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Li Zhang

有片源
2020年
2019年
导赏: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的漫画作品《深夜食堂》以其平淡治愈的风格打动了多地读者,2019年,梁家辉推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深夜食堂》,在向这部经典漫画致敬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人间烟火气的独到理解。影片遵循了原作平淡、温柔的叙事风格,没有设置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腻刻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善。在这个固定的小小餐厅里,食客川流不息,情感也不断流动,他们是白领、拳击手、音乐人、司机,也是彼此的朋友、伴侣、知己。他们聚在一起交换隐秘的心事,互相鼓励帮助,获得继续投入都市洪流中的勇气。本片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准确把握了日式治愈风格的核心,即通过艺术创作在现代生活的种种不确定中营造出一种确定感——霓虹灯闪烁的偌大城市里,总有一个温暖的空间安抚人的味蕾,接纳都市人的所有心事。将原作从日式文化移植至中国本土并不容易,受限于版权方的要求,改编版难以做到全然地去日式风格,但在有限的发挥空间中,《深夜食堂》在菜品设计与故事讲述上已独具匠心。本片延用了原版“酒蒸蛤蜊、亲子饭、猫饭”的三个故事,但巧妙地将故事中的食物换成了地道的中式美食——炒蚬子、糖藕和馄饨,这些精致的食物一下子拉近了中国观众与故事的心理距离。同时,影片在多处凸显了故事的发生地上海的城市特色,强调改编版本的在地性。当食客们走出小店,笼罩他们的是黄浦江畔的微风、摩天大楼与狭窄的弄堂街道,他们在日常交流中也时不时蹦出几句上海方言。可以说,在面对改编掣肘的多重阻碍时,本片依然在找寻中国本土自己的“深夜食堂”中做出了努力与尝试。(编辑:海边淡鼠)
2013年
导赏:导演高群书将海岩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从2003年到2013年可谓十年磨一片,影片融合了警匪、悬疑、爱情的元素,讲述了一场关于欲望、背叛与抉择的都市寓言,是国产类型片探索的一次尝试。影片以失踪国宝“金佛”为引,勾勒出女警吕月月的悲剧命运。她奉命接近黑帮次子正熙,却在保护与追查中陷入情感漩涡,最终在警察男友薛宇与危险情人之间摇摆不定。海岩原著中细腻的心理描写被大幅删减,电影转而依赖动作场面与视觉刺激。例如隧道追车戏堪称全片高光,高速剪辑与逼仄空间营造出窒息般的紧张感。杨颖饰演的吕月月是整部电影的情感漩涡中心。这个角色颠覆了传统警匪片中女性“花瓶”的刻板形象,以职业身份解构了传统警匪片中“铁血硬汉”的霸权叙事,使女性不再局限于“被拯救者”或“诱惑者”的刻板定位。面对黄晓明饰演的警察男友薛宇的隐忍守护,与在熙饰演的黑帮公子金正熙的炽烈追求,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暗含对既定命运的反抗:警察身份赋予她正义光环,却也压抑着青春本能;黑帮的危险世界虽充满罪恶,却让她体验到真实的欲望释放。正如片中那句“爱情是一枚幸福的子弹”,吕月月的悲剧恰恰在于,她既想抓住体制内的安全感,又渴望逃离秩序外的自由,最终成为权力与情欲博弈的牺牲品。高群书耗时十年打磨剧本,试图在商业类型与作者表达间寻找平衡:他保留海岩原著中“警察也是人”的理念,又以跨国追缉拓宽叙事格局;他启用顶流明星吸引市场,却未放弃对人性灰度的挖掘。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以破碎的叙事映照出爱情不是非黑即白的抉择,而是欲望、利益与道德交织的混沌战场。尽管这部影片的市场反响未达预期,但其在类型跨界与性别视角上的探索,仍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叙事创新提供了独特样本。(编辑:婧怡)
2010年
80’后
80’后

