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竹青

Zhuqing Jiang

有片源
2013年
导赏:导演高群书将海岩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从2003年到2013年可谓十年磨一片,影片融合了警匪、悬疑、爱情的元素,讲述了一场关于欲望、背叛与抉择的都市寓言,是国产类型片探索的一次尝试。影片以失踪国宝“金佛”为引,勾勒出女警吕月月的悲剧命运。她奉命接近黑帮次子正熙,却在保护与追查中陷入情感漩涡,最终在警察男友薛宇与危险情人之间摇摆不定。海岩原著中细腻的心理描写被大幅删减,电影转而依赖动作场面与视觉刺激。例如隧道追车戏堪称全片高光,高速剪辑与逼仄空间营造出窒息般的紧张感。杨颖饰演的吕月月是整部电影的情感漩涡中心。这个角色颠覆了传统警匪片中女性“花瓶”的刻板形象,以职业身份解构了传统警匪片中“铁血硬汉”的霸权叙事,使女性不再局限于“被拯救者”或“诱惑者”的刻板定位。面对黄晓明饰演的警察男友薛宇的隐忍守护,与在熙饰演的黑帮公子金正熙的炽烈追求,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暗含对既定命运的反抗:警察身份赋予她正义光环,却也压抑着青春本能;黑帮的危险世界虽充满罪恶,却让她体验到真实的欲望释放。正如片中那句“爱情是一枚幸福的子弹”,吕月月的悲剧恰恰在于,她既想抓住体制内的安全感,又渴望逃离秩序外的自由,最终成为权力与情欲博弈的牺牲品。高群书耗时十年打磨剧本,试图在商业类型与作者表达间寻找平衡:他保留海岩原著中“警察也是人”的理念,又以跨国追缉拓宽叙事格局;他启用顶流明星吸引市场,却未放弃对人性灰度的挖掘。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以破碎的叙事映照出爱情不是非黑即白的抉择,而是欲望、利益与道德交织的混沌战场。尽管这部影片的市场反响未达预期,但其在类型跨界与性别视角上的探索,仍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叙事创新提供了独特样本。(编辑:婧怡)
2007年
2006年
导赏:《烽火岁月》以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新四军为保护江海银行、设计发行抗币以及林小童与肖楠之间爱情发展的故事。内容主题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为保卫家园和经济金融安全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同时展现了革命同志间的深厚情谊和革命精神。影片叙事结构清晰,以江海银行的转移和林小童的成长为主线,穿插了肖楠设计抗币、林小童与肖楠的爱情发展等副线。初到江海银行的林小童对整理账目、清点钞票的工作感到失望,但在罗毅中行长和妻子玉茹的帮助下,逐渐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最终成长为一名坚毅的革命战士。故事从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进攻开始,逐渐展开江海银行的转移、林小童的加入、抗币的设计发行等情节,最后以肖楠的牺牲和林小童的成长作为高潮和结尾,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影片以林小童骑着马前往根据地报道的跟镜开篇,随着林小童逐步深入根据地的过程,穿插日军炮火攻击、百姓四方逃难、新四军转移物资的镜头,将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的危机状况迅速展现出来。视听语言方面,导演通过紧张的追踪镜头和震撼的爆炸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气氛。此外,运用真实的枪炮声和爆炸声,增强战争的紧张感;使用激昂的音乐和音效,烘托革命战士的英勇形象。总体来说,《烽火岁月》通过清晰的叙事结构、鲜明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视听语言,成功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为保卫家园和经济金融安全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以及革命同志间的深厚情谊和革命精神。(编辑:王斯笳)
2001年
导赏: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呼我》以通讯工具对现代人们生活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几位主人公的遭遇,讲述了二十一世纪初在北京打拼的青年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遭遇。正如《呼我》中所提到的,“呼我”是寻呼机用户在相互沟通留言时的常用语,多出现在留言后期待回复的对话情景中。以此作为影片名,凸显出主创人员对现代人之间沟通方式的关注。在故事中,导演设置了花店打工仔、寻呼台女报务员、曾以卖血为生的青年三条故事线,通过对他们北漂生活和追逐梦想过程的刻画,将二十一世纪初打工者的辛酸呈现了出来。影片以“天”为单位对三条故事线进行平行叙事。花店打工仔在送花过程中无意间卷入女青年的生活、报务员在接线过程中了解到用户的个人心事、曾以卖血为生的青年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后一直找寻输血人的名单。他们的生活都通过寻呼机有了新的变化。寻呼机作为沟通交流的载体,通过对用户、寻呼台工作人员的刻画再现了这种已经退出使用的通讯工具的运行流程,使其成为了少数完整呈现寻呼台工作的影视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呼我》的摄影师是曹郁,他在之后通过与导演陆川的合作为业内所熟知。曹郁在这部作品中,以纪实手法再现了北漂青年的生活瞬间,一些近距离跟拍的画面十分出色也为他后续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影片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花店打工仔在对方拒收鲜花后偷走桌上的皮包等行为已经触犯的法律,皮包中的寻呼机成为他了解他人生活的窗口,有一种强行和寻呼机产生关联的观感。此外,演员张大礼的相声表演段落过多,弱化了寻呼台女报务员的表演。(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