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韩尚义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81年
南昌起义
美术
/
导演:
汤晓丹
/
主演:
高长利
/
孔祥玉
/
李再扬
/
杨贵生
/
杜繁荣
/
童自荣
/
张小磊
/
王华英
/
陈鸿梅
/
詹萍萍
/
类型:
剧情
/
战争
/
导赏:
电影《南昌起义》以江西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八一风暴》为蓝本改编创作而成,以真实的人物、宏伟的气势和富有历史特征的情节再现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献礼之作,影片在1981年上映后广受好评,相关的艺术创作手法引发业界讨论,为之后同类题材影片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话剧《八一风暴》相比,《南昌起义》运用电影艺术的优势,高度还原了1927年中国共产党遭遇的政治危机,在蒋介石打死屠杀共产党员、武装镇压工人纠察队和汪精卫打着“东征讨蒋”旗号秘密分共的同时,共产国际的干预也导致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重大分歧,在此危急时刻,经过激烈讨论终于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斗争的序幕。在忠实还原历史的同时,《南昌起义》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第一次由演员扮演的周恩来出现在大银幕上,打破了演员扮演国家领导人的禁忌。片中出现的著名历史人物有十几位之多,导演汤晓丹要求以形似为主导,再通过排练缩短演员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为许多当时观众们并不熟悉的新人演员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从呈现效果来看,首次出演电影的孔祥玉将戏份最重的青年周恩来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角色果敢和沉稳的特点,由他饰演的青年周恩来也成为银幕经典形象。除此之外,对张国焘等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值得肯定,对于观众们了解历史全貌起到重要作用。《南昌起义》的主创们在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后代了解南昌起义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银幕资料。(编辑:刘方舟)
子夜
美术
/
导演:
桑弧
/
傅敬恭
/
主演:
李仁堂
/
乔奇
/
程晓英
/
顾也鲁
/
张伐
/
李小力
/
张闽
/
梁波罗
/
郭凯敏
/
张先衡
/
类型:
剧情
/
经典
/
导赏: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子夜》由桑弧导演,其改编曾获原著作者茅盾先生的首肯,导演以精妙的镜头语言将作家的如椽巨笔搬上银幕,高度概括、生动描摹了三十年代初我国社会的历史图景:彼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各路军阀连年混战使得民不聊生,且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危机、洋货倾销、国际金融资本入侵,民族工业一片凋敝。在忠于原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编剧对长达35万字的小说进行了合宜的删改。原著情节多线并进,分别展现了民族资本办厂的艰难险阻,做多头、空头的金融商战,农村革命运动,工人罢工,以及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根据茅盾关于农村革命运动部分描写并不成熟的自述,电影删除了这一支线,还通过表现几段男女关系的不同发展,对腐朽上流社会进行了更加擘肌分理的剖析。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技法,使得现实主义题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讽刺形成更加强烈的心理震撼:当丝厂女工努力抽丝剥茧,手指被热水烫得红肿时,交际花徐曼丽正在美容院涂上鲜红的指甲油,两只手通过交叉剪辑并置,其内涵不言而喻。同样,当富人的轮船在黄浦江上撞翻了工人坐的舢板,一边是舞女狎昵地单腿高立在餐桌上,而另一边落水的工人在无望挣扎中沉入江底,令观者无不出离愤怒。《子夜》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复杂性格由演员李仁堂生动演绎,一方面他纵横捭阖,为了筹资办实业连续并购多家小规模企业,敢于参与金融冒险,另一方面他又冷酷地剥削工人,甚至不惜借助反动武装力量镇压工人运动。最终破产惜败,其悲剧诱因并非性格缺陷或宿命安排,而是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客观环境所必然导致的。总体而言,本片兼具艺术与现实价值,生动描绘了“子夜”这一黎明前最黑暗的阶段。(编辑:曾奕琦)
1980年
等到满山红叶时
美术
/
导演:
汤化达
/
于本正
/
主演:
吴海燕
/
丁嘉元
/
何麟
/
高英
/
马冠英
/
宏霞
/
张芝华
/
胡大刚
/
谈鹏飞
/
庄文盈
/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导赏:
