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

Jiang Wu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戴假发的人》延续了董越导演首作《暴雪将至》中出色的悬疑感营造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以一种近乎宿命的方式开启了它的叙事之旅:夜班出租车司机孟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角色,在一次深夜的营运中,偶遇了一位神秘醉汉。这场偶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彻底改变了孟中的命运轨迹。神秘醉汉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顶遗落的假发,更是一个充满谜团与挑战的谜题,引领着孟中一步步踏入了一个由谎言、欲望与罪恶编织的复杂网络。黄晓明在影片中饰演的孟中,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他的生活单调乏味,日复一日地驾驶着出租车穿梭于城市的夜晚,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乘客,却难以触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梦想。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无奇的角色,在命运的捉弄下,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孟中经历了从震惊、恐惧到逐渐接受并试图反抗的心路历程。影片对于“罪”与“罚”的探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道德审判,而是深入到了个体心理层面,探讨了人在面对诱惑、恐惧与绝望时的心理状态。孟中的每一次决定,都像是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而最终的结果,则是他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戴假发的人》以“一次意外,一顶假发,一生桎梏”为线索,传达了一个核心信息:命运虽然不可预知,但人的选择与行动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自己的命运。孟中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逃避责任与后果,而是在于勇于面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自我救赎。影片的结尾,虽然留下了些许开放性的空间,却也让观众看到了希望的光芒。(编辑:明慧)
导赏:《被我弄丢的你》改编自郑执的小说《被我弄丢两次的王斤斤》,由韩琰导演执导,讲述了白晓宇与王斤斤在现实洪流中兜兜转转、相伴相依的动人爱情。檀健次与张婧仪首次组成银幕情侣,互动甜蜜,贡献了真诚、动人的高光表演时刻。爱情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越来越不足道,人们质疑爱情的存在,比起践行忠于一人、爱一人到老的价值观,当代年轻人更加专注于提升自我、满足自我的欲求。爱情将要陷落,《被我弄丢的你》正是在此时以纯爱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之上,刻画了一段用爱意与现实困境相抗衡的美好爱情。影片并未脱离现实语境,在真空环境中自我感动,而是将白晓宇与王斤斤的爱情置入事业发展、疾病、丧亲等现实问题之中,并用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时下流行元素关联着年轻人的喜好,使两人的爱情不似幻梦般遥不可及,而是足够普通常见,可以存在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再相爱的人也注定面临命运的考验和生活里的莫测多端,但纯洁的爱会让他们拥有生活的勇气与战胜一切的决心。影片多次使用对比与回环,放大了爱情具有的宿命之美与吸引力。白晓宇和王斤斤互不相识,却都是爱·伦坡的超级书迷,心照不宣地通过打造哥特世界安置自我,这样的设定使他们的缘分仿佛早已天定。高考时的擦肩而过迸发了一见钟情的火花,随后是长达四年的默默怀想。四年后,命运再次显形,两人重逢,在爱·伦坡的精神世界里昭示出灵魂伴侣的唯一性。随后是相伴着生活,两次未带钥匙的情景对比显示出两人情感的变化——由互相体谅到彼此伤害。初遇的错过、现实的折磨使白晓宇两次弄丢了王斤斤,但正是相爱的两人之间那难以名状的命运安排与联结纽带,使他们终究能在人海中再次寻回彼此。(编辑:海边淡鼠)
