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白伟民
Weimin Bai
人物资料
作品
2013年
火焰山历险记
演员
/
导演:
肖淮海
/
主演:
古月艺
/
寇来
/
宏勃
/
王一惟
/
施欣盈
/
婕婕
/
白伟民
/
王炯
/
菊敏
/
类型:
剧情
/
冒险
/
动画
/
导赏:
根据中国古典神话经典《西游记》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
1991年
眉间尺
音效
/
导演:
凌纾
/
类型:
动画
/
经典
/
剧情
/
导赏:
《眉间尺》是199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定格木偶动画片,导演兼编剧为凌纾。该片改编自鲁迅的小说《铸剑》,其故事原型则源自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讲述干将莫邪为楚王献剑反遭不幸,其子眉间尺矢志不渝,历经艰辛终为父报仇的古代传奇。通过眉间尺这一角色,影片塑造了一个既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又蕴含广泛社会意义的形象。他不仅是替父报仇的孝子,更是激励人心、引领正义潮流的少年英雄。他的木偶造型非常生动,大眼睛高鼻梁和标志性的异常修长的眉毛,隐喻着其内心的深邃与坚毅,少年感赋予了角色一种跨越时代的辨识度。与眉间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暴君身旁那位贼眉鼠眼的军师。这一角色通过高度类型化的形象设计,生动展现了一个卑鄙、残忍且内心虚弱的奴才形象。他细长的眼睛时刻闪烁着狡黠与不安,配上那似乎总在算计着什么的表情,让人一眼便能洞察其险恶用心。而导演凌纾更是通过他频繁慌乱跌倒的动作设计,巧妙地揭示了这个角色外强中干的本质,每一次跌倒都仿佛是其内心恐惧与虚弱的外露,更加深了观众对其卑鄙行径的厌恶与唾弃。《眉间尺》置于沉重的历史背景,整体影调偏暗,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与复仇故事的基调相得益彰。同时以浓重色调与空间布局强化强弱悬殊,用视觉展现权力奇观。开篇斗牛场,卫士环伺,旗帜统一,凸显重权压迫下的等级森严。殿堂景观则通过高耸台阶、沉重殿门及严阵以待的卫兵,象征王权至高与等级秩序森严,营造强权下的压抑氛围。影片亦包含干将莫邪铸剑场景,这些空间设置不仅映射权力压迫,更预示反抗权威的故事张力,体现双方矛盾不可调和。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来传达主题思想。例如,影片中的“剑”不仅是武器和复仇的象征,也寓意着权力和正义。“鼎”则象征着王权和统治,最终“鼎”的爆炸不仅是对楚王肉体的毁灭,更是对其暴政和罪行的彻底清算,象征着强权与不公走向崩溃的必然,传递出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终将驱散黑暗的坚定信念。(编辑:明慧)
1988年
山水情
音效
/
导演:
马克宣
/
阎善春
/
特伟
/
类型:
动画
/
短片
/
文艺
/
经典
/
导赏:
这是一部风靡全球的电影,以其深刻的故事情节和令人陶醉的山水画面而广受赞誉,是中国水墨动画片的巅峰绝唱。细腻的情节描绘,微妙的场景浮现,勾勒出精深的老庄哲学。把人物作为主体,山水既是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又是借以传情的导体,这比单纯的人物画或风景画要难得多。片中许多充满象征意味的元素:琴、琴声、风、风声、鹰、风雪、烟、雨、山川……文士出场的时候没有任何道具,除了那张琴。甚至在他晕倒在地时,他也抱着那张琴。我们可以认为,那把琴是文士某种精神品质的物化,而最后他将它赠送给小伙计,是表达了一种传承关系:通过教导弹琴,文士将自己的精神品质传给了小伙计。文士在渡河时,在最后离开走向茫茫前途时,除了水墨画出的重重山峦,还有呼呼的风响彻耳际,这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喻,象征着文士所要面对的处境,反衬了文士的品质。至于翱翔天空的飞鹰,“有志比天高”正是其本体。导演想要让片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具体的中国式的比喻、指代,并且这些指代都非常自然、鲜明。而文士的造型,得体而准确,在总体设计上对古代文人的形象有较好的把握。文士身上那件白披风就用得十分之好。色调素雅、线条简洁,随风而动的衣褶,增添了人物的飘逸感,这种飘逸又与山川的空灵形成意趣、格调上的统一,给人以和谐之美。他的慈祥、沉静、冷峻,又给人以傲骨清风,意态高远的某种神韵。这叫人想起也许老人的生活经历中有过怀才不遇,有过仕途失意,有过难以告人的尘世抗争,当然这些都不重要。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在这部只有十八分钟的动画里,我们只能就影片所表现的这一古代人物的生活片断,给以符合规定情境和历史条件的品评。将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中国的艺术方式表现。《山水情》被公认为水墨动画至今无人超越的典范,其诗一样的气质、幽远清淡的画面,以及蕴含的民族精神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在是中国电影史中最珍贵的艺术瑰宝。(编辑:明慧)
