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卫

Hongwei Wang

有片源
2023年
2021年
导赏:《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一部由李亘执导,凝聚了导演个人留学经历与深刻人文关怀的电影。这部作品不仅是李亘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更是他十年磨一剑的原创剧本的结晶。影片以其真实的情感和风格化的影像,成功地在观众心中勾勒出一幅“在日华人”的真实生活图景。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东京一个偏僻的角落——渊野边,这里汇聚了一群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身份与故事的人们。影片采用了群像叙事的手法,通过李小李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南国亭,体验这里每个人的生活片段。从店长唯姐、打三份工的赵青木,到在课本上画画的邱邱、在日本大学教中文的老师,每个角色都承载着自己的生活重担和情感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既展现了个体的生活状态,又在宏观上呈现了“在日”人群的生活群像。李亘导演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了限定的时间与空间,将故事浓缩在一年的时间里,以渊野边这个地点作为叙事的中心。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换,不仅为人物命运的交织提供了条件,也使得故事的冲突与转折更加集中和紧凑。电影中的“鱼”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它不仅连接了人物的情感,也隐喻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身份的探索。从鲤鱼旗到鱼缸中的食用鱼,再到河里游动的鱼,每一次鱼的出现都与人物情感的变化和故事的转折紧密相关。在视觉呈现上,影片采用了清冷的色调与细腻的镜头语言,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郁与孤独感。而这种情绪的表达,并没有通过夸张的戏剧冲突来实现,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观众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到生活的重量。《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通过拼贴、重构等手法,形成了一种“日影风格”。这种风格在保持日本电影细腻感性的同时,又融入了跨文化的元素,使得影片在审美上具有更广泛的国际视野。这不仅是一部展现异乡人生活状态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离别、成长、家庭、身份与自由的深刻反思。在李亘导演的镜头下,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被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编辑:赵敏)
2017年
导赏:影片《暴裂无声》是导演忻钰坤的第二部长片,延续了前作《心迷宫》犯罪悬疑的影片类型,为加强影片的悬疑叙事,导演采用非线性叙事组织故事情节,以哑巴张保民寻子为主线、昌万年煤矿案和律师徐文杰寻女为两条辅线加强故事表达,并且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碎片化和多次回环反复的情节片段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感和复杂性。同时影片采用了省略的悬疑叙事技巧,影片最大的悬疑点在于儿子张磊无故失踪,他是否被杀这一情节被导演省略,从而引起观众好奇与猜想,为解决这一疑点,导演先是在开头用石头隐喻张磊的生命,石头的倒塌便暗示着生命的终结,而后在结尾又将屠夫儿子作为真相的引路人,借助墙壁上的画揭示真相,从而使悬疑得到解决,但张磊究竟被藏在何处,导演始终没有给出答案,这一叙事手法加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考究和回味。影片通过昌万年、徐文杰和张保民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关系,揭示了成人世界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强化了阶层分化的社会现实,将底层人群的愤怒与无奈、中产阶层的自私与冷漠、食利者阶层的残忍与暴虐呈现在银幕之上。张保民作为底层的失语者,只能一次次以身犯险,用主动或被动的身体暴力接近儿子失踪的悲惨真相,在无声的反抗中挣扎;徐文杰作为一名中产律师,本是正义的化身,却在面对昌万年的威胁和自身利益的考量时,选择了沉默和妥协,陷入了人性的黑暗面,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知法犯法的利己主义者;而煤矿老板昌万年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为了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将掠夺与剥削视为生存法则,运用权力和金钱压制他人。三种不同阶层的人物动机与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多面与复杂,表现了底层人物的失语困境与阶层僵化的社会痼疾,进而对食利者阶层泯灭良知的行为加以控诉。(编辑:州文)
2015年
2014年
导赏:《心迷宫》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复杂的叙事结构。曹保平赞导演忻钰坤“把一个故事讲得非常峰回路转”,他巧妙地运用非线性叙事和多线索交织的手法,将三组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而这一切的纽带正是一口具有象征意义的棺材。棺材在影片中不仅作为物理上的连接点,更是人物内心秘密与罪恶的象征,每一次的出现都伴随着剧情的推进与反转,让观众在层层迷雾中逐渐逼近真相。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既保持了悬疑片的紧张氛围,又不失黑色幽默的点缀,使得整部电影在沉重与轻松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观众在跟随主角们一步步揭开谜团的同时,也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构建的叙事迷宫中,每一次的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展现了导演对于叙事技巧的深厚功底。