导赏:这部影片以宋代少年画师希孟绘制山水画卷《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来源和故事内核,记叙当代文物研究员深稽博考这一传世画作时,穿越时空,走入希孟的精神世界,目睹其呕心沥血投入创作的传奇历程。从宋代画作到舞蹈诗剧,再至今日的院线电影,这个IP绘出了一条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嬗变曲线,昭示出《千里江山图》这一文化母本旺盛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显现创作者不断探索跨媒介创作的艺术魄力。《只此青绿》电影既是舞蹈界的一次创新,也是电影艺术的新尝试,最让人欣喜的是,电影和舞剧两种艺术形式真的开始相互流动起来了。影片在改编创作过程中凭借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实现时空的自由转换、镜头的灵活切换与视点的多元呈现。如画作从草稿到成品的叠印转换、抽象虚景与具象实景的无缝切换,借助影像技术让晕染水墨幻化为舞者的青绿裙袂,以及通过对“画”与“景”的剪接来凸显“千里江山”等,这些别出心裁的内容在电影技巧和现代科技的赋能下,产生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效果,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云游其中的观赏体验。影片一方面复原了“青绿山水”的审美意境,另一方面糅合了不同艺术媒介的自身特质和独特魅力,将静态绘画演变为动态舞蹈和运动影像,实现跨媒介创作的叙事创新。电影中在独舞片段运用慢镜头时非常出彩,能够捕捉到舞蹈演员的表情和细微情绪,这一点在剧场观看舞剧时是很难做到的,但电影中的慢镜头实在太满了,满到每一个舞剧片段几乎都要对着演员的高光片段狠狠捕捉一把。两个章节“听雨”和“习笔”又体现出了电影不可磨灭的优势。“听雨”中,雨滴从希孟的脸庞缓缓滑落的瞬间,“习笔”中,希孟眼中喷涌而出的欣喜,都让这些在舞剧舞台上含蓄的瞬间得到更直白、直击人心的诠释。所以,舞剧版和电影版《只此青绿》,是相互补充,相互赋能,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只此青绿》尝试舞蹈、戏剧、音乐、电影艺术的互渗互融,以跨媒介创作、跨时空对话的艺术手法实现艺术创新与文化赓续,彰显艺术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图绘江山之美、艺术之美、劳动之美来弘扬传统价值、文化意义、时代精神,以文本再造、形态重构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3年
导赏:这是中国独立创作生产的第一部反映雪豹及其周边生态的纪录电影,也是全球第一部完全以雪豹为主题的电影,填补了我国乃至全球雪豹题材纪录电影的空白。影片彰显了我国青藏高原日益优化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生动地传递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的绿色发展理念。电影细腻记录了青海昂赛雪山之巅的一只威严而神秘的母雪豹,及她“朋友圈”内的藏狐、藏棕熊、斑头雁、纵纹腹小鸮等多样生态伙伴。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先生和三位勇敢的当地牧民,怀揣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敬畏,跨越了六载春秋,以无尽的耐心与坚韧,追踪拍摄着这位雪山之巅的王者的生活轨迹,以匠心的镜头捕捉自然之美,用非凡的视角讲述雪域之巅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温情故事。朱亚文通过其深沉而充满磁性的声音和精湛的旁白配音技巧,为观众铺设了清晰的叙事线索,引导观众穿梭于由互文手法编织的复杂叙事网络。他平行交叉地讲述了藏狐、藏棕熊与斑头雁等家庭的成长与挑战,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中万物相连、共生共荣的奥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隐秘而生机勃勃的高原世界。《雪豹和她的朋友们》是奚志农倡导的“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的一次创新实践。牧民变身摄影师,记录高原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响。非专业之手,却捕捉了最真挚的共生瞬间,开创了自然纪录片新纪元;以镜头为笔,书写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传递保护自然的强音。这种“在地化”的影像表达,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壮丽画卷,更激发了牧民群体加入野生动物保护的壮阔行列,让纪录电影从纯粹的“旁观”方式,切换到了“介入”方式。影片结尾牧民的小小女儿拿着沉甸甸的长焦镜头入画学习如何拍摄动物,象征着保护区转变为一个拍摄和教育的奇妙场域,暗示了守护者与大自然万物之间一种深层次的互启关系。在这些层面上,人类真正地成为雪豹及其所代表的大自然的真挚朋友。(编辑:明慧)
2019年
