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骥

Ji Dong

有片源
1994年
导赏:《一个独生女的故事》根据全国十佳少年杜瑶瑶的事迹改编,讲述了一个独生女在父亲亡故的悲痛中,顶住压力,悉心照料病重妈妈的感人故事。影片的叙事手法细腻真实,情感表达真挚动人。故事发生在青岛,张鸣鸣在父亲去世后,面对病重的母亲,毅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影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如鸣鸣自己梳头、做饭、买菜,以及在医院照顾母亲等场景,展现了她的坚强与懂事。这些情节不仅触动心弦,更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以及面对困难时人性的光辉。影片的角色塑造鲜明立体,尤其是主角张鸣鸣的形象深入人心。她虽然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但却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责任感。在影片中,鸣鸣不仅要照顾生病的母亲,还要兼顾学业,她的坚韧与乐观让人敬佩。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挣扎着要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而很多困境之外的人,有意无意地偏在制造新的困境,使自己陷落其中。像鸣鸣这般年级的孩子或许都生活父母疼爱的臂弯中,感知生活的冷暖,而鸣鸣必须要在接二连三的困境中突破自我,不困在原地。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老师、邻居等也各有特色,他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关怀与温暖。电影中妈妈与鸣鸣也在实现双向救赎,鸣鸣虽然只是尽责任做好女儿的责任与义务,但每一件小事,都打在观众的心上,鸣鸣想尽自己的努力来照顾妈妈,而妈妈看到辛苦懂事的女儿却想用自尽来换取女儿的解脱,身为一个母亲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不能为女儿做,这是痛心的。母女至亲的感情,在她们紧紧拥抱对方的那一刻得到升华。在影片的配乐部分,蒋小涵的《有你才有温暖的家》是一首配词极为贴合剧情的插曲优美的旋律,加上蒋小涵清澈的哭腔唱法,当影片中回闪过一幕幕鸣鸣与妈妈的相处,配乐将人性的温暖抒发的深刻动人。(编辑:王晶)
1993年
1988年
神凤威龙
神凤威龙

演员(饰 佐佐木)/

导演:张子恩/
类型:战争/
导赏:《神凤威龙》是一部由张子恩执导的战争题材电影,于1988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在这部影片中,张子恩导演巧妙地将战争的残酷与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勇气相结合,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张子恩,这位在影坛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导演,以其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西安事变》到《神鞭》,张子恩以其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对电影语言的精准把握,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又一部视觉与思想的盛宴。而《神凤威龙》的问世,更是将他在电影的艺术性与娱乐性上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神凤威龙》在电影样式上开创了一个新类型,可以称为风俗展览式的娱乐片,或者说是“赶庙会”式的娱乐片。影片中,舞龙、放风筝等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成为了艺人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工具。例如,风筝在影片中不仅是民间艺人展示才艺的载体,更是他们传递信息、迷惑敌人的关键道具。这种将民俗文化与战争情节巧妙融合的手法,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使观众在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说,《神凤威龙》也具有较高的水准。影片的实景拍摄,使得舞龙、放风筝等民俗场景更加真实、震撼。同时,导演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十分巧妙,通过不同的镜头切换和角度选择,有效地增强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此外,影片的配乐也与情节紧密结合,时而激昂高亢,时而低沉婉转,进一步烘托了影片的氛围。在1980年代电影理论和批评界对娱乐片的讨论热潮中,《神凤威龙》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不仅具有娱乐性,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张子恩始终坚持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他深知,在当今社会,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商品。因此,他在影片中寻找艺术与商品的交叉点,力求使影片既具有可视性、趣味性,又不失戏剧性与传奇性。在《神凤威龙》中,观众可以看到张子恩对这种平衡的精准把握。影片的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张力,同时又在细节之处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哲理和美学价值。这种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使得影片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既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又不失艺术的深度。《神凤威龙》是一部集战争、文化、情感于一体的优秀电影作品。张子恩导演凭借其精湛的导演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把握,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编辑:赵敏)
威龙奇鸢
威龙奇鸢

演员/

导演:张子恩/
类型:剧情/
1987年
1986年
导赏:影片是一部纪实性、文献性军事历史故事片,自问世后引起广泛重视,被视为中国第一部有巨片意识且获得强烈反响的军事题材影片。台儿庄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军民团结抗击日寇侵略的大会战,是的英雄画卷,是一章震憾中外的悲壮交响乐。影片以浓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将台儿庄会战再现于银幕,表现了国民党爱国将领英勇抗敌、浴血捐躯的爱国精神和国共合作、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历史画卷。影片人物造型内蕴深刻,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八十年代中国军事题材影片的最高峰。该片的引人注目,不仅仅在于取材新颖,更由于它在艺术风格上的把握。它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具有一股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尤其可贵的是,人们透过影片能进一层感受到创作者在艺术风格上把握这一作品时,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疏密从容的境地。正是这种艺术上的把握和境地,才使人对这样一部纪实性和写意性兼备的军事题材影片,产生了多重的、丰富的审美感受。从影片的总体构思和艺术风格来看,它的基本进程、人物设置、矛盾展现等,是围绕着真实的历史事件来铺陈的。众多场景追求一种历史的纪实感和凝重感。但它又并不单纯追求那种直观上的逼真和外貌上的相似,而是透过纪实性的风格达到写意的审美境界。
1984年
剧情: 宏伟的长江水利枢钮工程正值关键的一战--大江截流,各方面的领导同志都前来参战。某部副部长仲驷在人群中找到了他的老战友陆原、咸平、蒲剑秋。战友重逢,思绪万千,往事如长江水滚滚而来。抗日的烽火中,他们在长江边的小木屋相遇,忧国忧民的爱国工程师仲驷和学生咸平,在地下党员蒲剑秋、陆原的启发下,认识了朴素的革命真理,相约一起奔赴延安,并许诺屋主人易老大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解放后,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领导着新中国的建设。已经是政务院重工业处处长的仲驷,收养了一个在城里流浪的姑娘易红桔,决心要把她培养成新中国的工程师。大跃进时期,仲驷担任设计万吨水压机的领导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试验终于成功,这时仲驷发现参加试验的工程师易红桔竟是当年结识的易老大的女儿,并得知易老大和乡亲们如今竟以泡桐叶充饥,他想起当年的诺言,十分痛心。"文革"中,仲驷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长江边的一个干校劳动。一次受伤后,他被易老大所救。此时,陆原正指挥着长江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建设,但他好大喜功,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仲驷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从干校"解放"出来,奉命前来视察这项工程。他发现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隐患,两位战友彻夜长谈,使陆原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猛醒过来。粉碎"四人帮"后,仲驷、陆原共同领导着这项工程的建设。工程即将完成,几位战友又相约来到木屋前看望易老大,向木屋告别。长江截流成功,江水上涨,木屋被淹没了,雄伟的大坝屹立在长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