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思达

有片源
1987年
1985年
导赏:《相思女子客店》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生动塑造,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张观音和乔三腊作为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分别代表了改革力量和保守势力,他们的命运和斗争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物命运,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张观音是一位明快直爽、勇于担当的女性改革者形象,她既不是“具有非凡能力的英雄”,更不是“纯洁无瑕的观音大佛”。她对待改革事业充满执着与创造性,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旧有的制度和观念。在工农兵宿食店的改革中,她不仅以科学的态度按经济规律办事,提升服务质量,还懂得照顾人心,对同事和顾客都展现出温婉诚挚的一面,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与爱戴。而乔三腊是影片中的反角,她依仗自己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公社书记的老婆,横行霸道,唯利是图,恶毒刻薄。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网,对张观音进行打压和排挤,甚至不惜造谣诽谤。她代表了那些阻碍改革、维护旧有制度和观念的旧势力和保守思想,其存在和行为不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影片中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背景环境设定在南方某偏远山区的工农兵宿食店,经济相对落后,思想观念保守,而工农兵宿食店则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服务设施,承载着过往旅客的食宿需求。这一环境为影片的冲突和变革提供了天然的舞台。在乔三腊管理下的工农兵宿食店脏乱不堪,管理松散,服务态度恶劣。张观音敢于挑战旧有的制度和观念,通过考试聘用年轻服务员,辞退混饭吃的干部家属,整顿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使客店焕然一新。这些变化不仅赢得了旅客、店员的好评,也触动了乔三腊所代表的旧势力。由此,电影以小见大地揭示了社会改革中客观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编辑:明慧)
导赏:相较以往的农村改革电影,《迷人的乐队》不再停留在反应农村生产组织和分配的改革,而是深入当代农民生活观念的变化。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的凤翔乡龙岗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动人故事。影片开头,几个农民模样的人在城里乐器店里硬是买了一大堆高档乐器,开口就是暴发户的强调,这一幕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引人深思。这些看似不懂乐器的农民,实则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他们不畏人言,不惧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懂就学,没甚丢人”的朴素道理。影片巧妙地穿插了三对恋人的笑料和乐队学习的场景,使得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极具乡土质感,各有性格特色。村委会主任辛天喜(何伟饰)是乐队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他敢想敢干、敢作敢当,倾注了巨额的资金与满腔的热情,为乐队的创立与发展贡献了核心力量。女乡长李春芳(周虹饰)是天喜的儿时同学,两人之间有条若隐若现的感情线索。春芳一开始对办乐队不看好,甚至曾持反对立场,想维传统稳定的旧生活,有着心理上的“惰性”,却逐渐被乐队取得的成就感染,最终成为了乐队的坚定支持者。果农曲立新和渔民张魁武是乐队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经历。曲立新偷偷学吹小号,却因妻子的误会而陷入困境;大龄单身的张魁武则与乐队里的邻村姑娘魏莹发展出了情缘,却受到农村里的流言蜚语的困扰。由此揭示了农村青年在追求爱情和事业过程中的种种不易,进一步突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迷人的乐队》虽然采用了轻喜剧的样式,但是不一味地铺陈噱头笑料。导演王好为着力发掘了农民社会、家庭生活内在的幽默感,追求一种朴实、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以写实的镜头语言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风貌。此外,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农民乐队与城市歌舞团的演奏进行对比,突出了农民乐队的质朴和纯真;将人物前后的行为、思想、态度进行对比,展现了她在时代变革中的思想转变。证明了农民乐队不仅是农民自我娱乐、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向外界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大时代中农村变革的生动写照。(编辑:明慧)