演员(饰 刀疤男(丰涌))/

导演:李芳芳/
播放正片
导赏:《80’后》是中国第七代导演李芳芳的银幕处女作,以几个80后青年关于爱和遗失的青春故事为主线,穿插了香港回归、申奥成功、非典、张国荣去世、北京奥运会等标志性的大事件,将个人主体命运置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不断追问:80后是不是最为孤独的一代?80后原生家庭的伤疤究竟能否被时间治愈?80后对爱情的理解究竟是什么?每个80后的个性是否会被社会和时代接纳?影片设定一个平常、甚至家庭破碎的女孩,通过描述她成长和工作期间的迷茫、追寻中塑造出平凡却有梦想的人物性格。这不仅是沈星辰的人生,更是这一代青年的公约数——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漩涡中试图找寻照亮自己的前方生命的光源。“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这是男女主人公都曾经说过的话,在经历之时无法明白自己为何明明相爱、想爱,却爱得遍体鳞伤。当他们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深层意义,就需要鼓起莫大的勇气一边疗伤一边相爱。在众多的商业化青春电影中仿佛一股清流,是一部比较“纯粹”的电影,过滤掉了许多商业化的追求,更重视故事、情感本身。本片的主演基本都是20多岁的新生代演员,几乎都是第一次参与电影演出,他们的表演虽然青涩,但是这种真实更契合影片中主人公的年龄和气质,正如制片人李小婉在首映式后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们的表演“真干净”,其中女主演刘冬凭借该片入围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女演员奖提名。此外,本片还邀请了张靓颖和陈楚生等“80后”歌手为电影演唱主题曲和插曲,让电影的青春氛围更加浓郁。(编辑:路明慧)
导赏:《西风烈》采用的是戏剧式线性结构,通过时间顺序来主导整部影片,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主要的情节叙事,情节上的层层递进与环环相扣,呈现出较为圆满的故事结局。影片的主题线索非常鲜明:正义的警方和非正义的职业杀手为了维护各自所自以为合理的秩序法则而展开的猎物争夺以及由之引起的生死博弈,结局以大多数人内心可以接受的大团圆即正义的一方压倒非正义的一方而告终。影片大全景展现出大西北高原的荒凉、萧瑟、肃静,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到了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风貌,也是对地域文明的宣传。电影中出现大量的动作戏十分精彩,其中一场斗车的戏份,吴京扮演的羊倌追逐三个青年,并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斗车。高群书在沙漠戈壁上安排了大量的追车、策马狂奔的情节,远近景切换增加了警方抓捕逃犯的紧张感,一些飞车特技画面更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带来身临其境的观感。在与汽车有关的戏份中,吴镇宇驾驶重形卡车冲撞吉普车的画面称得上的是亮点,吉普车在被猛烈撞击后连续翻滚,突出了职业杀手丧心病狂的角色属性。《西风烈》在动作方面尝试着把西方的动作和东方的功夫结合起来,取二者之长,弥补中国功夫片的精彩但是单调的局面。尤其是黑夜帐篷区打斗的一场戏,体现了警匪双方真正是在“用脑子”对战,不仅动作设计贴合实际,双方更充分利用了黑夜、帐篷空间等条件的制约,突出了绝境求生的特质。在角色塑造方面,四位男性角色与大西北苍凉的环境相互照应,凸显环境的恶劣。还有他们的坚韧,不完成工作任务誓不罢休的坚持。作为以硬汉为主的电影,女性角色并未缺失,无论是余男出演的杀手还是杨采妮饰演的逃犯女友,两位演员完成度颇高,在增强反派阵营力量对比和提供角色情感支持方面都做出应有的贡献。影片中的配乐由摇滚歌手崔健演绎,其中歌词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通过音乐的呐喊,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其中当《混子》出现在影片开始的第五分钟,由吴京扮演的羊倌与三个摇滚青年的打斗开始,这首摇滚音乐伴随着打斗的全程,同时,拉开了影片剧情开始的序幕,起到推到剧情发展的作用。崔健的整体音乐风格也与该影片的主题十分契合,与此同时也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编辑:王晶)
2009年
剧情:宋国的公子特弑杀太子,自立为宋君,太子太保鲁直救出太子之女,逃到鲁阳石人山隐居,并向公输般和墨翟传授剑术、攻防术。太子之女改名鲁阳燕,渐渐长大,对墨翟滋长情愫,不幸被宋公特派出的子罕掳走。公输班和墨翟随之来到宋国,并在如何对待师父之仇、师妹之情上发生严重分歧,公输班坚决要报师仇、救师妹,墨翟则看到宋国万千民众在受苦受难,决定帮助宋公特废苛税,行仁政,公输班怒而与墨翟绝交,远赴楚国,向楚王献上云梯,说动楚王伐宋。此时,子罕发现墨翟是鲁直弟子,说动宋公特把墨翟投入监狱,并拟处以极刑,鲁阳燕为搭救墨翟,答应委身宋公特。墨翟出狱后,听说楚国即将伐宋,给弟子禽滑厘做了一番防卫安排,立刻动身徒步奔赴楚国郢都。在郢都,墨翟在楚王面前和公输班演示了一场攻防大战。楚王眼见墨翟获胜,便把他抓起来,准备伐宋大军出发时杀之祭旗。临刑前,楚将军报告说,宋国联合齐秦等诸侯国,准备乘楚伐宋时进攻楚国,楚王大惊释放墨翟,并准备杀公输班以释各国之疑。墨翟向楚王讲述了“欲人不攻己,必先己不攻人”的“非攻”道理,救出公输班,一同逃出楚国。鲁阳燕委身宋公其实是寻机报仇,结果报仇不成反被杀死。墨翟回到宋国,见到小师妹的人头悬挂到宋宫墙上,大雨滂沱、天地皆黑,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2007年
导赏:李继贤导演的犯罪片《无法面对》以强烈的戏剧性讨论个体在面对错误与过失时,如何在责任与逃避之前选择,如何寻求内心的解脱与释放。影片的核心在于“救赎”。故事的主人公姚平,一个曾经顶天立地、却在某个关键时刻犯下不可饶恕错误的男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充满的痛苦与挣扎仍然在不断强化。面对良知的拷问与内心的折磨,姚平终于踏上了漫长的救赎之路,他希望找到受害人并尝试弥补自己的过错。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自己对另一个家庭造成的创伤,还要做好准备承受即将到来的法律制裁。人物塑造是电影叙事的核心,演员张立的表演充满现实感,以其硬朗苍劲的形象,诠释了姚平这一长期遭受良知拷问、即将面对法律制裁却本性善良的角色。在叙事层面,影片采用插叙的方式布局了一系列真相的闪回,一层层剥开迷雾,逐步向观众揭示了主人公姚平的救赎动机与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叙事策略下,增强了故事的悬念与吸引力,让观众在跟随剧情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姚平的痛苦、挣扎与折磨。影片在视觉呈现上大胆采用了大量手持摄影镜头,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纪实色彩。画面摇晃不定,与主人公姚平内心的混乱与挣扎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与紧迫感。手持摄影所带来的不稳定感,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动态表现力,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姚平的内心世界,“沉浸”体验他的情感波动与心理变化。通过快节奏、多景别衔接的剪辑手法,进一步强化了其纪实风格。剪辑的流畅与紧凑,使得影片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凌乱无序却又充满张力的粗粝质感,这种质感与姚平内心的混乱与挣扎形成了呼应,加深观众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感知。(编辑:婧怡)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