1986年
超级肥皂
音效
/
导演:
马克宣
/
徐景达
/
类型:
动画
/
短片
/
喜剧
/
经典
/
导赏:
动画短片《超级肥皂》是著名导演徐景达创作、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佳作。本片以漫画式的夸张滑稽风格,寓教于乐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仅长6分钟的《超级肥皂》形简意赅,通过描绘人们先后趋之若鹜地购买超级肥皂和超级染料的荒唐行径,对现实生活中愚氓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进行了批评和讽刺。当然,艺术的解读千人千面,可供参考的说法还有:别具一格的流行文化逐渐影响了所有人,当大家发现这种符号无法再凸显自身个性后,又将趣味转向其他“边缘文化”,于是边缘又开始成为下一个流行的核心。《超级肥皂》画面中,千人一面的盲从者以整齐划一的节奏行动,呈现出单调、荒诞、滑稽的场景,但值得观众注意的是一位抱孙女的老者,尽管他也是购物大军中的一员,但在买肥皂的过程中,他是唯一一个经过长久思考再行动的人物,而在结尾处,又是他第一个举起钞票购买染料。创作者这个别出心裁的细节设定,也许是在对观众的自我意识进行召唤,为可笑的社会现象增加改良的希望。本片曾获第7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其新颖创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喜爱。长久以来,中国美术片以鲜明的民族风格闻名遐迩,但为扬长避短,几乎全部取材于古典神话、童话、寓言(有点像购买超级肥皂),而很少表现现代题材。富有远见的徐景达导演勇于面对现代题材的断档,以简练的线条勾勒表现新观念、新情趣,扩大美术片的内涵,使这一品类不再仅仅面向儿童,而且还能使成年人受到思想和情操的熏陶。导演还体现出一定的品牌意识,将美影厂出品、自己导演的《三个和尚》《新安装的门铃》动画片中角色安排在本片中出场客串,产生饶有趣味的互文效应。(编辑:曾奕琦)
不怕冷的大衣
视效
/
导演:
林文肖
/
类型:
动画
/
短片
/
剧情:
淘淘是只异常怕冷的小白兔,大雪过后,天气转晴,可是太阳公公在外面吆喝了老半天,它仍不肯离开温暖的被窝,妈妈要它和外面的小伙伴一起去玩,它也摇摇头。灵机一动,妈妈骗它说外婆有一件不怕冷的大衣,穿上它头上会只冒汗,淘淘一骨碌爬下床。小伙伴听说淘淘要去外婆家里拿不怕冷的大衣,纷纷善意地嘲笑,淘淘不做理会执意前行。一路上,淘淘在惊诧于其它动物不怕冷的同时,慢慢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不怕冷的秘诀。
1985年
草人
音效
/
导演:
胡进庆
/
类型:
动画
/
短片
/
导赏:
胡进庆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曾参与研创剪纸动画,并发明了拉毛剪纸新工艺,研制出水墨剪纸动画类型。胡进庆设计和导演的《渔童》《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淘气的金丝猴》《鹬蚌相争》《草人》等作品成功确立了剪纸片在中国动画中的地位,也在国际上屡获殊荣,他在国际上被称为剪纸(动画)片第一人。这部美术片和《鹬蚌相争》一样,按哲理性推进结构拍摄的。不同的是,胡进庆这一次将羽毛工艺画的特点运用进来。鸟的绘制借鉴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然后在纸偶上贴上羽毛,既写实又极具装饰性。羽毛工艺剪纸动画由此诞生。为了让两只野鸟更加灵活,鸟的头颈由几百个密密麻麻的圆片组成,橡皮筋和尼龙丝都不能串得细密又保持灵活,胡进庆创造性地使用头发代替,最终作品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中国剪纸动画早在国人心目中扎下了根,他们将它作为中国动画的一部分。不仅如此,中国剪纸动画还在国际上屡获殊荣,为中国动画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草人》在1986年8月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度优秀影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1987年8月获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儿童片一等奖。《草人》运用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和中国民间羽毛工艺画的表现手法,与剪纸动画的特性巧妙结合,制作工艺细腻,色彩古朴典雅,画面精致,别具一格。以《草人》为代表的剪纸动画的制作,风格各异,极具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动画的表现手段,增强了中国动画的表现力。中国的剪纸动画植根于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之中,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动画赢得了荣誉。(编辑:赵敏)