电影监制王红卫则表示《心迷宫》“是一部让人按捺不住笑声的悬疑剧”,“对市场的丰富和类型的拓展有积极意义”。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并非单一的扁平化形象,而是有着复杂多面性的立体人物。他们或是出于爱而误入歧途,或是因自私而酿成悲剧,又或是因懒惰、嫉妒和不忠而深陷泥潭。他们都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上挣扎、徘徊,他们的行为动机复杂多变,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阴暗面的暴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背负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如同一个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整个故事的走向。而导演正是通过这些秘密的逐渐揭露,引导观众一步步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与抉择,从而引发观众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心迷宫》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偏远而神秘的农村中,多方面营造出了一种相较封闭的社会环境,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的冲突等问题都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编辑:明慧)
2013年
导赏:电影《无人区》是一部具有强烈风格化的电影作品,其灵感深植于导演宁浩早年中蒙边境生活的独特体验,宁浩将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转化为银幕上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虚拟空间——罪恶之城。这座城是地理上的无人之境,更是人性深处未被文明之光触及的黑暗角落,一个法律与道德双重失序的极端环境。在这里,警察与暴徒的界限模糊,暴力成为了既摧毁一切又保护一切的双重利刃,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二元对立,直指暴力本质的深刻反思。影片巧妙地以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为骨架,构建了一个寓言式的叙事框架。这些故事虽独立成章,却又在人物命运的交错中紧密相连。宁浩导演通过这种多线叙事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复杂纠葛。《无人区》的影像风格独特,浓厚的西部风情与粗犷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既写实又超脱的视听体验。影片中的色彩运用与光影处理,更是将无人区的残酷推向极致,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对人性深渊的一次凝视。电影剧情设计反转颇多,不断挑战着观众的认知极限。每一个看似合理的情节推进,都可能在下一秒被彻底颠覆,这种紧张刺激的节奏感,让人在观影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极具深度与复杂性。他们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符号化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无论是徐峥饰演的无良律师,还是其他角色,都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他们的选择与行动,是在无人区之中对自身命运的抗争,也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探讨。(编辑:婧怡)
2012年
导赏:电影《边境风云》是导演程耳于2012年推出的一部极具风格化的类型突破之作。影片里的人物甚至没有名字,只有毒贩、妻子、警察这样的身份造型,但剧情发展非常紧张刺激,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毒枭的反叛、警察与毒贩的激烈交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让人屏息凝神,仿佛亲身置身于那片风云变幻的边境之地。程耳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环形叙事结构,将故事分为四个章节:“狗”、“往事”、“女儿”和“往事”。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常规,通过不同时间线的交叉与重叠,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富有层次感的故事框架。类似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和昆丁·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独立章节的演绎方式瓦解了观众对设定主角必须贯穿全本的认知,将“犯罪题材”影片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切割和重组,是对商业类型的内在颠覆。而在局部段落中,更是不拘一格使用电影蒙太奇,如孙红雷饰演的毒枭在准备反叛毒老大儿子之时,画面通过寺院诵经、毒枭潜伏、手下伏击等时空点的交叉剪切,快速切换,将时间的紧迫感和空间的压迫感最大化,将一场紧张刺激的反叛行动展现得像一场仪式,不见血腥却尽显残酷。程耳贯彻了自己的极简风格,画面干净简练,大量使用对称构图,形成视觉美感。对台词惜字如金,只用一些关键的话语承载必要的支点作用,通过大量的场景切换和人物间眼神的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种没有语言的氛围反而展现出更高层次的情绪。如影片结尾孙红雷饰演的毒枭在机场一言未发,仅凭微表情就完成了情节的剧变,让观众在无声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影片片尾响起由程耳本人作词的歌曲《最后的晚餐》,“他们说这是最后的晚餐,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只有我们愿意,只有我们故意,这才会是最后的晚餐”,渲染了影片的主题,把在国境边界、善恶边缘游走的主人公的内心思想表露无遗,产生了令人难忘的艺术效果。(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