩的表现也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更激发了观众们对于网络诈骗的警惕。“真实感”成为很多观众观影后的第一感觉。导演申奥设置了“怀揣暴富梦想”的潘生和梁安娜、在被诈骗过程中家破人亡的受害人等故事线,通过潘生和梁安娜遭遇揭露了在加入犯罪团伙之后,两人的转变和彻底沦为诈骗产业迫害别人帮凶的过程。在揭秘网诈套路上,影片着墨颇多。通过诈骗头子陆经理对诈骗工厂正、提、反、脱、风、火、除、谣的介绍,展示了分工明确、环环相扣的诈骗产业链运作过程。导演还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受害者家人的哭喊画面,与诈骗工厂的鞭炮狂欢对比,传递出网络骗局的残酷,将受骗后的被害人惨状呈现观众面前。张艺兴、金晨、王传君等几位主演在片中以突破以往大众印象的方式收获了观众们的认可,张艺兴、金晨角色中包含的骗人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更进一步揭露了诈骗团伙头子对其成员进行肉体摧残、精神控制的恶行。从角色的设定来看,主创们也将关注视角延伸到受害者家属的身上,由周也、邓萃雯所饰演的角色被无辜卷入骗局,承受了骗局带给生活的巨大变故。正如导演申奥所说:“在对真实诈骗案例的取材与采访过程中,家庭是绕不开的话题,每一个受害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受害者作为个体,可能因自身贪婪、盲目落入网络诈骗的无底洞,但在这巨额骗局的背后,却是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是可能永远都无法愈合的创伤。”(编辑:方舟)
2021年
2020年
导赏: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和我的家乡》为时代献礼,通过延续姊妹篇《我和我的祖国》的集锦创作方式,将视野由城市投向乡村、由宏观转向个人,努力讲好城乡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唤醒每个游子心中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我和我的家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主流电影创作模式的成熟,创作者们在主流思想、艺术追求与商业价值间找到了一条既能加深家国一体价值观认同、又能带来欢乐陶冶情操的理想路径。影片在叙事技巧上“以小博大”,“相比《我和我的祖国》以时间为轴讲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七个重大事件,《我和我的家乡》则以空间为序展现了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地点的家乡变迁。如果说,前者是小人物在‘小时刻’与大时代的‘迎头相撞’,那么后者就是小人物在‘小地方’和大时代的‘旧梦重圆’。”出租车司机、农民工、乡村教师、带货主播,他们是城市与乡村中最常见的个体,是被新闻流量和热门数据掩盖的普通人。但正是在这些人身上,蕴藏着最接地气的烟火气和最朴素的善良、正义。他们在城市思念着家乡的圆月,在农村修路、支教、抗沙,深入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舍弃个人得失换来家乡巨变。医疗改革、科技创新、尊师重教、回乡创业、驻村扶贫,五大故事基本都采用先抑后扬再升华的叙事逻辑,深入脱贫举措的具体成果,串联起脱贫攻坚的重要话题,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却又统一于“家国一体”的共同主题。形式上,《我和我的家乡》“采用风格各异的电影技巧和笑中带泪的喜剧表达方式,由一种纯正、欢快、轻盈的叙事基调进行串联”,使影片观感轻盈,以人的信念、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感动观众。《最后一课》前半段铺垫了大量笑点,后半段则以怀旧的姿态制造时空的交叠,当年姜小峰在画纸上未竟的愿望,终于在他与范老师重逢的时刻实现。这是将人性力量与电影本质魅力精彩结合的瞬间。除此之外,影片也积极探索视频媒介形式与电影的结合,拓宽电影影像的空间。片中顺应当下网络趋势,融入了大量竖屏短视频,并将其以互联网审美语感呈现,每个个体都会被看见,他们在时代中的参与、奉献也都会被记录、呈现。(编辑:海边淡鼠)
2019年
导赏: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小人物在社会大潮中挣扎求生的悲喜浮世绘。这部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代都市的喧嚣与浮躁,以及隐藏在这背后的社会不公与人性的挣扎。其背景设定在当代都市,一个充满喧嚣、浮躁与诱惑的社会环境。在这里,小人物们的悲苦生活被无限放大,他们如同渺小的蚂蚁,在生活的巨轮下奋力挣扎。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算计、争斗,甚至牺牲自己的尊严和良心。而在这场生存的较量中,“岳淼淼”这一角色尤为引人注目。她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纠葛,成为了电影的一大亮点。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试图在这个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她的挣扎和奋斗,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她的坚韧和勇气,也让观众对社会的不公和偏见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她不仅是一个具有标签化的符号,更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代表。电影通过还原她的真实生活,让观众看到了她背后的无奈、辛酸与挣扎,从而对社会的不公产生了深刻的共鸣。