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

有片源
2021年
眼中钉
眼中钉

导演/

导演:杨述/
主演:姜武/
类型:剧情/
2020年
2018年
2016年
导赏:《追凶者也》是一部取材自真实事件“贵州五兄弟追凶案”的犯罪电影,由著名导演曹保平执导,刘烨、张译、王子文、谭卓等实力演员联袂主演。影片以西部边陲村寨为背景,讲述了一桩残忍凶案及其所衍生的许多荒诞巧合,具有浓郁的黑色幽默风格。随着故事的发展,罪案侦破的推理逻辑被完全不可预测的现实走向所淹没,憨包汽修工宋老二、落魄青年王友全和自诩“五星杀手”的董小凤这三个命运各异的人物都被卷入其中,种种阴差阳错令事态最终完全失控,令人啼笑皆非。围绕“追凶”这一核心事件,影片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多视角段落式结构,全片共分为五个叙事段落,前面三个分别以三位主人公的个人视角进行叙述,后面两个段落则又回到了全知视角。每个段落都以云南方言作为小标题,极富地域特色,也将人物塑造得更加鲜活。在此基础上,个人视角下的三个段落还具有不同类型的美学调性,如第一段宋老二追凶是典型的悬疑电影,第二段相当于以王友全为主角的爱情片,第三段董小风蹩脚作案的故事又是喜剧片。导演通过这样多视角的创意叙事,不仅能够合理地隐藏信息,让简单的案情复杂化、更具看点,还通过从各种视角差别化地重述同一事件,让观众主动思考“不同立场所导致感受各异”的微妙道理。《追凶者也》的底层关照和现实主义内涵是其另一大亮点。宋老二、王友全和董小凤三个主角都是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在尊严被碾压和价值虚空的生活中,他们惶恐不安进而病急乱投医的心路历程经由影像被生动地描摹出来。导演通过巧妙运用黑色幽默叙事技法,在兼顾商业效应的基础上,将对现代性和人性的悖论思辨埋藏在令人发笑的故事中,引发观众对于现实问题的深思。(编辑:曾奕琦)
2013年
导赏:自20世纪20年代起,《聊斋志异》中许多说狐道鬼的故事便陆续被搬上银幕,有的还被反复地改编上演,如《倩女幽魂》等,皆是家喻户晓、令人难忘的名片佳作。2013年,集编剧、音乐人、导演、监制于一身的多面型能手牛朝阳再次成功地将聊斋故事《小翠》搬上银幕,于2013年9月为全国影迷尤其是“聊斋迷”奉上了一道美轮美奂的视觉大餐———3D玄幻大片《白狐》。影片《白狐》公映后,反响很大,好评无数。不仅因为其3D技术的运用、现代流行元素的加入,还在于其对原有故事构架的突破,即不再遵照小说单纯地通过主人公的婚后生活来言情述事、刻画人物及传达主题,而将重点放在婚前男女双方爱情波折的展示上,以此凸显人物各自的性格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婚恋观。换言之,电影《白狐》既有聊斋故事《小翠》的“元神”,又有许多错综复杂的“节外生枝”,却能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与剥离之感。《白狐》不但将《小翠》 中的主要人物加以大力改造,如小翠、元丰、小翠之母等,还新增了小翠众姐妹、元丰表弟、海蝠王等人,将主人公置于更为复杂的关系与环境之中,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影片的深度与广度。观众在 《白狐》中看到的是小翠在追寻真爱过程中的执著和在大是大非前的果敢;元丰也不是原著中那个起初痴傻透顶、尔后用情颇深的单纯男子,而是一个千年才会出现的拥有至阳玄魄的人,负有置海蝠王等妖魔于万劫不复的使命。《白狐》不仅是牛朝阳在玄幻题材方面的开山之作,还是他对魔幻题材的升级之作。牛朝阳在编导该片时,一改此前惊悚悬疑的编剧模式,不再用不间断的悬念来营造令人窒息的氛围,而是用一种舒缓的节奏讲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这就使影片有了独特的艺术呈现,如传统的故事构架与玄幻题材的新潮演绎的结合,传统的二元(正邪)对立的叙事模式与现代影视多角度叙事的结合,画面、服饰、音效、灯光等艺术元素中传统效果与现代影视特效的结合,爱情内核中传统因子对现代真爱的诠释等等。这些也是牛朝阳想让观众通过该片发现与感受到的特别之处。3D版影片《白狐》为聊斋故事《小翠》做了丰富多彩的现代演绎,也为其他玄幻类、3D类影视的编导与拍摄做了个很好的示范。(编辑:赵敏)
2012年
导赏:电影《搜索》如同互联网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与人性的复杂面貌。以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公车让座事件为起点,却像蝴蝶效应般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数位主要角色的命运。叶蓝秋,这位都市白领,因未给老大爷让座而被指责,这一事件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了她的“社会性死亡”。而姚晨饰演的电视台记者陈若兮,虽然始终坚守新闻理想,却也在舆论的漩涡中挣扎,最终面临职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从《黄土地》到《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一贯聚焦男性主人公,直到《搜索》,他第一次将焦点对准女性,并且用高圆圆、姚晨、陈红、王珞丹、陈燃组成的女性群像构架起电影的整个轮廓,展示了年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五个女人在面对逆境时如何“二次成长”,“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被女性在面对困难与压力时突然迸发出的那种勇气所感染。