1984年
鹬蚌相争
视效
/
导演:
胡进庆
/
类型:
动画
/
短片
/
导赏:
《鹬蚌相争》是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又一佳作,影片极具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特征,将人与动物的动作、神态呈现得活灵活现,获得国内与国际的一致好评。电影改编自中国传统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较于《战国策》原版文字中对动物的拟人化处理,影片将自然呈现为自然,将动物呈现为动物本身。全片无对话,风景、动作与神态承担了全部叙事功能。这一尊重自然、去人类中心化的改动使作品的表达重心发生了转向,它不再承担传统寓言故事所践行的教化功能,不再企图讲述一个以动物间的互动暗喻人类世界的故事,而是专注于记录一段自然界中日常、有趣、精彩的争斗。这符合中式美学的写意特征,更使影片的形式价值获得最大程度彰显。在这个水波潋滟、水草丰茂、游鱼往来的自然世界中,影片对动物形态的刻画也极为自然、可爱。蚌长时间的静止状态与蚌壳猛然地合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生动还原了蚌这一生物的行动特征。鹬成功从蚌中叼出小虫时,它的全身都因得意而舒展,眼睛微微眯起,小尾巴也配合一上一下地摆动。精妙的细节处理使鹬的形象更为活泼。影片发现、挖掘着自然之美,带领观众一探水边世界的奥秘。胡金庆导演在影片中首次使用了剪纸拉毛工艺,用剪纸片的制作方式呈现中式水墨画风格。这一工艺需要“用细纤维纸张制作纸偶,拉出绒毛状边缘”,从而模仿墨水在纸张上晕染开的质感。本片在美术风格上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又增添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品种,在中国动画探索中国风格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编辑:铠兰)
火童
视效
/
导演:
王柏荣
/
主演:
明扎
/
天女妹妹
/
老儒玛
/
老妖魔
/
类型:
动画
/
短片
/
导赏:
上海美术制片厂的《火童》可以说是重现哈尼族非物质艺术文化的佳作,片中对于哈尼族文化中即将甚至已经消失不久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借助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弘扬了民族艺术的同时更激发了观众期望了解哈尼族人文的热情,在使用动画艺术形式成功留存中华多样的民族艺术文化方面,《火童》开启了非常成功的先河,为推动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前提。从艺术类别来界定区分,此动画片属于美术电影的动画范畴,但是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方式来探讨,该片的意义和影响并非动画影片形式那么单纯。实际上,它呈现出的是一部活生生的独具哈尼族人民生产习俗的画卷,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艺术的生动再现,正是因为该片的对于哈尼族人文的适时留存,使得此部影片即使在三十年之后给观众留下的,依然是哈尼族群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文明。《火童》这部影片的故事原型,来自于哈尼族老人口述所记录的民族火种传说。片中主人公明扎在替父报仇之前,需要神明的帮助,老祭司口中喃喃念着的咒语就是祈祷天神、地神、山林之神给予孩子力量,此场景搭配艺术及加工过后的哈尼族音乐,形象生动地呈现出哈尼族拜祭的情形。哈尼族的节日活动与外界的大汉庆祝活动文化差异较大,通过此种现代动画形式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是非常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服饰及色调是观察一个少数民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动画中,哈尼族少年明扎的母亲动态呈现出织布机织布的程序,哈尼族头饰也步骤完全的包裹在天神女儿的头上,对于民族服饰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历史文献中复杂的文字描述远远不如动画中生动呈现来的更加深刻和打动人。(编辑:张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