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霄

有片源
1985年
导赏:初次见到这部电影的片名,观众或许会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一部激进的、具有颠覆性的的女性主义力作。实际上,影片收敛了锐利锋芒,而展现出一种中庸平和的韵味。相较于对性别关系做出深度剖析,姜树森导演更倾向于探索人的整体性、复杂处境以及情感的细腻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片推离了女性主义框架,而披上了一层人道主义的柔情。尽管如此,影片中女性意识的流露依旧清晰可见。通过理性与感性这一对经典对立,影片巧妙地映射出传统观念中的“阳性气质”与“阴性气质”之争。社会往往倾向于认为阳性气质更为优越,而姜树森导演则打破了这一偏见。她强调“这个女厂长不是那种雄性化的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女性特点十足的姑娘。她靠着实打实的改革,待人以诚的态度,来换得别人的理解。即使最初很难,但只要坚持,一定会感动人民群众。”影片中,男主角周鲁生主张以“铁腕”手段管理化纤厂,试图用战争思维压制异见者,结果却引发了内部的反抗和问题的累积。相比之下,黎莎则秉持“我恨铁腕”的立场,她善于识人用人,化敌为友,让曾经的刺头在经理岗位上发挥才能。同时,她以敏感和同理心关注职工的生活细节,如洗澡、接送儿童、治病等问题,从而赢得了职工的广泛信任。这一对比暗示了“铁腕”管理的失效,以及阳性气质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而黎莎作为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体,她的成功管理预示着两种气质调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影片开头的旁白意味深长:“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女性所展现的真理,远比一切关于女性的抽象理论更为丰富。”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影片的核心理念,也暗示了影片的落脚点并非女性主义的学理化批判,而是以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去包容和理解黎莎。影片最后,黎莎身穿红毛衣,如同冬日街道上的一团火焰,眼中闪烁着娇憨与期待,静静地等待着爱情的降临。(编辑:王梓苡)
1984年
剧情:版本一   一幢古老的俄罗斯式建筑坐落在临江市花园街五号。五十年来,这栋历经沧桑的小楼成为城市最高权力的象征。1982年,此楼的第五任主人、市委第一书记韩涛将退居二线,谁将成为此楼的下一任主人?韩涛在新干部刘钊和副市长丁晓之间犹豫不决。韩涛肯定刘钊在改革中的成就,但对于他咄咄逼人的斗争锐气感到反感。丁晓迷恋权位,为爬上市委书记的宝座,造谣诬陷刘钊,致使韩涛在有关人选问题的民意投票中投了弃权票。刘钊感到曾经有着旺盛革命意志的韩涛变得越来越固步自封。 他的苦恼只有深爱他的吕莎能够理解 。然而命运却使吕莎成为韩涛患有精 神病的儿子大宝的妻子,而刘钊则被 妻子罗曼抛弃。刘钊用事实证明了丁晓的卑劣行径,并在抗洪抢险中不顾个人安危。韩涛终于认识到问题。不久,刘钊被调至省城去接受新的任务。如今,花园街五号被改为少年宫。 版本二 这部电影根据李国文同名小说改编。 花园街五号,这幢俄罗斯式的建筑,像一块碑石,记载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凡能住进这幢房子的主人,都曾经是主宰临江市命运的人物。 1982年,花园街五号的第五代主人,市委第一书记韩涛即将退居二线。于是,作为权力象征的花园街五号又要换主人了。是选择未任命的干部刘钊接班,还是选择副市长丁晓接班?这一直使韩涛犹豫不决。任文联主席的老伴吴纬和任报社编辑了儿媳吕莎常常劝他要大胆启用人才,可他仍顾虑重重。 韩涛的态度,使吕莎决意要为刘钊的几项改革成果写报道。刘钊陪同韩涛、丁晓等各级领导视察、验收已进入收尾阶段的沿江新村建筑。 沿江新村得一了众干部的称赞。而建筑工人出身的韩涛,却板着面孔一味地吹毛求疵。刘钊对此十分苦恼,他痛心地感到当年那个具有革命锐气的韩涛确实老了,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固步自封了。刘钊的苦衷也只有深深爱着他的吕莎才能理解。 童年的相识,患难中的友情、共同的改革志向使这对一直相爱着的中年人更加心心相印。 