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Li Zhang

有片源
2023年
导赏:《东北警察故事2》作为中国本土警匪动作片的又一力作,以东北小城为叙事空间,通过凌厉的动作设计与扎实的现实主义笔触,构建了一幅正义与黑暗短兵相接的鲜活图景。影片延续前作《东北警察故事》的硬核风格,由谢苗饰演的刑警李红旗再度扛起“东北刚正”的旗帜,与黑暗势力展开殊死搏斗。动作设计的创新性突破成为影片最醒目的美学标识。在“厕所格斗”“车内搏杀”等高密度打戏中,摒弃华而不实的空中特技,转而强调近身缠斗的实战压迫感。谢苗与刘峰超在轿车内的对决堪称教科书级示范:安全带化作绞杀工具,车载香水成为致命暗器,狭窄空间内的每一次肘击膝撞都裹挟着金属变形的钝响。影片的叙事肌理渗透着浓烈的东北地域特质。导演秦鹏飞与编剧杨秉佳巧妙运用方言对白与市井场景,将“酒桌文化”“相亲遇托”等地域性社会现象转化为叙事支点。李红旗相亲遭遇婚托的荒诞开场,既是主人公个人情感困境的展露,更隐喻着基层民警在私人生活与职业使命间的撕裂感。这种将个体命运嵌入社会结构的叙事策略,使影片超越传统警匪片的二元对立模式,呈现出“警察既是执法者也是普通人”的复杂身份认知。导演通过大量手持跟拍镜头与自然光效,刻意消解类型片的戏剧化滤镜,让观众目睹警察在油污满地的后厨抓捕嫌犯、在寒风中蹲守监视的真实工作状态,这种“去奇观化”的影像书写,本质上是对警察职业祛魅后的再崇高化。当中国香港警匪片日渐陷入创作窠臼,这部扎根东北黑土地的硬派之作,通过方言对白、市井空间等本土化改造,成功将港式动作片的类型基因移植于现实主义土壤。(编辑:赵敏)
2020年
2019年
导赏: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的漫画作品《深夜食堂》以其平淡治愈的风格打动了多地读者,2019年,梁家辉推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深夜食堂》,在向这部经典漫画致敬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人间烟火气的独到理解。影片遵循了原作平淡、温柔的叙事风格,没有设置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腻刻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善。在这个固定的小小餐厅里,食客川流不息,情感也不断流动,他们是白领、拳击手、音乐人、司机,也是彼此的朋友、伴侣、知己。他们聚在一起交换隐秘的心事,互相鼓励帮助,获得继续投入都市洪流中的勇气。本片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准确把握了日式治愈风格的核心,即通过艺术创作在现代生活的种种不确定中营造出一种确定感——霓虹灯闪烁的偌大城市里,总有一个温暖的空间安抚人的味蕾,接纳都市人的所有心事。将原作从日式文化移植至中国本土并不容易,受限于版权方的要求,改编版难以做到全然地去日式风格,但在有限的发挥空间中,《深夜食堂》在菜品设计与故事讲述上已独具匠心。本片延用了原版“酒蒸蛤蜊、亲子饭、猫饭”的三个故事,但巧妙地将故事中的食物换成了地道的中式美食——炒蚬子、糖藕和馄饨,这些精致的食物一下子拉近了中国观众与故事的心理距离。同时,影片在多处凸显了故事的发生地上海的城市特色,强调改编版本的在地性。当食客们走出小店,笼罩他们的是黄浦江畔的微风、摩天大楼与狭窄的弄堂街道,他们在日常交流中也时不时蹦出几句上海方言。可以说,在面对改编掣肘的多重阻碍时,本片依然在找寻中国本土自己的“深夜食堂”中做出了努力与尝试。(编辑:海边淡鼠)
2016年
2014年
导赏:《智取威虎山》作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商业片的范畴。这部由徐克执导的3D影片,以1946年东北剿匪斗争为背景,将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的经典战役进行了现代化重构,不仅实现了红色叙事与商业美学的深度融合,更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影片通过跨媒介改编、类型化叙事与技术创新,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注入当代观众的集体记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艺术与市场的典范之作。从文学经典到银幕传奇的转化过程中,徐克展现了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徐克敏锐捕捉到文本中潜藏的武侠叙事特质——孤胆英雄深入虎穴、正邪势力的终极对决,这些元素与中国香港武侠片的美学传统天然契合。