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Dan Wu

有片源
2019年
2010年
2002年
1999年
1996年
导赏:《金秋桂花迟》作为谢铁骊导演的一部电影作品,不仅保留了郁达夫作品中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同情革命的情绪,还巧妙地传达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迷茫,同时适度弱化了原著中的消沉情调,使得影片基调更加积极向上。影片采用了以男主人公于文朴为中心的散文式线形结构,以一种朴素而娓娓道来的方式,描绘了军阀和帝国主义蹂躏下的中国社会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不同的遭际与命运,整体呈现出一种舒展、流畅的叙事风格。于文朴是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典型缩影,他们既有着对旧制度的不满、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但又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和颓废情绪。影片通过陈二妹、许兰芝、张迎梅、翁莲四个女性角色的依次出现,扩展了人物造型空间。这些角色的思想感情、内在情绪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影片依靠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构成了丰富的节奏,营造出一种不绝如缕的情思。桂花作为贯穿剧情始终的细节元素,不仅象征着人物的心境与命运,还渲染了环境气氛。影片通过以花寄情、以花咏情、以花言志的方式,将清纯香甜的桂花与那个风雨如磐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如一线光亮照亮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桂花因此染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成为影片诗情画意的有机部分,韵味悠悠,耐人寻味。影片《金秋桂花迟》不仅是为了纪念郁达夫诞辰和殉难周年而作,更是对“五四”以来这位重要作家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韵致的深刻诠释。谢铁骊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并未在结尾处直接描绘于文朴投身革命的壮举,而是用他手撕残缺文稿的动作,预示着他从一位曾经怯懦、软弱的知识分子,向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的转变。纸屑的飘落,如同一场无声的宣言,宣告着个人与时代的碰撞,以及生活与时代的深刻变迁。(编辑:路明慧)
1994年
导赏:《家丑》上演了一出血淋淋的家族悲剧,复杂的家族关系和人物命运的刻画入木三分。层层递进的剧情逐步揭示家庭成员之间深藏的秘密与矛盾,充满争斗与背叛,探讨了欲望、背叛和复仇在家族中的代代承袭承。影片塑造出朱华堂这一典型的封建大家长。作为家族的掌舵人,朱华堂对外应对家族生意上的风波,贪婪成性;对内始终心系家业的后继有人,自己死后能如王公贵族般享有“口塞”,令尸身不朽。儿子朱辉正的纨绔让他失望,为了家族的延续他就决定纳阿芳为妾,取消朱辉正的继承权。最终他的行事将家族推向了难以回复的深渊。而其子朱辉正作为影片中另一个反派角色,其堕落的过程与家族的衰败密切相关。他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抛弃阿芳,继而背弃所有的责任,是家族内在的腐败与堕落的代表。田七身上则具有复杂的色彩。他起初忠诚于朱老板,但欲望却随着机遇的接连而至不断增长与扩张。他对朱华堂表现出顺从的姿态,但内心潜藏心机与算计。他为达目的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屈辱与压迫,这来源于内心的阴险与冷酷。尽管他对阿芳存有一定的情感,但这份情感依旧无法与他追求利益的欲望相比重,在与自己利益冲突时,他果断抛下。田七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个人欲望的膨胀,展示了权力斗争中的冷酷与无情,揭示了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达到目标所付出的道德代价。这种人物的复杂性,使他成为故事中的关键推动力,让他成为一个发人深省的角色。《家丑》是一部结构紧凑、情感丰富的家庭悲剧影片。它深入挖掘了家庭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并通过对权力、贪欲、复仇等主题的探讨,呈现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家族画卷。影片既是一部情感剧,也是一部社会寓言。(编辑:颜诗雨)
1988年
1987年
剧情: 黄土高原上,一支地质石油勘探队在撤离。也是在这时,一张法院的离婚判决书送到了队长刘平手中,他望着将失去抚养权的儿子丹丹,心情十分复杂。钻井工们各有心事。马上要去读研究生的随队医生小白脸谈着自己的浪漫史;青工油娃则打赌晚上进城一定要交上个漂亮的女朋友。傍晚,车队来到了城市。油娃被钻工们打扮一番,小白脸等不及了,立即赶到医学院去报到,刘平带着丹丹回到那个即将破碎的家。 刘平的妻子是很有成就的建筑师,因长期分居,家已不成样,既说明不了丈夫回城,又不忍再这样生活下去,只得提出离婚,而刘平认为,自己既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热爱它,他虽理解妻子的苦衷,但又无能为力。他爱妻子,更爱孩子。这一夜,他俩在极其复杂、矛盾的感情中度过。油娃在漫无边际地游逛,恰巧遇到一个漂亮的女司机在修车,赶忙上前帮助修理。他的幽默和热情赢得了女司机的好感,他为掩盖职业,编造谎言,可一会儿就露了馅,顿时遭到女司机的冷眼。后来又遇到一个有残疾的女人,他从她的身上得到了启迪。在帮残疾女人寻找女儿的过程中,又遇到女司机,女司机开始理解油娃了。   小白脸报到后,立即去找在上大学时就默默爱上的女同学,只因她是省委书记的千金,毕业后又分到了医学研究院,小白脸自感距离太大,所以一直没有勇气向她表白,如今他也成了研究生,认为这回可向她宣布自己对她的爱情了。但一到她家后发现,一切都晚了,女同学已经和他认为远不如自己的人结婚了,他非常痛苦,想这辈子就在地质队混吧!   最后在钻井工们的开导下,渐渐醒悟过来。第二天清晨,车队告别城市,又出发了。路旁的人们用不同的目光送车队远去。离开城市,地质队员所面临的仍是艰苦的生活。通过这暂短的一夜,他们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1985年
导赏:《相思女子客店》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生动塑造,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张观音和乔三腊作为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分别代表了改革力量和保守势力,他们的命运和斗争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物命运,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张观音是一位明快直爽、勇于担当的女性改革者形象,她既不是“具有非凡能力的英雄”,更不是“纯洁无瑕的观音大佛”。她对待改革事业充满执着与创造性,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旧有的制度和观念。在工农兵宿食店的改革中,她不仅以科学的态度按经济规律办事,提升服务质量,还懂得照顾人心,对同事和顾客都展现出温婉诚挚的一面,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与爱戴。而乔三腊是影片中的反角,她依仗自己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公社书记的老婆,横行霸道,唯利是图,恶毒刻薄。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网,对张观音进行打压和排挤,甚至不惜造谣诽谤。她代表了那些阻碍改革、维护旧有制度和观念的旧势力和保守思想,其存在和行为不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影片中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背景环境设定在南方某偏远山区的工农兵宿食店,经济相对落后,思想观念保守,而工农兵宿食店则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服务设施,承载着过往旅客的食宿需求。这一环境为影片的冲突和变革提供了天然的舞台。在乔三腊管理下的工农兵宿食店脏乱不堪,管理松散,服务态度恶劣。张观音敢于挑战旧有的制度和观念,通过考试聘用年轻服务员,辞退混饭吃的干部家属,整顿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使客店焕然一新。这些变化不仅赢得了旅客、店员的好评,也触动了乔三腊所代表的旧势力。由此,电影以小见大地揭示了社会改革中客观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