女性都特别敏感,而拍电影需要这种敏感。”影片呈现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导演陈凯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不让座事件不仅改变了叶蓝秋的命运,展现了网络时代人们如何因为一点小事而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和攻击之中,导致个体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伤害,也深刻揭示了。导演叩问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在追求新闻价值和商业利益的同时是否只顾借机炒作而忘记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编辑:路明慧)
导赏:与其说《星星的孩子》是一部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母亲成长的电影。本片采用了循环的叙事结构,以母亲在派出所的报案开始,又以报案结束。影片视野也比较宏观,通过东莞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来探寻一个带着自闭症孩子的女子的生存境遇与困惑。在主题上关注了自闭症孩子母亲在母性和情感面前的两难困境,但是相对忽视了残疾人本身的生活,残疾孩子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大量关于残疾孩子的生活细节和心理细节被跳跃过去了。这就导致影片的主题发生了偏移,不再是关注残疾人,而是去探讨一个女人的心理和命运轨迹。就表演来说,梁静在影片中展现了逆境中的伟大母爱,对人物内心的情感戏展现得流畅自然。《星星的孩子》最大的力量是真实的力量,倡导的是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甚或纪实主义美学原则。电影在感性的故事情节中,对女性命运伸出了理性评判与思考的触手。影片既没有对母亲的形象拔高,也没有对其不幸进行商业煽情式处理。结尾处小孩依旧没有叫出妈妈,这样的处理合乎生活的本来面目。从女性主义电影的角度来看,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无力,在男性社会中所受到的伤害。女性也不再是男性欲望的客体,成为窥视和观看耳朵对象,而是一个血肉丰满具有七情六欲的女人。影片走的是女性情感片的温情路线,不煽情不滥情,没有让观众痛哭流涕,而是娓娓道来发人深省。(编辑:大陆)
2010年
导赏:该片作为一部跨越千年的经典故事,其英雄书写的变迁不仅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也展现了艺术创作对于传统题材的创新与重塑。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都试图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与深刻的主题挖掘,实现英雄形象的消解与重塑。这些新编作品不再单纯追求英雄主义的颂扬,而是更多地聚焦于人性的复杂、道德的模糊以及历史的沉重。陈凯歌的电影尤为突出,它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与视觉语言,展现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使得“英雄”与“反英雄”的界限变得模糊,从而引发观众对于正义、牺牲与复仇的深刻思考。无论是英勇无畏的程婴,还是机智过人的公孙杵臼,亦或是命运多舛的赵氏孤儿,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在电影的镜头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使得观众能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影片的主题深沉而宏大,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忠诚、牺牲、人性与道德冲突的深刻探讨。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使得电影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在情节设计上,电影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悬疑与感动的世界,展现了编剧和导演的高超技艺。它通过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再现和解读,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电影中的家族观念、忠孝思想以及道德冲突等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的呈现,这些文化元素得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编辑:张昕一)
2008年
