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之远

有片源
1992年
导赏:影片《阙里人家》是吴贻弓导演以孔林为背景而创作的影片,人物设定为孔子后代的第七十六代孙,在阙里住的这户人家五代同堂,根本上象征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与绵延不绝,导演在影片中所想要探讨的是儒学在成为中华文化深层结构中不可动摇的传统思想之后,面对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迭,儒家思想所代表的传统道德伦理和家族凝聚力是否会受到冲击,影片中安妮小姐的出现、孔令谭的理想和孔维本出国留学的愿望均代表着现代思想,旧意识与新意识之间的搏斗、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撞击、历史与现实的藕断丝连在这个大家族中上演,沉重、压抑而又深远。影片中描写了四组父亲形象,探讨了儒家文化之中传统的父子关系,影片中有一场孔维本毅然决然辞掉教师的戏份,在该画面中坐在高堂之上的是父亲孔德贤和太爷爷孔祥弼,而爷爷孔令谭和孔维本则是坐在两侧,从这里便可发现太爷爷和父亲作为在孔林扎根的孔代后辈,代表的就是儒家文化中的传统思想,要求仁爱、和睦,但思想保守、含蓄且固步自封,同时也象征着传统父权制下父亲所代表的权力与威严,而孔令谭作为革命者、孔维本作为被现代思想所浸染的晚辈,两人思想活跃、向往拥抱理想,这样的“叛逆者”被传统父亲认为缺乏责任。影片表面上是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刻画探讨父子关系,实则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进行反思,表现文化的命运和在这种命运制约下人的命运,探讨文化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吴贻弓导演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善于用画面表现诗意与意境,通过空镜头的叠印、镜头画面与音乐的相衬表现人物情感状态与心理状态,《城南旧事》中香山红叶的反复叠印表达出英子淡淡的忧伤,在《阙里人家》中导演继续发扬他的这一传统,影片通过横移、叠印的镜头和深沉、压抑、撞击人心灵的音乐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孔林的深幽莫测与感慨的人生况味。爷爷孔令谭与老友相会,念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五位老者的吟唱,而后叠印的空镜头中出现孔林墓碑、阙里牌坊、西沉的日落,悠扬舒缓的音乐出场,感叹历史的悠长与沉重,感叹时间的稍瞬即逝,韵味十足。(编辑:张苏慧)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56年
1955年
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