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云文耀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07年
旋律
导演
/
导演:
云文耀
/
主演:
徐海乔
/
马静
/
高洋
/
黄鹤
/
田野
/
高发
/
方舒
/
管宗祥
/
江庚辰
/
谢铁骊
/
播放正片
导赏:
校园歌手驻唱酒吧资助同学母亲治病
1985年
良家妇女
摄影
/
导演:
黄健中
/
主演:
丛珊
/
张伟欣
/
王佳艺
/
章健
/
梁彦
/
姬培杰
/
播放正片
导赏:
浓得化不开的云终日缭绕在远处的山头,像杏仙婚姻生活里凝聚不散的阴翳,18岁妙龄的她被许配给6岁的丈夫,被迫承担起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职责。“黔北山区,终年雾雨、阴冷潮湿。这里世世代代流行着大媳妇、小丈夫的婚配制度。畸型的婚姻、落后的习俗、残酷的族规,如同没有阳光的天气,使人的精神也变得扭曲。”《良家妇女》中的农村是富有隐喻意义的原始乡野,这里被高山隔绝于外界,远离时代主流生活和中心都市,因袭着沉重的文化传统和风俗规约,身处其中的人们重复着世代一成不变的生活样式。女人的自由和欲望在这里被视如草芥,并面临着欲望外显时的死亡威胁——“沉潭”仪式。可正是在这密不透风的权威话语之下,她和开炳的爱情轰轰烈烈地发生了。因此,影片呈现出一组“权威-欲望”的核心矛盾,一面是极力的压制,一面是逃逸的渴望,无形的对撞不断在这个村庄里积郁酝酿。为了表现这个矛盾,影片设置了“疯女人”和杏仙的命运对照,“疯女人”出逃失败,欲望被遏制,最终精神失常,她被权威的大手无情拨弄,完成了女性对传统文明的一次献祭。杏仙则更幸运,她在五娘的帮助下,成功逃出了闭锁乡村,实现了对“娜拉出走”这一经典母题的演绎。面对人物关系上的极致戏剧张力,导演的处理手法却是富有诗情的。黄健中在读《良家妇女》小说时认为,“婚姻是残酷的,但生活的表面是平和的。他不写激烈,但我能感觉到一种激烈,这是蕴藏在妇女心底里的激烈。”电影延续了小说里的整体风格,整个村庄是淡雅的、含蓄的和诗意的,没有声嘶力竭的挣扎和惊天动地的反抗,在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性统摄下抵达了女性自由的命题。影片经常和谢飞导演的《湘女潇潇》进行并置讨论,与后者为潇潇赋予了从始而终的悲剧命运不同,黄健中导演为被禁锢的女性提供了较为乐观的出路。一个觉醒了的女性,涉过湍流激水,翻过层峦叠嶂,迈向了人生的自由。(编辑:王梓苡)
1979年
小花
摄影
/
导演:
张铮
/
黄健中
/
主演:
葛存壮
/
唐国强
/
陈冲
/
刘晓庆
/
王佳宁
/
曹卜敏
/
王彪
/
傅祖成
/
白莉
/
周森冠
/
播放正片
剧情:
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姓赵的贫困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人家。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董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 十七年后,解放军进入桐柏山区,已经十八岁的赵小花到部队中寻找两年前为躲避抓丁投奔革命队伍的哥哥赵永生,没想到赵永生负伤掉了队。小花没有找到哥哥,却遇到团部卫生队的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周医生把小花认作了干女儿。 再说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以后,又被何向东赎出,收养在何家,改名何翠姑。十几年后,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救了身负重伤的赵永生,但并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亲哥哥。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小花与哥哥相逢。翠姑偶然与养父谈起小花找哥哥的事情,才得知自己被卖的身世。后来翠姑在一次战斗中为营救小花而身负重伤。 战斗结束后,小花和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断断续续地呼喊哥哥,众人不禁热泪盈眶。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1977年
黑三角
摄影
/
导演:
刘春霖
/
陈方千
/
主演:
毕鉴昌
/
凌元
/
刘佳
/
林征
/
张平
/
雷明
/
秦文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黑三角》是一部经典的反特题材影片,影片讲述了我方公安人员侦破和劫获“110号人防工程机密”情报密码的故事,体现出我公安人员的勇敢机智,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头脑中存有较高的警惕性,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时刻准备搞破坏的企图。本片拍摄于粉碎“四人帮”不久,我国电影业开始复苏、但仍处在艰难起步的阶段,所以带有特殊时期作品模式化的痕迹,如我方人员中必有一机智多谋者、一简单冲动者,而敌方的人物则满脸阴险狡诈。但本片就将案件的性质进行了提升,并且对特务的形象、接头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水鸭子”、“猫头鹰”、“狼先生”等人物代号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接头暗语十分贴切,给普通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家安全教育课——有时候间谍、特务就隐藏在人民群众当中。电影节奏紧凑,基本没有多余的情节,并且可以看出编导们为摆脱以往条条框框的束缚、摸索一条侦破反特影片新途径所做的努力。片中主题曲清新优美,如同女主角于秋兰一样,充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作为反特电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用新题材和多样形式传播新思潮和新生活,既满足了群众对于悬疑性和动作感的期待,又巧妙地传递了富有希望的时代精神面貌,仿佛电影人预知了改革开放的新生活,中国电影的高峰就在不远的未来招手。(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