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竹青

Zhuqing Jiang

有片源
2007年
2006年
导赏:《烽火岁月》以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新四军为保护江海银行、设计发行抗币以及林小童与肖楠之间爱情发展的故事。内容主题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为保卫家园和经济金融安全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同时展现了革命同志间的深厚情谊和革命精神。影片叙事结构清晰,以江海银行的转移和林小童的成长为主线,穿插了肖楠设计抗币、林小童与肖楠的爱情发展等副线。初到江海银行的林小童对整理账目、清点钞票的工作感到失望,但在罗毅中行长和妻子玉茹的帮助下,逐渐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最终成长为一名坚毅的革命战士。故事从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进攻开始,逐渐展开江海银行的转移、林小童的加入、抗币的设计发行等情节,最后以肖楠的牺牲和林小童的成长作为高潮和结尾,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影片以林小童骑着马前往根据地报道的跟镜开篇,随着林小童逐步深入根据地的过程,穿插日军炮火攻击、百姓四方逃难、新四军转移物资的镜头,将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的危机状况迅速展现出来。视听语言方面,导演通过紧张的追踪镜头和震撼的爆炸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气氛。此外,运用真实的枪炮声和爆炸声,增强战争的紧张感;使用激昂的音乐和音效,烘托革命战士的英勇形象。总体来说,《烽火岁月》通过清晰的叙事结构、鲜明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视听语言,成功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为保卫家园和经济金融安全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以及革命同志间的深厚情谊和革命精神。(编辑:王斯笳)
2001年
导赏: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呼我》以通讯工具对现代人们生活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几位主人公的遭遇,讲述了二十一世纪初在北京打拼的青年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遭遇。正如《呼我》中所提到的,“呼我”是寻呼机用户在相互沟通留言时的常用语,多出现在留言后期待回复的对话情景中。以此作为影片名,凸显出主创人员对现代人之间沟通方式的关注。在故事中,导演设置了花店打工仔、寻呼台女报务员、曾以卖血为生的青年三条故事线,通过对他们北漂生活和追逐梦想过程的刻画,将二十一世纪初打工者的辛酸呈现了出来。影片以“天”为单位对三条故事线进行平行叙事。花店打工仔在送花过程中无意间卷入女青年的生活、报务员在接线过程中了解到用户的个人心事、曾以卖血为生的青年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后一直找寻输血人的名单。他们的生活都通过寻呼机有了新的变化。寻呼机作为沟通交流的载体,通过对用户、寻呼台工作人员的刻画再现了这种已经退出使用的通讯工具的运行流程,使其成为了少数完整呈现寻呼台工作的影视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呼我》的摄影师是曹郁,他在之后通过与导演陆川的合作为业内所熟知。曹郁在这部作品中,以纪实手法再现了北漂青年的生活瞬间,一些近距离跟拍的画面十分出色也为他后续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影片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花店打工仔在对方拒收鲜花后偷走桌上的皮包等行为已经触犯的法律,皮包中的寻呼机成为他了解他人生活的窗口,有一种强行和寻呼机产生关联的观感。此外,演员张大礼的相声表演段落过多,弱化了寻呼台女报务员的表演。(编辑:方舟)
2000年
导赏:和以往反映科学领域的电影有所不同,《超导》把一个深刻的物理课题生活化、哲理化了。“超导现象”实际上是指电流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无阻力、自由畅通的状态,其工业意义十分巨大。片中科学家在研究“超导现象”的同时也在深情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的“超导状态”,渴望人们也能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影片把科学家们在实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阻力和与之抗争的过程升华为人类科学现象的发现过程,让人们在深入浅出之中产生共鸣。拉近深奥的科学领域与普通人的距离。虽然采用现实素材,电影讲的却不是科研本身。老科学家林亚眠提出研究一种全新超导材料的思路,却不被科学界主流认可。几个相信他的年轻人团结起来,四处筹款,组建“低温俱乐部”,准备向“常温超导”进军。不过林亚眠只是配角,他的作用在于向观众解释超导是什么,研究超导的重大意义又是什么,王志文扮演的年轻科学家贝小知才是主人公。他在剧中的任务就是向四面八方开口,与领导谈,与专家谈,与把“超导”理解成超级导弹的民营企业家谈。甚至为此游走在法律边缘。贝小知更象一个项目负责人,而不是科研人员。把他树为主角,意味着电影对科学的讲述从台前进入幕后。在这个向各方伸手的过程中,影片着力表现人与人沟通的障碍。具体来说,是理论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障碍。“超导”一词在电影里不光是物理概念,也象征着一种渴望,就是人与人之间能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借此,本片首次把科学家的形象个性化,如王志文扮演的男一号,“超导”研究室的发起人贝小知,就是一个现代味道十足的青年学者,他机智、幽默、自负、好强,他的身上散发的是人格的魅力,他不再是只知道自己的课题而毫无生活情趣的书呆子。而他的搭档形象怪僻、倔强却才华横溢,更是以往影视作品中难以看到的典型。另外,《超导》更是大胆地把镜头对准了普通的科学家,他们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或许只是此项研究的一块奠基石,可是正是他们的投入、奉献才让人看到中国科学家的希望,中国科学领域后继有人。总之,本片可以说填补了我国电影在反映当代科学工作者方面的空白。他以一个讲述普通人生活的方式把一群生活在科学王国里的年轻人带给观众,必将在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