导赏:爱一个人你愿意付出什么?爱一个人你最愿得到什么?爱一个人你甘愿等多久?一位出租车女司机李米在无奈与希望中与世俗抗争,寻找自己的真爱,寻找了四年!只等到没有地址的54封信,她只能不停地猜想,她不知道他在哪儿,却又知道他一直都在。影片以一段看似杂乱无序的情节开场,李米念叨着一串神秘的数字,那是她找男友的线索,每当承载一位乘客的时候,都会询问到对方,你见到照片上这个男人没有,但是她得到只有疑惑和无奈。然而一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环接着一环,宿命般的悲剧像海浪一样涌来。一个诗人低吟着“湖底对自己是无底的,岸对自己也无岸”跳桥自杀,撞上了邓超饰演的马冰车头,事件迅速进入紧张激烈扑朔迷离的发展阶段。影片使用了一种艺术片常采用的叙事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人来结构影片,但作为商业片的《李米的猜想》却采用画内第一人称女性叙述人的方式,观众能感受到本片结构几乎沿着叙述人自我的情绪情感轨迹发展,叙述重心更偏向对女主角心理现实的刻写,导引着观众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周迅在本片中的表演有很大的突破,她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当中,保持了内心紧张和外部节奏的统一,决定了李米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这个角色身上有固执、疯狂的倾向,也有凌厉、直率、机智的性格特点,周迅展示了她作为演员的灵性,和对表情、肢体动作的强大控制力。尤其是最后在警察局里的戏,警察告诉她男朋友已经死亡,而她却看到了男朋友拍摄的她的各种视频,她在这段戏里,将李米设置成了笑着流泪的人,笑是因为人物本来的坚强性格,也看到了男友对她的爱,而哭是因为她是有激情的,其完全沉溺在角色的情感中,化身一个活生生的李米。电影中邓超一改阳光喜庆的形象,剃着小平头,表情冷漠。他身上承载着两面性和一些社会性,是一个得戴着面具活在世上的人。一方面他有着犯罪分子作案时极度冷静的气质,而另一面,就是对女友的思念入骨,却还要当着她的面装作不认识她的极度克制。整部影片开始是将背景定格在桥上,最终的结局也是被定格在桥上,桥隐喻着人们的错过与相遇。就好比你在桥上,我在桥下,走在同个城市内,但是却没有任何交集,就此阴差阳错,各奔东西。本片片中始终灰蒙蒙的色彩与冷色调的运用将颓废,疲倦的氛围酝酿十足,音乐又是请到了前黑豹乐队的窦唯参与制作,出现不多的配乐虽然用的是摇滚却依旧表达出了影片暗藏的那些微妙的情绪。《李米的猜想》成为导演曹保平个人风格的代表作,其给观众带来的情感的撕裂和震撼力,成为千禧年初的珍贵电影印记。(编辑:路明慧)
2006年
导赏:电影《鸡犬不宁》以河南开封这一古老城市为叙事背景,展现了在时代变迁中,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与不懈挣扎,深刻剖析社会转型期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这部“解压喜剧”是一部蕴含深厚人文关怀与社会反思的影片,影片所探讨的转行、重新择业、中年婚姻危机等问题,是许多中国人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所共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电影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镜头对准了开封这座历史名城中的普通市民,尤其是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豫剧团演员们。影片没有华丽的场景布置,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河南方言这一独特的语言符号,将人物间的对话塑造得既接地气又充满韵味。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地域特色,也使得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源自生活的真实与质朴,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尽管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看似琐碎的生活故事,但其叙事结构十分精巧,三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构成了影片的内在逻辑。这种环紧密相连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影片通过对豫剧团经营困境的细致描绘,以及演员们自谋生路的艰辛历程,展现了小地方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他们虽然平凡,却各有梦想。影片以此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人本精神,即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此外,《鸡犬不宁》的另一大主题,是传统文艺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困境。影片通过豫剧团的兴衰史,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自处的问题。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