然而一道无形的门却把他们无情地隔开:一个是精神病患者的妻子,另一个是被妻子抛弃的丈夫。正当吕莎赶写有关刘钊的通讯报道时,突然接到丈夫大宝打来的电话,那满口疯狂的胡言乱语给吕莎痛苦的心灵又增添了一层烦恼和哀怨。她几次下决心与大宝离婚,可每次都把写好的离婚申请书撕掉。为了不影响刘钊的改革事业,为了不使两位善良的老人伤心,她一次次把痛苦埋藏在心底。 韩涛心里一直在为人选的事矛盾着,他既不能无视刘钊改变拖拉机厂亏损面貌、推进拖沓的沿江新村工程及筹划吸引外资生产出口矿泉水等改革成就,可又反感他那种绝不妥协、咄咄逼人的斗争锐气,有时甚至怀疑刘钊还是不是当年那个大义灭亲、提着老子的头来参加革命的刘钊了。 这些导致他在省委组织部主持的一次有关人选问题的民意投票中投了弃权票。正当刘钊全力以赴为改革事业而奋斗时,丁晓却暗中捣鬼:写诬告信陷害刘钊,煽动啤酒厂的胖子厂长为一篇报告文学找省、市领导告状,后来又直接阻止刘钊去抓临江大厦工程。 许副省长又派夫人罗曼——刘钊的前妻亲自来劝刘钊放弃对接班的竞争。为了搞清事实真相,韩涛私访了临江大厦工地,结果被一系列事先安排好的假相民愚弄,一气之下,他批准了刘钊申请去一建的报告。 刘钊当机立断,彻底查清了大厦几次追加预算的底细,揭露了丁晓动用资金以照顾老红军的名义建超标准干部楼的卑劣行径,并在抗洪抢险中,为保住大厦,他带头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 版本三   花园街五号,这幢俄罗斯式的建筑,像一块碑石,记载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凡能住进这幢房子的主人,都曾经是主宰临江市命运的人物。1982年,花园街五号的第五代主人,市委第一书记韩涛即将退居二线。于是,作为权力象征的花园街五号又要换主人了。是选择未任命的干部刘钊接班,还是选择副市长丁晓接班?这一直使韩涛犹豫不决。任文联主席的老伴吴纬和任报社编辑了儿媳吕莎常常劝他要大胆启用人才,可他仍顾虑重重。韩涛的态度,使吕莎决意要为刘钊的几项改革成果写报道。刘钊陪同韩涛、丁晓等各级领导视察、验收已进入收尾阶段的沿江新村建筑。沿江新村得一了众干部的称赞。而建筑工人出身的韩涛,却板着面孔一味地吹毛求疵。刘钊对此十分苦恼,他痛心地感到当年那个具有革命锐气的韩涛确实老了,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固步自封了。刘钊的苦衷也只有深深爱着他的吕莎才能理解。
1983年
剧情: 青年钻井队队长郑新,接受了到远离人群的荒僻地区去开发新油田的任务后,高高兴兴地去见自己的未婚妻——女司机张兰兰。出乎意料的是,张兰兰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淡,提出要他离开井队,并说只有离开井队才能结婚,否则只能一刀两断。郑新经过了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忍痛离开了张兰兰,去开发边远的月亮湖新油区。月亮湖新油区的地层结构复杂,条件艰苦,打高压井的难度很大。为了保证开发油区井队的后勤供应工作,公司派来了前线服务队,该队女队长孙薇和张兰兰在同一个单位。郑新和孙薇在艰苦紧张的工作中,逐渐相互熟悉和理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孙薇了解到郑新与张兰兰断绝关系的真正原因后,更是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慕和同情。钻井工刘猛和护士金玫相爱,但由于刘猛的不争气和金玫父母的世俗观念的影响,两人曾经一度断绝了往来。当金玫随服务队来到月亮湖井场与刘猛重逢,在共同的劳动中,她对刘猛渐渐地有了真正的了解,尤其是刘猛把痛苦埋藏在心底,默默地工作。他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感动了金玫的心,他们两人重新和好。绰号“好起哄”的青年工人郝宏,在被自己的女友甩了以后,情绪也曾一度发生波动。在月亮湖新油区的开发建设事业中,他改变了消极的态度,一心扑在事业上,努力钻研技术,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赢得了女司机胖队长的同情和爱慕。雨季来临了,月亮湖新油区所在地的草原和沼泽被大雨淹没,钻井队与外界的联系中断,粮食供应也断绝了。在这种情况下,井队的青年工人发扬为“四化”多做贡献的高尚情操和一心为公的忘我精神,同甘苦,共患难,坚持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尽管在远离城镇、荒无人烟的地方,他们也深深地体会到战斗的欢乐和爱情的幸福。
