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超

有片源
2004年
1995年
剧情: 上海浦东开发区中学生足球赛,五环队拿到了冠军奖杯。队员们和啦啦队到杨鹤立家庆祝胜利。杨鹤立是妈妈的宠儿,妈妈为孩子们做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却受到儿子的冷落,心中很不是滋味。而鹤立不顾妈妈的感情,只愿与同学们在一起。 校长董一枫向孩子们祝贺比赛取得的成绩,大家高兴地欢呼起来。 董校长从穷乡僻壤召来在砖瓦窑做小工的乔林。乔林在五环中学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和帮助:杨鹤立等同学将学习笔记和参考书借给他;奥籍同学何大威帮他学英语,乔林如饥似渴地学习,进步很快。化学课上他回答老师的提问时,答出了课本以外的内容,受到老师表扬。这使班里的学习尖子杨鹤立心中不悦。 杨鹤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比赛屡屡获奖,逐渐变得目中无人,骄傲起来。对待自己的妈妈也丝毫没有一点儿沟通。妈妈想方设法接近他,了解他,为他买了高价电影票,还找机会和他在一起。可杨鹤立却把妈妈撂在一边,妈妈非常伤心和失望。 董校长了解到这些情况,用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教育、开导孩子们,使他们了解妈妈的艰辛和对孩子的爱心。由于杨鹤立的骄傲和大意,致使在化学比赛中失误,名次落在乔林之后。他不从自身找原因,而将妒忌之火撤在乔林身上。他写匿名信给董校长诬蔑乔林,乔林为不影响其他同学,自己默默承受着委屈,不向校长作任何解释。在他内心痛苦之际,他父亲为了拿到儿子的金牌找到他,在物质生活的引诱下,他离开了五环中学。 董校长在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选修课,从道理上启发同学,杨鹤立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内疚。 乔林在同父亲的接触中。看到父亲的自私自利,毅然离开他,又回到五环中学,回到温暖、友爱、奋进的集团中。回到“合格加特长”、“人人都得到发展”的世纪桥下。
1992年
清凉寺钟声
清凉寺钟声

演员(饰 狗娃(少年))/

导演:谢晋/
类型:剧情/
导赏:《清凉寺的钟声》曾誉为堪比《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名战后日本遗孤的经历,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质朴善良,并从另一侧面展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悲剧。从影片中原侵略军后代的命运历程和心灵轨迹中,获得了比它所叙述的悲欢离合故事更加普泛、更加新鲜、更加广阔甚至也更加深邀的意义,从而给人们以迥异于他以前作品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感受。同时,本片因其明确地宣扬一种“爱抚全人类”的“深刻的人性哲理、佛学”,就使其中那个收养“狼”患的故事成为了导演用来承荷自己建立在深切的人生感受、体验、顿悟基础上的主观理念的绝好载体,从而使谢晋作品之固有的意识形态强烈性,于此便有了一种过去所无的特殊面貌。仅由此,也可看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确比过去显得更加活跃、开放、深邃、宽广;并且,这也证明他在经过复杂曲折的人生“坎坷”之后,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沉思,同时又受着时代和社会的制约,胸怀更加磊落博大,态度更加冷静沉着,对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认识更加富有新意,而积淀于作品中的个人化的基质也更加突出。该片是对以往“谢晋模式”的超越,导演的人生思考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对生活的审美把握其角度也发生了转换,而创作路子自然也和过去有了明显的差别。谢晋仍像过去一样喜欢写人性、人情、性格美、心灵美,但大时代的悲观喜怒没有了,带有民族、历史、时代、社会具体印记的道德伦理评判及其强烈明显的欲望没有了,却增加了相对抽象、普遍的人类同情心与人生哲理感,以及皈依于宗教信仰的精神倾向。于是,从影片中原侵略军后代的命运历程和心灵轨迹中,获得了比它所叙述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更广阔、更深邃的意义,从而给人们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感受。因此,该片的真正成功之处还是在于那个充满人情美、伦理美、道德美的动人故事。
