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虹

有片源
1983年
导赏:《城南旧事》呈现了小女孩英子跨越两地的一段童年时光。她路过疯女人秀贞与妞儿的人生,遇到了算不上坏人的小偷,在一次次与朋友、亲人、故地的告别中,她模模糊糊地意识到成长的来临。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该片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贻弓的代表作之一,承袭了导演一贯的中式美学风格,情景交融,极富诗意,显示出导演对新时期电影现实主义精神深化的探索,反映了他将人作为电影表现对象主体的思考与尝试。影片体现出深沉的怀旧主题。英子的回忆是进入这部电影的密钥,这意味着本片并不是对英子童年生活的如实再现,而是老年林海音对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想象。影片的粗粝感使这份想象沐浴着阳光同时也蒙着灰尘,传递出对童年的怀念与浓浓的乡愁。这份乡愁既有对文化变迁与时间浮沉的揭示,又有对童贞情感的真诚抒写。英子从城南搬到厂甸,居住地的转换带来生命体验的变迁,影片借由女孩的视角看向北京城的过去,个人记忆与文化记忆在此实现对望。作为文学改编电影,本片忠于原作,还原了小说中旧京城的冬天,遵循着小说文本灵动自然、淡淡哀伤的风格基调。让人昏昏欲睡的暖阳、悠远萧瑟的吆喝声、潺潺流动的井水,共同搭建起本片含蓄而深长的情感氛围。但影片并不止于对原作的复述,而是利用影像本体的叙事功能对文本进行富有吴贻弓导演个人特色的诗意化再解读,用留白寄托无限情思。影片多次使影像与音乐复沓,交叠出深深的怀旧之思。相似场景不断重复,旧宅边的老井数次再现,这一承载着老北京城市记忆的物寄托了作者对已逝时代的追念与对历史的回望。配乐《送别》反复吟唱,每一次都伴随着英子与亲人友人的别离。成人世界的残酷与生命瞬间的转瞬即逝,在“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中更显悲凉况味。本片使用了大量空镜头,通过“留白”帮助建构整体的影像氛围。人的思绪与自然的无言相连接,影片开头从荒山的枯草绵延至屋前的铃铛,缓缓将观者代入英子的回忆之中。实景是看到的“像”,离愁与无常是朦胧的“意”,生活的日常与生命的经验融为一体,离别带来的悲伤与成长的阵痛翻过山、越过水,最终化为秋天到来时枝头的红枫与父亲坟前的一束鲜花。影片对空镜头的使用,消除着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差距,展现了成人对回到如母体般的共同体之中、回到温暖童年时代的渴望。(编辑:海边淡鼠)
1958年
剧情:在我国南部边境,我边防战士忠实地守卫在国境线上,保卫边疆的安全及少数民族的幸福生活。边防军中有两个巡逻兵,一个是汉族老战士马长根,一个是新战士傣族青年小岩,他们俩很要好又同在一个队里。这天晚上,照例一起出去巡逻,可是由于马长根麻痹大意,在巡逻时点火吸烟,被特务发现了岗哨,尾随巡逻队偷越了国境。幸好小岩的爷爷老摆龙在林中打猎,开枪打死了特务。小岩批评了马长根违反纪律的行为,马长根误会小岩有意和自己过不去,两个好朋友便闹翻了。一天晚上,发现了空降特务,吴队长率领一队巡逻兵到林中搜索,命令马长根把守交通要道。马长根粗心大意,又让一个背着柴篓的老太婆进了寨子。可是,天刚微亮,哪会那么早就去拾柴呢?根据马长根的叙述,小岩估计可能是解放前在寨子做过镇长的特务头子杨国才化装潜回。吴队长带了巡逻兵到寨子里搜查,发现了小酒店老板独眼龙门前有脚印,便进去检查,未发现什么。政委指示必须继续追捕,并要注意独眼龙的行动。马长根受了处分,调任炊事员工作,经过炊事员老宋耐心帮助,渐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正要向政委要求归队,却传来一个坏消息,小岩爷爷老摆龙被敌人暗杀受伤。原来马长根放走的老太婆杨国才化装潜入寨子与独眼龙进行罪恶活动,一天夜晚,被老摆龙发现,敌人抽出尖刀刺倒了老摆龙就跑了。边防军和少数民族合建的钢桥建成了,杨国才想在钢桥通车那天将钢桥炸毁并武装暴动,独眼龙便利用小岩的情人米霞的哥哥岩光,向马长根打听剪彩典礼的日期,小岩和马长根都向政委进行了汇报。经过深入侦察,郭参谋与马长根又发现了特务暗放在钢桥下的炸药,掌握了特务的活动情况,布置了一个将特务一网打尽的计划。16号那天,特务们带着武器聚集在小酒店,被我边防军全数捕获。马长根和小岩将杨国才围困在洞中,随着边防军赶到将杨逮捕。马长根和小岩的友谊更密切了。
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