导赏:《只有芸知道》是冯小刚导演拍摄于2020年的新作,影片一改“冯氏电影”常见的戏谑、调侃与戏仿风格,通过改编挚友的真实经历,娓娓道来了一段在平淡中相濡以沫的爱情生活,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纯粹与深情。影片承袭了冯小刚自《芳华》开启的创作转向,不再以狂欢式喜闹剧稀释传统中的历史与沉思,而是尝试向“情感主义”回归,将一度被其解构的情感、纯真、信念重新唤回时代文化之中。隋东风与罗芸相识于异国,坠入爱河后顺利结婚,相伴度过平淡、幸福的生活。影片淡化了一切冲突与起伏,转而聚焦于两人深刻的情感纽带,以及面对死亡时一方对另一方的思念追忆。这一方面体现出冯小刚在耳顺之年后对过去时光的怀旧沉湎,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情感逐渐缺位、人逐渐丧失爱能力的“后情感”时代,《只有芸知道》尝试通过讲述一个爱情组成了全部生活的故事,使情感与亲密关系重临观众心头,呼唤着面对面的交流与看见。叙事节奏的缓慢与情绪的自然流淌相适应,“《只有芸知道》自带的‘慢电影’特质开启了一个‘可以在影片内进行哲学和美学反思的空间’”,从而在形式上反叛消费主义的浮躁与表面。影片在风景秀丽的新西兰取景,碧绿的草地、苍翠的大树、无际的海洋,人与自然紧密相连,脱离工业化的风景使时间也慢了下来。隋东风带着罗芸的骨灰来到海上,在鲸鱼跃起的瞬间将骨灰洒向海面,他紧握骨灰的苍白的手,占据了将近两分钟的画面。这一缓慢、极具仪式感的长镜头凝聚了丈夫对妻子深深的爱,而配乐中吟唱的“那是云在说,来生再见”,则是妻子对丈夫的隔空回答。影片不仅关乎爱情,更呈现出对死亡的思考。在经历了悲痛、回忆、重访后,隋东风被妻子跨越时空的爱意治愈,终于接纳并直面爱人的死亡。(编辑:海边淡鼠)
2018年
导赏:《邪不压正》以民国乱世为舞台,细腻勾勒出一幅幅纷繁复杂的众生百态图。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与身份背景的各色人物因缘际会,他们各自戴着无形的面具,内心深处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盘算。影片通过丰富而深刻的角色塑造,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角色群像,其数量之多、性格刻画之饱满,在姜文导演的作品中实属罕见。蓝、朱、关、唐等角色,他们的过往与秘密如同散落在剧情缝隙中的珍珠,需观众细心捕捉台词中的微妙暗示与故事中隐晦的线索,方能拼凑出他们各自的前尘往事。而主角李天然,则成为观众情感共鸣的焦点,我们仿佛与他并肩而行。正如幽默和荒诞是影片喜剧性的表里,复仇和成长似乎才是李天然真正的两重任务。在这两重任务的交织下前行,周围环绕着复杂的情感网络——两个“父亲”的形象(美国医生亨得勒赋予他生命的起点,侠义之士蓝青峰则成为他精神上的导师)以及两位女性(北平交际花唐凤仪的热烈情感,华北第一裁缝关巧红的智慧与坚韧)的陪伴与影响,使得他的复仇之路充满了情感的纠葛与身份的错位。在这错综复杂的情感漩涡中,李天然不断地经历着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复仇的火焰虽熊熊燃烧,却也因这些情感的牵绊而时常“延宕”。他在这份延宕中,不仅是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更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自我身份的迷失和自我认知的深化。他在爱与恨、恩与怨的交织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了从青涩少年到成熟男子的蜕变。《邪不压正》是姜文导演第六部作品,也是他民国三部曲的终章,另外两部是《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影片在复原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艺术感的上世纪30年代北平,同时在摄影上尝试了天地一体的创新技术,即无人机在空中拍摄后能够自然地过渡到地面拍摄,将老北京城的屋顶、牌坊、鼓楼等元素融入画面,通过速度感和纵深感的结合,增添了影像的层次感和历史感、空间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认为,姜文一直坚守独具成色的自我,始终不为他者所动,并因激情而疯狂,为感性而迷恋;在镜头的深度与摄影机的升降之间,展现出一种脱逃尘世的意愿、无须迟疑的行动以及“飞”在空中的想像力。(编辑:明慧)
2015年
导赏:《失孤》以真实事件为蓝本,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的精湛表演,力求真实和真挚,展现了一个父亲在儿子失踪后的心路历程。导演试图带给观众的,不是撕心裂肺般的痛楚,而是时刻用温暖和希望轻轻撞击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有如涓涓细流,缓慢流过心房,却仍旧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一个人、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向一个未知的目的地和城市。作为一部公路片,《失孤》充分展现了路途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旅途中的未知和变数不仅增添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同时,雷泽宽和曾帅在途中的每一次偶遇都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一次深刻展现。公路片的核心之一是旅途中的自我发现,在影片中,雷泽宽的寻子之旅不仅是对失踪儿子的寻找,更是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探索。雷泽宽穿越了中国的山川河流,不同的风景与他的心境变化相互映衬,从视觉上增强了旅途的情感深度。通过《失孤》,我们看到了公路片在中国电影中的新发展,以及它在艺术表达和社会关怀之间找到的平衡点。