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耀

有片源
2007年
1995年
导赏:《中国妈妈》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深刻描绘母爱伟大与坚韧不拔的力作。影片通过女工王秀琴及其听力障碍儿子耿辉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家庭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奋斗,更深刻揭示了母爱的无限可能与力量,让人在泪水中感受到温暖,在困境中看到希望。黄健中导演善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使得《中国妈妈》在叙事上更贴近生活的本真,减少了戏剧化的夸张,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影片中的场景设置、人物对话乃至角色的行为举止,都力求还原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真实面貌。并且,影片细腻描绘听障人士的主观体验,采用了极为写实的声音设计手法,并巧妙对比耿辉内心的静默与周遭声音的嘈杂。更为精妙的是,影片并未仅仅停留于展现耿辉的无声世界,而是借助内心独白这一叙事技巧,深入展现了他的内心活动与思想波动,不仅让观众得以窥见耿辉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深刻体会到了他在无声世界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成长。演员李克纯饰演的王秀琴作为一位普通的工厂女工,她的生活平凡而又艰辛,当得知儿子听力受损的消息时,她的震惊、无助乃至后来的决绝与坚持,都是那么真实而有力。凭借精湛的演技,李克纯将王秀琴的坚韧、慈爱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所展现的母爱远远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支持与身体上的呵护,它更深层次地体现在精神上的鼓舞与引领。她不仅教会了耿辉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如何坚韧不拔地活下去,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她让耿辉深刻领悟到,即便置身于一个静默无声的世界,他也完全有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斑斓色彩和独特声音。(编辑:明慧)
1988年
天堂之路
天堂之路

导演/编剧/

导演:云文耀/
播放正片
1985年
导赏:浓得化不开的云终日缭绕在远处的山头,像杏仙婚姻生活里凝聚不散的阴翳,18岁妙龄的她被许配给6岁的丈夫,被迫承担起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职责。“黔北山区,终年雾雨、阴冷潮湿。这里世世代代流行着大媳妇、小丈夫的婚配制度。畸型的婚姻、落后的习俗、残酷的族规,如同没有阳光的天气,使人的精神也变得扭曲。”《良家妇女》中的农村是富有隐喻意义的原始乡野,这里被高山隔绝于外界,远离时代主流生活和中心都市,因袭着沉重的文化传统和风俗规约,身处其中的人们重复着世代一成不变的生活样式。女人的自由和欲望在这里被视如草芥,并面临着欲望外显时的死亡威胁——“沉潭”仪式。可正是在这密不透风的权威话语之下,她和开炳的爱情轰轰烈烈地发生了。因此,影片呈现出一组“权威-欲望”的核心矛盾,一面是极力的压制,一面是逃逸的渴望,无形的对撞不断在这个村庄里积郁酝酿。为了表现这个矛盾,影片设置了“疯女人”和杏仙的命运对照,“疯女人”出逃失败,欲望被遏制,最终精神失常,她被权威的大手无情拨弄,完成了女性对传统文明的一次献祭。杏仙则更幸运,她在五娘的帮助下,成功逃出了闭锁乡村,实现了对“娜拉出走”这一经典母题的演绎。面对人物关系上的极致戏剧张力,导演的处理手法却是富有诗情的。黄健中在读《良家妇女》小说时认为,“婚姻是残酷的,但生活的表面是平和的。他不写激烈,但我能感觉到一种激烈,这是蕴藏在妇女心底里的激烈。”电影延续了小说里的整体风格,整个村庄是淡雅的、含蓄的和诗意的,没有声嘶力竭的挣扎和惊天动地的反抗,在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性统摄下抵达了女性自由的命题。影片经常和谢飞导演的《湘女潇潇》进行并置讨论,与后者为潇潇赋予了从始而终的悲剧命运不同,黄健中导演为被禁锢的女性提供了较为乐观的出路。一个觉醒了的女性,涉过湍流激水,翻过层峦叠嶂,迈向了人生的自由。(编辑:王梓苡)
1979年
1977年
导赏:电影《黑三角》是一部经典的反特题材影片,影片讲述了我方公安人员侦破和劫获“110号人防工程机密”情报密码的故事,体现出我公安人员的勇敢机智,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头脑中存有较高的警惕性,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时刻准备搞破坏的企图。本片拍摄于粉碎“四人帮”不久,我国电影业开始复苏、但仍处在艰难起步的阶段,所以带有特殊时期作品模式化的痕迹,如我方人员中必有一机智多谋者、一简单冲动者,而敌方的人物则满脸阴险狡诈。但本片就将案件的性质进行了提升,并且对特务的形象、接头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水鸭子”、“猫头鹰”、“狼先生”等人物代号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接头暗语十分贴切,给普通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家安全教育课——有时候间谍、特务就隐藏在人民群众当中。电影节奏紧凑,基本没有多余的情节,并且可以看出编导们为摆脱以往条条框框的束缚、摸索一条侦破反特影片新途径所做的努力。片中主题曲清新优美,如同女主角于秋兰一样,充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作为反特电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用新题材和多样形式传播新思潮和新生活,既满足了群众对于悬疑性和动作感的期待,又巧妙地传递了富有希望的时代精神面貌,仿佛电影人预知了改革开放的新生活,中国电影的高峰就在不远的未来招手。(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