剧情:  地处胶东半岛的梨花寨,正是美丽宜人的初夏季节。青年农民赵勇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带着对象梨花姑娘高高兴兴地赶集去了。可梨花的母亲张大妈却为了儿女的婚事愁得心乱如麻。她喜欢赵勇,但是,为了给儿子换一房媳妇,又必须将赵勇和梨花拆散。儿子张恺为人善良、正直,好学习,懂科学,论人品、论文化都是百里挑一,只可惜前几年在部队上施工时砸伤了一条腿,成了残疾人。复员几年了硬是找不上对象。张大妈是个老脑筋,说什么也不能让张家断了香火,忍痛要拿梨花换亲。她去找媒婆鸭巴嘴合计,说定跟王家寨王春安兄妹俩换亲。张大妈和女儿一商量,梨花坚决不同意;又跟儿子去说,也没得到支持。张恺说,宁肯自己一辈子娶不上媳妇,也不能拿妹妹的眼泪当酒喝。张大妈这下可没了主意。梨花看到哥哥拖着残疾的腿坚持搞养兔的副业,年迈的妈妈为哥哥的亲事终日愁苦,她心里也很不安。这一天夜里,母亲又求她换亲,她进退两难,真想成全了妈妈的计划。可她跟哥哥一说,哥哥狠狠地批评了她,要她坚定地跟赵勇好下去。张大妈说服不了儿了,硬是做主和王家订了亲。到了换亲那天,女儿梨花躲到赵勇家,又被妈妈找了回来。在路上,梨花从村武术队的队友口中得知来换亲的王春安胆子很小,于是,她灵机一动,故意走到王的面前连呼带喊地耍了一顿拳脚,王春安哪还敢和她结亲?但梨花也没想到,母亲为了张家有个后代,不顾一切一定要换亲,她到王家领了彩礼,回家又跪下求女儿。梨花无奈只得离家出走。张恺在一次集市上看到春曼卖长毛兔,他以内行的眼光看出来兔子的缺点,搅了春曼的生意,姑娘把他骂一顿。没想到,在县里专业户大会上两个人又相遇了,春曼听说张恺是个有文化有技术的养兔能手,对他改变了看法,两人从此经常来往,春曼向张恺主动表达了爱情。春曼的母亲鸭巴嘴也不敢再提给张恺换亲一事。梨花又回到家里,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  
1984年
剧情: 宏伟的长江水利枢钮工程正值关键的一战--大江截流,各方面的领导同志都前来参战。某部副部长仲驷在人群中找到了他的老战友陆原、咸平、蒲剑秋。战友重逢,思绪万千,往事如长江水滚滚而来。抗日的烽火中,他们在长江边的小木屋相遇,忧国忧民的爱国工程师仲驷和学生咸平,在地下党员蒲剑秋、陆原的启发下,认识了朴素的革命真理,相约一起奔赴延安,并许诺屋主人易老大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解放后,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领导着新中国的建设。已经是政务院重工业处处长的仲驷,收养了一个在城里流浪的姑娘易红桔,决心要把她培养成新中国的工程师。大跃进时期,仲驷担任设计万吨水压机的领导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试验终于成功,这时仲驷发现参加试验的工程师易红桔竟是当年结识的易老大的女儿,并得知易老大和乡亲们如今竟以泡桐叶充饥,他想起当年的诺言,十分痛心。"文革"中,仲驷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长江边的一个干校劳动。一次受伤后,他被易老大所救。此时,陆原正指挥着长江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建设,但他好大喜功,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仲驷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从干校"解放"出来,奉命前来视察这项工程。他发现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隐患,两位战友彻夜长谈,使陆原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猛醒过来。粉碎"四人帮"后,仲驷、陆原共同领导着这项工程的建设。工程即将完成,几位战友又相约来到木屋前看望易老大,向木屋告别。长江截流成功,江水上涨,木屋被淹没了,雄伟的大坝屹立在长江之上。
1982年
导赏:《孔雀公主》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部关于浪漫爱情的神话电影。召树屯与喃穆婼娜的深厚感情翻过山河湖海,战胜艰难险阻,使人不禁相信爱情拥有战胜一切苦难的力量。故事发生在勐板札国与勐奥东板国这两个架空世界,影片通过精美的服化与置景,搭配具有傣族特色的背景音乐,引领观众走入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相伴、氤氲着紫色情调的神秘国度。同时,本片使用了大量在当时较为先进与逼真的特技效果,力图突破神话题材影片想象力的边界。七位公主在云雾中穿行,翩然降落尘世间;召树屯射入龙宫的令箭,在前进过程中变成金光闪闪的龙鱼;王子和公主走向皇宫,绿草坪转眼变成一条灿烂的鲜花大道……这个与现实世界截然相异的神话梦境,满足了无数人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影片取材于傣族重要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相较于长诗原本的内容与结构,影片总体改动不大,召树屯对爱情始终忠贞不渝,喃穆婼娜亦依然是善良纯洁美好品质的化身。但影片对巫师摩古拉的人物形象做了一定改造。巫师成了代表绝对恶的一方,主人公所遇到的所有苦难尽皆来自巫师的阴谋诡计。这消解了长诗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宗教信仰问题,长诗的“神话”因素被改造为“非神”状态,使影片与当时文坛盛行的反思风潮相呼应。除了原有人物形象的变化,编剧亦增添了一些新人物,使影片在架空环境中映照现实,对特殊时期进行批判反思。伊香勇于提出异议,却遭受巫师责罚。瞎阿婆眼盲心明,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少去许多苦恼。通过人物调整,《孔雀公主》将傣族长诗原本所具有的多维度表意形态转化为了一套标准既定的二元对立体系,使影片更具当下性与思想性。(编辑:铠兰)
1957年
1956年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