《等到满山红叶时》的故事由来体验生活演员吴素琴和客轮服务员费广彬的爱情矛盾展开。吴素琴对费广彬的工作不满,要求其调岗,这一矛盾在电影剧组上船体验生活时进一步激化。而随着吴素琴对三副杨英感情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了解到一段凄美的爱情往事,两条线索并行展开,导演通过电影中前来体验生活的剧组导演之口交待了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年轻船员的理想、生活与爱情”,在这一层表达中,电影故事中的那位“导演”的意图与现实中影片导演的意图达到了重合,实现了戏里戏外的互文。三峡红叶是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意象,三峡红叶,又称“夔门秋叶”,作为长江三峡古文化留存,曾一直是奉节县的十大胜景之一,到每年的深秋,放眼望去,奉节县城沿江两岸山坡,一簇簇,一片片,漫山遍野。红色江山,是万里长江最为壮观的金秋之色。在影片中它伴随着杨英杨明兄妹二人相识相知相互陪伴相互爱慕的整个情感生发过程,从童年时哥哥杨明用红叶止住妹妹哭泣,到杨英在学校借红叶表达对哥哥和川江的思念,再到哥哥以红叶传递情感,红叶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发展。而影片结尾,杨英对红叶的深情眷恋,体现出她对信念、事业和感情的执着坚守。三峡红叶在陡峭峡谷与碧绿江水映衬下鲜艳夺目,象征着爱情的炽热与坚韧,也寓意着航道人就同这三峡两岸的红叶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守护着、点缀着百里川江。航标灯则是影片的另一个重要隐喻。杨明的父亲作为老航标工,临终前的嘱托体现了航标灯对于航运安全的关键意义。杨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不幸在洪水中殉职。杨英看到航标灯,就仿佛看到父亲和哥哥,从而坚定了自己为航运事业奉献终身的决心。航标灯象征着航道人的责任与使命,如同灯塔指引方向,照亮了航运的道路,也照亮了航道人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心灵。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导演选择了八十年代流行的“音乐风光片”叙事手法,特别是主题曲《满山红叶似彩霞》悠扬动听,脍炙人口,又有浓厚的抒情寓意,与三峡美景相互交融,营造出浪漫而动人的氛围。《等到满山红叶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信念、责任与奉献的佳作,这部影片所探讨的主题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讲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反思意义,现如今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越来越大,如果我们不再具有共同的理想,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共情和包容彼此,又应当在何处寻找坚守爱情的意义,相信影片中这份理想主义的至真至纯的美好情感总是能够触动人心深处某个柔软的地方。(编辑:许雨婵)
1979年
从奴隶到将军
美术
/
导演:
王炎
/
主演:
杨在葆
/
张金玲
/
冯淳超
/
施锡来
/
吴喜千
/
邵万林
/
徐殿基
/
徐才根
/
单锦文
/
郑星
/
类型:
剧情
/
战争
/
导赏:
《从奴隶到将军》是一部深刻描绘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和人物命运的影片,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主人公罗霄从一个彝族奴隶娃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高级将领的传奇一生。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理想的颂扬。影片的叙事跨越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多个历史时期,通过罗霄的个人经历,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罗霄的形象塑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人性的光辉,他的成长之路,是对旧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抗争,也是对新生活和理想的追求。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在塑造罗霄这一英雄形象时,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重视历史环境的决定作用,又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罗霄的性格发展,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坚定成熟,这一过程是与他所经历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的。影片通过罗霄的眼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生机与活力,以及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在艺术表现上,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将罗霄的个人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例如,在“婚筵”一场中,喜庆的场面与罗霄内心的悲愤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观众对罗霄情感的理解,也强化了对旧社会不公的认识。