影片开场即以现代青年韩庚的寻根视角切入,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叙事桥梁,这种双线结构不仅消解了历史题材的疏离感,更隐喻着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在人物塑造上,杨子荣的形象既保留了“舌战栾平”“打虎上山”等经典桥段中的智勇双全,又通过张涵予硬朗的表演风格增添了江湖豪气,其与座山雕的“黑话”对峙戏,既是对京剧程式化对白的影像化转译,又暗合了港产警匪片的悬疑张力。这种创作策略成功地将革命叙事解构为更具普世价值的英雄神话。技术创新成为影片重构红色记忆的重要手段。徐克团队打造的3D视效并非简单的技术炫技,而是深度服务于叙事本体的美学选择。在“打虎上山”的高潮段落中,高速镜头与立体成像技术将传统京剧中的虚拟化表演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奇观,猛虎扑食的压迫感与杨子荣枪法的精准性形成张力,既延续了武侠片“人兽大战”的经典母题,又赋予剿匪行动以现代动作片的节奏感。威虎山匪巢的立体化呈现同样耐人寻味,冰封千里的林海雪原既是自然力量的具象化表达,也隐喻着革命者在极端环境中的精神淬炼。《智取威虎山》的市场成功,标志着中国主旋律电影完成了从政治宣教到文化产品的质变。当3D技术将剿匪小分队的战术配合转化为充满游戏感的视觉编码,当杨子荣的雪橇滑行借鉴了好莱坞西部片的动作设计,这些跨文化的美学嫁接不仅没有消解红色基因,反而让革命叙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通过“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叙事模式,将军事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节奏,这种将主流价值融入类型叙事的策略,为主旋律电影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创作范式。从《战狼》系列到《长津湖》的现象级成功,都能看到《智取威虎山》开辟的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辙痕。当杨子荣在座山雕老巢说出“今日痛饮庆功酒”的经典唱段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孤胆英雄的传奇,更是中国主流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文化主体性的生动注脚。这种将民族记忆转化为世界语言的探索,或许正是《智取威虎山》留给中国电影最宝贵的遗产。(编辑:赵敏)
2013年
导赏:导演高群书将海岩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从2003年到2013年可谓十年磨一片,影片融合了警匪、悬疑、爱情的元素,讲述了一场关于欲望、背叛与抉择的都市寓言,是国产类型片探索的一次尝试。影片以失踪国宝“金佛”为引,勾勒出女警吕月月的悲剧命运。她奉命接近黑帮次子正熙,却在保护与追查中陷入情感漩涡,最终在警察男友薛宇与危险情人之间摇摆不定。海岩原著中细腻的心理描写被大幅删减,电影转而依赖动作场面与视觉刺激。例如隧道追车戏堪称全片高光,高速剪辑与逼仄空间营造出窒息般的紧张感。杨颖饰演的吕月月是整部电影的情感漩涡中心。这个角色颠覆了传统警匪片中女性“花瓶”的刻板形象,以职业身份解构了传统警匪片中“铁血硬汉”的霸权叙事,使女性不再局限于“被拯救者”或“诱惑者”的刻板定位。面对黄晓明饰演的警察男友薛宇的隐忍守护,与在熙饰演的黑帮公子金正熙的炽烈追求,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暗含对既定命运的反抗:警察身份赋予她正义光环,却也压抑着青春本能;黑帮的危险世界虽充满罪恶,却让她体验到真实的欲望释放。正如片中那句“爱情是一枚幸福的子弹”,吕月月的悲剧恰恰在于,她既想抓住体制内的安全感,又渴望逃离秩序外的自由,最终成为权力与情欲博弈的牺牲品。高群书耗时十年打磨剧本,试图在商业类型与作者表达间寻找平衡:他保留海岩原著中“警察也是人”的理念,又以跨国追缉拓宽叙事格局;他启用顶流明星吸引市场,却未放弃对人性灰度的挖掘。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以破碎的叙事映照出爱情不是非黑即白的抉择,而是欲望、利益与道德交织的混沌战场。尽管这部影片的市场反响未达预期,但其在类型跨界与性别视角上的探索,仍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叙事创新提供了独特样本。(编辑:婧怡)