1988年
1987年
1985年
1984年
导赏:“大桥下面”的片名与影片内容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片中表现苏州河上几组大桥的空镜头也与故事情节关联不强。然而,一些抱有陈腐观念和世俗偏见的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将桥上桥下比作职业等级、条件优劣的区别,编导巧借其意,取材于“桥下”之民、“桥下”之事,宣扬“桥下”之路。把最广泛、最普通,也许还被一些人贬为最“低档”的劳动人民的情操、美德加以赞扬和渲染。影片围绕两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待业青年克服生活困难,通过个体劳动谋得幸福生活的故事,记录他们迎着时代的风浪前进的历程。影片叙事不急不躁,结构严谨工整。白沉导演提出“导演不露痕迹,摄影不露痕迹,表演不露痕迹”的“三不要”原则,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淡雅、含蓄的艺术风格。作为剧情中心的爱情故事的两位主人公——秦楠和高志华在生活中的日常表现得到了扎实贴切的展示,细致入微地关切了他们的身世、命运、遭遇和感情、思想、情绪,突出了主人公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歌颂他们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演员龚雪凭借此片中的出色表演,她斩获1984年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正确分析了她饰演的角色秦楠与每个剧中人的关系和每个规定情境中的态度,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手段。对父亲体贴入微,对儿子无限怜爱,对朋友热切关怀,对恶邻敬而远之,对好心而有偏见的婆婆谅解忍让,对恋人含情回避……龚雪展现了不同的表演分寸,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秦楠复杂的人物形象,她表面严峻冷漠,内心却充满着热情;她表面沉默无争,心底里却充满自尊与理想。她有最温柔的沉默,也有最激烈的感情爆发。如“打儿子”一场,“野种”的恶骂戳伤了她的心,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感情如深闸洪水,猛然爆发出来,狠打了孩子。打过孩子后又痛楚地抱子痛哭,展示了人物心灵的自责和无奈。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她由静到动,由弱到强,再由怒转悲的情感爆发令人折服、感动。(编辑:路明慧)
1982年
导赏:《牧马人》是第三代导演谢晋的代表作之一,改编自张贤亮的《灵与肉》。与原作相应的,本片深切叩击特殊时期的社会历史问题,展现出中国社会在经历巨大动荡后对人性回归和社会重建的渴望。《灵与肉》是一部“伤痕文学”作品,它直面并反思了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所遭受的命运放逐,抒写着留在他们身体与心灵上的伤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部悲观主义的泄愤之作,作者始终期望在引发思考的同时挖掘伤痕中振奋人心的力量,谢晋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关键态度,并通过影像将之放大增亮。在对往日记忆的重新挖掘中,过去与现在彼此交集,许灵均下了苦海,又跳出了苦海,但他始终与他所热爱的土地紧紧站在一起,始终怀着赤诚的爱国主义真情望向未来。相较于谢晋其他沉痛批判与揭露现实的作品,《牧马人》更注重建立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这也符合小说结尾所认为的,“任何理性上的认识,如果没有感性作为基础,就全部是空洞的。”影片在拍摄手法上大量采用长镜头与大景深,并配以富有草原民族特色的乐曲,尽情展现着边疆牧场的辽阔与荒凉,在大大增强画面视觉冲击的同时,诗意地突出了壮阔自然对许灵均内心世界的影响。群众掩护许灵均上山等细节处理,体现出影片关于“自然环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心情变换”这一问题的思考,这种善良、智慧与豪迈深深地触动着许灵均,也直抵银幕前观众的心灵。影片对人物塑造的补充使整个故事大为增色。被打成右派后初至草原,许灵均心灰意冷,迷失在自我认同与政治导向的巨大漩涡之中。但他依然坚持阅读与学习,并在体力劳动中重新确定自我。影片用一系列的劳作场面展现时间流逝,许灵均通过在劳动中把握物质并为自己所用,恢复了作为人的尊严与自豪。另一个主角秀芝的人物塑造也极为成功。在原作中,秀芝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她突然闯入许灵均的生活,满足了男性情感寄托的需要。但影片却通过大量细节将秀芝塑造得极富光彩,她不厌贫寒,打坯垒墙,一个心灵淳朴、刚强有力、具有独特性的劳动妇女形象由此展现开来,而丛珊不带任何现代性特征的表演则帮助角色呈现出更加原始、纯真的美。(编辑:铠兰)