雷泽宽与曾帅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卖拐”对个人和家庭的深远影响。在旅途中,雷泽宽不仅要面对儿子失踪的痛苦,还要面对社会对“卖拐”问题的冷漠和误解。导演表现出对现实主题题材的执着追求,“我觉得人生百态本身就是一台戏,我们任何编剧都编不过命运的安排,我们能把现实中的东西表现出万分之一,我们就是伟大的编剧了,我们再努力写出的东西都比不上命运的翻云覆雨手。”提及为何选择“卖拐”这一题材,彭三源又说“我们的电影能引起公众对这个事情的重视。有孩子的家长更看护好自己的孩子,我们能提醒一个人都是功德无量,我们要能提醒100个人、10万人,那我们就没白拍这个电影。”影片充分表现出情感与理性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唤起观众的共鸣,转化为社会责任,推动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行动。可见,《失孤》的意义远不止在电影。(编辑:赵敏)
导赏:《少年班》是肖洋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肖洋在导演这部电影前已经有了七年的剪辑功底沉淀,这部电影是他对自己少年班经历的一次回望。在电影中,通过对五位被导师慧眼识珠、组成“世界数学大赛”攻关小组的少年们的刻画,肖洋巧妙地探讨了青春成长中的多重维度。与众多以爱情为主题的青春片不同,《少年班》中的爱情元素虽有所涉及,却并非故事的核心。影片真正关注的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这些少年们,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寻找并塑造自我。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攀登,更多的是情感、社交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这种深度挖掘,使得《少年班》在众多青春题材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一种更为成熟和深刻的思考。肖洋作为少年班出身的创作者,选择这一题材无疑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他将自己及身边人的真实经历融入电影,因此每一个角色都显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王大法能通过占卜解开数学难题,暴躁“混混”迈克智商超群,小个子方厚正小小年纪便聪慧过人……电影在展现这群高智商少年时,并未过度渲染他们的天才特质,而是更多地聚焦于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将天才神化,也强调了即便拥有超凡智力,他们同样会经历青春期的种种烦恼与挑战,如异性的吸引、朋友间的竞争与矛盾,以及冲动之下的错误决策。《少年班》还隐含着对天才未来可能性的探讨。电影告诉我们,即便是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的天才少年,其人生轨迹也并非一帆风顺,更不是所谓的“开挂”。影片通过展示他们在成年后各自不同的人生走向,提醒观众,成功与幸福并非仅由智商决定,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努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编辑:婧怡)
2013年
2010年
导赏:《非诚勿扰2》是冯小刚“非诚勿扰”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延续了第一部的唯美风格,通过对仪式的解构以及后现代式的戏仿与拼贴,在消费主义时代重探生命与婚姻的意义。“影片采取的是一种以仪式置换叙事、以情境结构故事、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奇观化策略。”一场“婚礼”与一场“葬礼”串起了《非诚勿扰2》整部影片,但它们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丧仪式,而是模仿婚礼与葬礼而举行的“离婚典礼”和“人生告别会”。影片开头,芒果与李香山为他们婚姻的结束大办典礼,迎亲、夫妻入场、乐队演奏、切蛋糕、敬酒等活动完全参照举行婚礼的流程。影片末尾,李香山自己出席自己的追悼会,模仿葬礼的形式与亲友、世界告别,并发表了人生感言。两场仪式分别祭奠着逝去的情感与生命,在后现代,没有任何可以持续存在,生命会消逝,情感也会冷淡,而婚姻则成了一场将错就错的游戏。通过对传统典礼的戏仿,影片消解了仪式原本具有的崇高与严肃,使婚姻远离情感本身,代之以奇观化的快感满足。广告依然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诚勿扰2》中有大量商业广告的拼贴,广告不仅存在于电影宣发之中,也直接被植入影片内容,使电影为广告与消费主义代言。冯小刚不仅消解了仪式与感情,也戏谑地消解了电影的崇高。为了增添整体的喜剧效果,影片的台词颇具调侃意味,通过随意更改经典诗词传递顽童式的游戏心态,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难侧”,冯小刚已成功地将调侃升级为一种审美,并将这种艺术手法实践于电影创作之中。(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