1982年
导赏:1982年上映的电影《人到中年》堪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的经典。影片以平缓的镜头语言向观众讲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遭遇的现实困境,揭示出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现象,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人到中年》以女主角陆文婷的遭遇作为主线,通过倒叙的方式,向大家讲述了爱岗敬业,帮助无数病人重见光明的眼科医生因繁重的工作压力,最终突发心肌梗塞倒在热爱的工作岗位上的故事。潘虹塑造了人到中年的女主角,把当时因工作无暇顾及家庭、自身待遇比较低的知识分子形象成功的搬上了大银幕。在角色设定上,以陆文婷和傅家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心怀为“四化”做贡献的崇高理想,一心扑在工作上,却被现实生活束住了手脚,微薄的待遇和繁忙的工作让其无法兼顾家庭生活,在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影片还以陆文婷的朋友作为出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刻画出想要改变现状却无能为力的一部分人,颇具反思意义。《人到中年》中的角色不多,但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经过陆文婷做手术的病患,从副部长到未成年小朋友都对她赞不绝口,在得知她生病后还尽力去探望,展示出极为融洽的医患关系,也为相关的从业人员作出了榜样。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人到中年》成功的映照了现实。除了刻画知识分子的困境外,还用大篇幅展现了一位“马列主义老太太”因副部长夫人的身份在医院中大搞特权,干扰医生正常工作的画面,一些脱离时代的话语带来更多的反思。此外,陆文婷突发疾病家人叫车送往医院的过程中,电话打过去后几个部门互相推诿、治病救人却需要领导批条子等内容也是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批判。(编辑:方舟)
1965年
剧情: 汽车队的一批实习生将进行最后一项考试——路考。主考官是小梁的爸爸老梁,老梁对小梁特别严格,然而小梁技术熟练很快就过了关,拿到驾驶执照。小梁成为正式司机之后,骄傲自满的情绪慢慢暴露出来,组织纪律性淡漠了,一心想逞英雄。一次,车队安排他到梨树沟执行秋收任务,路上遇到一个青年女学生闻莺搭车,他借着送闻莺转到姥姥家,在乡亲们面前大显威风。 在回车队的路上,遇到赶马车的农民大骂“找死”,没想到这个“农民”是他爸爸老梁。回到车队,小梁受到老梁的严厉批评和武队长的耐心教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久,雨季来临,为了把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在暴雨到来之前送到山区农村,汽车队开始了紧张的运输工作。但是暴雨提前,一段通往林场的路被冲毁了,需要几天才能修好。武队长和群众商量决定走另外一条叫老虎嘴的路,但老虎嘴地形险要,十分危险。 小梁和司机们都积极要求承担这个任务,最后武队长决定由小梁去闯老虎嘴。路上,小梁大胆果断,闯过了最危险的一段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此,小梁在车队名声大震,被选为车队的先进生产者,他的大照片被挂到车队的光荣榜上。在荣誉面前,小梁有些飘飘然,闻莺提醒他要避免骄傲情绪,他却不以为然。一次,小梁与小王出车,由于疏忽轧死一只猪,对于领导和群众的批评,他很不服气,认为赔点钱就算了。武队长对小梁进行了耐心的思想教育,老梁用小梁的哥哥大梁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英雄事迹,教育小梁。 小梁从闻莺学习雷锋的心得体会中也受到启发,终于转变了过来,懂得了“平凡的日常劳动”也能出英雄的道理。之后,小梁为了抢救一个病人,连夜开车去县医院给病人取药,途中遇到一辆受惊的马车,小梁奋不顾身拦住了惊马,避免了事故,然后带伤坚持开车,将药品及时送到,受到表扬。老梁看到儿子不断成熟进步,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