导赏:《泉水叮咚》是石晓华导演拍摄于1982年的影片,该片聚焦于展现一位老奶奶与一批学龄前儿童的相处日常,整部影片洋溢着天真的想象与温暖的情谊,灵动、淳朴、自然。影片对陶奶奶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入人心。她是一名退休教师,出于友善和对孩子们的爱,将自己和侄女的住宅改造为开放式的义务托儿所,为公共需求牺牲了个人利益。她悉心照料所有孩子,相信孩子们本性的纯洁,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认为每个人都有在教育中改过自新、不断成长的机会。她懂得喜燕对生母的思念,也耐心面对顽皮的小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在人生道路与价值观上的带头引领。陶奶奶将教育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作为人生的最大荣誉,带领孩子在人与人走向疏离的当下寻回对人际往来的信任。孩子们困于成人世界的种种规则,托儿所这个脱离成人思维的新空间为影片呈现儿童的奇思妙想提供了机会。但《泉水叮咚》并不追求全然生活化的真实,而是呈现被加工提炼后、更为紧凑的儿童生活,托儿所的日常生活设置了大量儿童特征明显的艺术细节。他们随时都被新奇事物吸引,容易生闷气也能轻易被零食俘获,会打闹嫉妒也懂得握手言和。从孩子们顽皮、沉默、娇弱等各具个性的活动中,孩童的天真、可爱令观众时时会心一笑,想起自己充满着无限人生可能的童年时光。大量平视儿童的镜头显现出导演对孩子的耐心与爱,片中的配乐均为童声演唱,使影片更具童真童趣。(编辑:姜英杰)
1979年
导赏:1979年,为了纪念《儿童权利宣言》通过20周年,联合国将这一年定为“国际儿童年”。为了迎接国际儿童年的到来,上海电影制片厂打算专门制作的一部献礼片,《啊!摇篮》就这样被上影厂提上了拍摄日程。《啊!摇篮》由谢晋指导,影片取材于延安保育院发生的真实事件。该片不单纯是战争片,也不单纯是儿童片,而是在战争背景下的儿童情感片。每个孩子在片中都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的父母均已在战争中牺牲成了孤儿,有的父母都在前方打仗,有的是母亲被打出家门后在保育院出生。《啊!摇篮》除了新颖的题材,还有独特的拍摄手法,以及演员自然无痕的表演。影片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却从侧面烘托了战争场面,歌颂了战斗在前线的英雄们。谢晋导演只是单纯地拍摄一群活蹦乱跳又胆小哭闹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一路躲避战火,终于见到日思夜想的爸爸妈妈这个过程。而要表达的东西却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流露。表演不是演,而是呈现角色原本该有的样子,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便呼之欲出。影片中,幼小孩子们的自然呈现是一个完美的典范,他们的喜怒哀乐来得那么真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谢晋是20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他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主要建构者和推动者之一,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最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广大观众喜爱、电影批评重视以及世界影响最为卓著的电影导演之一”。在谢晋的创作谱系中,《啊!摇篮》的重要意义在于标志着谢晋电影由一种意识形态的询唤姿态转换为一份想象性的抚慰与满足。以保育院孩子为视角,以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展现无数革命家“为大家舍小家”,以其鲜明的人物群像和感人的剧情画面,该片成为国产片中不可多得的、儿童片中令人怀念的经典片。(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