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骥

Ji Dong

有片源
1994年
导赏:《一个独生女的故事》根据全国十佳少年杜瑶瑶的事迹改编,讲述了一个独生女在父亲亡故的悲痛中,顶住压力,悉心照料病重妈妈的感人故事。影片的叙事手法细腻真实,情感表达真挚动人。故事发生在青岛,张鸣鸣在父亲去世后,面对病重的母亲,毅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影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如鸣鸣自己梳头、做饭、买菜,以及在医院照顾母亲等场景,展现了她的坚强与懂事。这些情节不仅触动心弦,更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以及面对困难时人性的光辉。影片的角色塑造鲜明立体,尤其是主角张鸣鸣的形象深入人心。她虽然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但却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责任感。在影片中,鸣鸣不仅要照顾生病的母亲,还要兼顾学业,她的坚韧与乐观让人敬佩。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挣扎着要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而很多困境之外的人,有意无意地偏在制造新的困境,使自己陷落其中。像鸣鸣这般年级的孩子或许都生活父母疼爱的臂弯中,感知生活的冷暖,而鸣鸣必须要在接二连三的困境中突破自我,不困在原地。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老师、邻居等也各有特色,他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关怀与温暖。电影中妈妈与鸣鸣也在实现双向救赎,鸣鸣虽然只是尽责任做好女儿的责任与义务,但每一件小事,都打在观众的心上,鸣鸣想尽自己的努力来照顾妈妈,而妈妈看到辛苦懂事的女儿却想用自尽来换取女儿的解脱,身为一个母亲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不能为女儿做,这是痛心的。母女至亲的感情,在她们紧紧拥抱对方的那一刻得到升华。在影片的配乐部分,蒋小涵的《有你才有温暖的家》是一首配词极为贴合剧情的插曲优美的旋律,加上蒋小涵清澈的哭腔唱法,当影片中回闪过一幕幕鸣鸣与妈妈的相处,配乐将人性的温暖抒发的深刻动人。(编辑:王晶)
1993年
1987年
1984年
剧情: 宏伟的长江水利枢钮工程正值关键的一战--大江截流,各方面的领导同志都前来参战。某部副部长仲驷在人群中找到了他的老战友陆原、咸平、蒲剑秋。战友重逢,思绪万千,往事如长江水滚滚而来。抗日的烽火中,他们在长江边的小木屋相遇,忧国忧民的爱国工程师仲驷和学生咸平,在地下党员蒲剑秋、陆原的启发下,认识了朴素的革命真理,相约一起奔赴延安,并许诺屋主人易老大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解放后,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领导着新中国的建设。已经是政务院重工业处处长的仲驷,收养了一个在城里流浪的姑娘易红桔,决心要把她培养成新中国的工程师。大跃进时期,仲驷担任设计万吨水压机的领导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试验终于成功,这时仲驷发现参加试验的工程师易红桔竟是当年结识的易老大的女儿,并得知易老大和乡亲们如今竟以泡桐叶充饥,他想起当年的诺言,十分痛心。"文革"中,仲驷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长江边的一个干校劳动。一次受伤后,他被易老大所救。此时,陆原正指挥着长江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建设,但他好大喜功,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仲驷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从干校"解放"出来,奉命前来视察这项工程。他发现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隐患,两位战友彻夜长谈,使陆原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猛醒过来。粉碎"四人帮"后,仲驷、陆原共同领导着这项工程的建设。工程即将完成,几位战友又相约来到木屋前看望易老大,向木屋告别。长江截流成功,江水上涨,木屋被淹没了,雄伟的大坝屹立在长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