电影中的小人物形象鲜明且富有代表性,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但却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如何在社会的不公和自身的欲望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既现实又残酷的问题,而电影则通过一系列生动、真实的情节,将这一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运用了喜剧与悲剧的交织,以戏谑的外壳包装沉重的内涵。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让电影在娱乐性与社会表达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苦涩,在泪水中体会到社会的无奈。这种悲喜交织的叙事风格,不仅让电影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该片以小人物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真实的情节和鲜明、富有代表性的角色形象,揭示了社会分配的不合理和人性的挣扎与困境。同时,以喜剧的方式书写悲剧,让沉重的社会议题得以广泛传播。(编辑:张昕一)
2018年
导赏:“平和的歌声融在暖意盎然的日常角落,生命的真谛诠释欢聚别离的终极孤独。纪录片固有的控诉性和边缘性,在明亮的心中消弭无形”,《四个春天》的颁奖词中如是写道。影片犹如一部家庭影像日记,缓缓翻开四个春天的乐章,每一帧都像是被时间雕琢的拼图碎片,拼贴出一个平凡家庭的悠悠岁月。春天是阳光里的絮语,是燕子衔泥而归的温暖明媚。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父母的身上,父亲用细腻的动作为母亲涂抹染发剂,每一个轻柔的举动都充满了爱意。母亲则安然坐着,脸上充溢着幸福的笑容。父亲不善言语,但静水深流的幸福却弥漫了整个小屋。窗子外面,是一方小小鸟巢,每年春天,他们都会期待着小燕子的归来,会早早地打扫好燕子窝,静静地等待着那些小生灵的再次降临,当看到小燕子在屋檐下飞舞时,他们像看到亲人归家般雀跃。春天大抵也会眷恋寒冬里依偎取暖的温情。姐姐去世后的那个春天,家里吃年夜饭时依旧会为她留一副碗筷和一个座位,仿佛她还在。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陷入了短暂的停滞,影像也不再向前推进,而是借助老DV回溯过往,记录生活的镜头不再局限于陆庆屹一人,父亲、母亲、哥哥和姐姐,都成为了生活的摄影师。姐姐记录下全家上坟时的肃穆与思念,也记录下家人们春游的欢声笑语,爸爸捕捉到了年三十晚上全家五口人终于聚齐一起守夜的画面,还看到了父亲作为物理教师退休前上的最后一堂物理课。可DV影像毕竟转瞬即逝,生活之流依旧绵延向前,在女儿的坟茔前,父亲和母亲转过身,面向广阔的远方,唱起嘹亮的旋律“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宽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是那个明媚春日里久别重逢之人的拥抱,还是那个染发的午后听到春风吹动窗棂,亦或是那个黯然离乡、甚至生死相隔的炎凉早春,曾经多么幸福热烈,多么痛彻心扉,很多年后似乎都随着四季更迭淡却了,有人在春天里回家,有人永远留在了那个春天,它们都化为了导演对春天这个词语的独特体悟,在他的镜头里,春天明亮、慵懒又忧伤,春天是复杂的。(编辑:王梓苡)
导赏:《来电狂响》作为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的中国版改编,以独特的黑色喜剧风格跨越了文化差异的鸿沟,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面貌与情感纠葛,兼具娱乐性与深刻性。在《完美陌生人》的框架基础上,《来电狂响》巧妙地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影片不仅探讨了爱情、婚姻、家庭等普遍性议题,还触及了婆媳关系、养老难题、离婚买房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这些话题的加入,使得影片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成为了一面映照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镜子。电影《来电狂响》在保留原作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原作《完美陌生人》以其深刻的心理剖析和紧张的剧情张力著称,而《来电狂响》则通过调整人物设定和话题热点,将其转变为一部更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喜剧片。影片通过引入直播平台、外卖软件等现代生活元素,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时代感,也巧妙地触及了当下社会热点,如网络直播的兴起、个人隐私的泄露等。在改编过程中,《来电狂响》将女性在职场与生活中的生存境况作为影片的议题之一。演员马丽饰演的韩笑、霍思燕饰演的李楠、代乐乐饰演的戴戴等女性角色是拥有独立思想、复杂情感和现实困境的个体。她们在职场上的奋斗、在家庭中的牺牲、在面对爱情时的犹豫与坚持,都被细腻而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手机是《来电狂响》的全篇式线索,作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工具,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与心理状态的缩影。影片通过一场看似普通的聚会,将七个人物的手机内容公之于众,从而揭露了他们背后隐藏的秘密与伤痛。这种设定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也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在数字时代下的孤独与焦虑。手机既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加剧了彼此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影片通过这一独特视角,引导观众反思数字时代下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