此外,影片中对罗霄与索玛之间爱情线索的描写,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展现了无产阶级的人情美。在演员的表演上,影片同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饰演罗霄的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普通人情感的角色。他的表演既有力度又不失细腻,使得罗霄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如索玛、郑义、耿大刀等,也都各具特色,与罗霄的形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也颇具匠心。战争场面的拍摄紧张而真实,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影片的色彩运用和场景设计,都体现了导演对历史氛围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美感的追求。《从奴隶到将军》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影片。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窗口,也为我们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影片中的罗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形象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这部电影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憧憬,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追求自由和正义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编辑:赵敏)
1961年
枯木逢春
美术
/
导演:
郑君里
/
主演:
尤嘉
/
徐志骅
/
上官云珠
/
钱千里
/
刘鸿声
/
蒋天流
/
智世明
/
吴云芳
/
仲星火
/
胡思庆
/
播放正片
导赏:
《枯木逢春》是郑君里导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以精雕细刻的手法和富于诗情画意的镜头画面,动人地描绘了苦妹子从新社会到旧社会,从绝境到新生的遭遇。此外,郑君里导演积极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为电影的民族化作进一步探索,尽显大师才华。
1959年
林则徐
美术
/
导演:
郑君里
/
岑范
/
主演:
赵丹
/
高正
/
夏天
/
韩非
/
阳华
/
梁山
/
谭宁邦
/
李镛
/
邓楠
/
蒋锐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传统,并突出了民族特色。
聂耳
美术
/
导演:
郑君里
/
主演:
赵丹
/
黄宗英
/
王蓓
/
邓楠
/
赵抒音
/
张瑞芳
/
夏天
/
关宏达
/
韩非
/
陈述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反映了中国现代著名作曲家、人民音乐家聂耳短暂却辉煌的一生。影片将时代特色与主人公的成长和创作道路融合在一起,使影片主题更加鲜明,并富有艺术气氛。著名演员赵丹以其精湛的演技成功的将聂耳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才华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使这一形象深入人心。该片196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传记片奖。
1956年
宋士杰
美术
/
导演:
应云卫
/
刘琼
/
主演:
周信芳
/
童芷苓
/
筱文林
/
秋云芳
/
陆玉兰
/
黄正勤
/
熊志麟
/
李盛佐
/
王泗水
/
汪志奎
/
播放正片
导赏:
《宋士杰》作为经典曲目,与胶片碰撞,挖掘了更深层次的价值,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五六十多年戏曲电影的代表作。
1955年
洛神
美术
/
导演:
吴祖光
/
主演:
梅兰芳
/
姜妙香
/
播放正片
导赏: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在历史上流传甚广。20世纪20年代,梅兰芳先生在此赋基础上创作了京剧《洛神》,并成为梅派经典之作。1955年的戏曲电影塑造了神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娇美身姿以及与曹植在洛川相会再无归期的哀怅,突出了神话色彩与悲剧之情,更好还原了《洛神赋》所述“悼良会之永绝兮”的氛围与意境。该片创新地使用了特效和实景布景,配合电影镜头的运用,成功地将“洛神”这一传统的神话题材完美演绎。影片突破了传统戏曲的时空和程式,营造出半虚半实之哀婉氛围,堪称“古典戏曲电影之高峰”。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
美术
/
导演:
吴祖光
/
主演:
梅兰芳
/
梅葆玖
/
俞振飞
/
刘连荣
/
张蝶芬
/
姜妙香
/
播放正片
导赏:
本片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舞台生活五十周年而摄制,概括地介绍了梅兰芳先生五十年来艺术生活的发展过程。梅兰芳先生自述此前他在舞台上,已经尽可能将唱念、身段、表情做到准确精炼了,但是拍完电影再回到舞台,又有了新的创造,“特别是眼神的目的性,看来更明确、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