2010年
80’后
80’后

演员(饰 刀疤男(丰涌))/

导演:李芳芳/
播放正片
导赏:《80’后》是中国第七代导演李芳芳的银幕处女作,以几个80后青年关于爱和遗失的青春故事为主线,穿插了香港回归、申奥成功、非典、张国荣去世、北京奥运会等标志性的大事件,将个人主体命运置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不断追问:80后是不是最为孤独的一代?80后原生家庭的伤疤究竟能否被时间治愈?80后对爱情的理解究竟是什么?每个80后的个性是否会被社会和时代接纳?影片设定一个平常、甚至家庭破碎的女孩,通过描述她成长和工作期间的迷茫、追寻中塑造出平凡却有梦想的人物性格。这不仅是沈星辰的人生,更是这一代青年的公约数——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漩涡中试图找寻照亮自己的前方生命的光源。“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这是男女主人公都曾经说过的话,在经历之时无法明白自己为何明明相爱、想爱,却爱得遍体鳞伤。当他们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深层意义,就需要鼓起莫大的勇气一边疗伤一边相爱。在众多的商业化青春电影中仿佛一股清流,是一部比较“纯粹”的电影,过滤掉了许多商业化的追求,更重视故事、情感本身。本片的主演基本都是20多岁的新生代演员,几乎都是第一次参与电影演出,他们的表演虽然青涩,但是这种真实更契合影片中主人公的年龄和气质,正如制片人李小婉在首映式后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们的表演“真干净”,其中女主演刘冬凭借该片入围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女演员奖提名。此外,本片还邀请了张靓颖和陈楚生等“80后”歌手为电影演唱主题曲和插曲,让电影的青春氛围更加浓郁。(编辑:路明慧)
导赏:《西风烈》采用的是戏剧式线性结构,通过时间顺序来主导整部影片,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主要的情节叙事,情节上的层层递进与环环相扣,呈现出较为圆满的故事结局。影片的主题线索非常鲜明:正义的警方和非正义的职业杀手为了维护各自所自以为合理的秩序法则而展开的猎物争夺以及由之引起的生死博弈,结局以大多数人内心可以接受的大团圆即正义的一方压倒非正义的一方而告终。影片大全景展现出大西北高原的荒凉、萧瑟、肃静,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到了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风貌,也是对地域文明的宣传。电影中出现大量的动作戏十分精彩,其中一场斗车的戏份,吴京扮演的羊倌追逐三个青年,并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斗车。高群书在沙漠戈壁上安排了大量的追车、策马狂奔的情节,远近景切换增加了警方抓捕逃犯的紧张感,一些飞车特技画面更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带来身临其境的观感。在与汽车有关的戏份中,吴镇宇驾驶重形卡车冲撞吉普车的画面称得上的是亮点,吉普车在被猛烈撞击后连续翻滚,突出了职业杀手丧心病狂的角色属性。《西风烈》在动作方面尝试着把西方的动作和东方的功夫结合起来,取二者之长,弥补中国功夫片的精彩但是单调的局面。尤其是黑夜帐篷区打斗的一场戏,体现了警匪双方真正是在“用脑子”对战,不仅动作设计贴合实际,双方更充分利用了黑夜、帐篷空间等条件的制约,突出了绝境求生的特质。在角色塑造方面,四位男性角色与大西北苍凉的环境相互照应,凸显环境的恶劣。还有他们的坚韧,不完成工作任务誓不罢休的坚持。作为以硬汉为主的电影,女性角色并未缺失,无论是余男出演的杀手还是杨采妮饰演的逃犯女友,两位演员完成度颇高,在增强反派阵营力量对比和提供角色情感支持方面都做出应有的贡献。影片中的配乐由摇滚歌手崔健演绎,其中歌词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通过音乐的呐喊,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其中当《混子》出现在影片开始的第五分钟,由吴京扮演的羊倌与三个摇滚青年的打斗开始,这首摇滚音乐伴随着打斗的全程,同时,拉开了影片剧情开始的序幕,起到推到剧情发展的作用。崔健的整体音乐风格也与该影片的主题十分契合,与此同时也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