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一坚

Yijian Qin

有片源
1984年
黄土地
黄土地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陈凯歌/
播放正片
导赏:《黄土地》改编自柯蓝的小说《深谷回声》,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赵季平配乐,王学圻、薛白等主演。影片以陕北农村为叙事场域,用极简的人物图谱——守旧的父亲、觉醒的少女翠巧、沉默的憨憨与外来者顾青——编织出一部关于文明宿命的寓言。影片斩获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等殊荣,被视作中国电影美学革命的里程碑。《黄土地》以先锋的影像语言重构了中国电影的视觉表现。作为摄影师,张艺谋曾用“天高地厚”在形容影片的视觉风格。画面中,有时地平线高得离谱,天空变成了窄窄的一条,满眼几乎全是厚实的土地。有时地平线又很低,人物仿佛完全置身于天空之中。影片开场的固定长镜头中,地平线被刻意压低至画面下端的五分之一处,蚂蚁般的人影在广袤黄土中蠕动,产生了一种沉重的边缘感和压抑感。张艺谋曾说:“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和四个人物。然而,片中的每一景,每一人都承担起了符号的作用,每一个元素都起到了叙事的作用。”土地,既是农耕文明的根基,也是束缚生命的枷锁,片中反复出现的犁地场景,暗示人对土地的依赖与对抗。占据画面绝大部分的黄土高坡,则象征着封建文化对人性的吞噬。窑洞,圆弧形的洞穴与方形的门框构成“天圆地方”的古老信念,在翠巧被迫出嫁的窑洞场景中,低角度镜头强化空间压抑感,门框式构图暗示人性被传统规训囚禁。黄河,浑浊的河水既象征中华文明的乳汁,也是吞没翠巧的命运漩涡。翠巧最终消失在黄河中,水流既是解脱途径,也是传统暴力的集中体现。影片中仅有的四个主要人物实际上也构成了四种符号。翠巧是封建文明的牺牲者,她学写“解放”二字的情节,暗示知识启蒙与传统规训的冲突在这个小女孩身上发生,最终的渡河行为构成对父权制的象征性反抗。父亲则是传统的化身,他静坐于窑洞的阴影中,嘴中喃喃重复着“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演绎着封建家长的凝固形象。顾青是一个并非成功的拯救者,他作为采风者只能记录而无力改变,他无法将翠巧解救出来,暴露出启蒙主义在古老中国现实语境中的无力。憨憨则是一个潜在的新力量,全片唯一高亢的“救万民”嘶吼,打破整部影片的沉寂,预示着新生代的可能性。结尾逆人流奔跑的长镜头,与静态土地形成对抗,将影片的意义导向未来。《黄土地》以粗粝的质感完成对民族文化的发掘。在天空与土地的永恒对峙中,陈凯歌用电影语言重述了对古老中国的哲学之思——当农耕文明遭遇现代性,个体的反抗终将在文化厚土上刻下裂痕,而这裂痕本身,也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