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堃

有片源
1985年
1983年
导赏:《火烧圆明园》是由李翰祥导演的历史剧情片,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次文化的反思。影片通过讲述清朝末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焚烧,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而惨痛的记忆。影片的叙事手法尤为巧妙,通过慈禧的视角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内部斗争和权力的更迭,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影片中的慈禧形象复杂而立体,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咸丰皇帝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剧。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另一条则是慈禧的发迹故事。这样的结构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增加了细节的趣味性。影片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如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展现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在视觉美学上该片做得非常成功,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都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对圆明园的再现,无论是建筑的宏伟还是园林的精致,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真实感。影片中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景,其考据严谨、置景精致,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李翰祥导演则再次展现了其纯熟的技艺。影片通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展现了故宫的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宫殿的建筑和人物华丽的服饰,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影片中的默片段落,如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体现了导演的功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文化记忆的一次唤醒。《火烧圆明园》作为一部历史影片,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再现,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意义和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历史和文化,反思历史和人性,坚持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延续历史记忆并思考未来的发展。(编辑:赵敏)
导赏:1982年,李翰祥回到中国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摄制《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此举首开香港电影业与中国内地正式合作摄制影片的纪录。李翰祥作为华语影坛著名导演,曾先后拍摄过80多部电影,横跨四十余年。凭借敏锐的艺术嗅觉与纵横捭阖的商业智慧,他先后引领中国港台电影史上黄梅调戏曲电影、古装片、风月片、历史片等众多美学潮流。李翰祥的清宫历史系列电影具有相当明确的创作理念,惯常采用情节剧叙事模式,强调伦理故事中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并融入小品式桥段的叙事技巧,将现代社会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放置在宫闱的特殊空间之中,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符合电影观众的通俗审美趣味。在《垂帘听政》中,李翰祥从慈禧个人视角出发,整体情感逻辑严密真实,浓缩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具有典型的情节剧特征。片中精彩设置了慈禧“争宠桥段”,时为懿贵妃的慈禧拜会咸丰帝,看似劝诫皇帝保重身体,实则暗查端倪,有夺权之心。李翰祥还使用了悚然刑罚名曰“骨醉”,这一桥段篇幅并不冗长,却堪称宫闱之内的隐秘奇观,“争宠”桥段丰富了慈禧的性格层次和情感特征,为全片大量篇幅讲述慈禧从一个深宫妇人到权倾朝野的霸权者的发展过程增加了华彩段落。可见李翰祥电影具有鲜明的传奇性与通俗性,往往以家庭伦理关系来对应政治权力关系,人物关系的搭建侧重于集合日常化的矛盾冲突。因而,李翰祥尤为擅长利用极具辨识度和俗趣的重点事件,放弃宏大叙事,专注人物行动,着眼历史秘密吸引眼球,以此成功打造出李氏清宫历史电影的独特韵味。片中,咸丰死前密会顾命大臣肃顺问政,肃顺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此处咸丰帝“临死托孤”的事件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不得而知,但李翰祥不仅加以戏剧性展现,还援引了汉武帝“母强子弱,杀母留子”的历史典故,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此外,李翰祥另辟蹊径,运用主观色彩浓重的引导性旁白在片头、片尾、剧情中间简明扼要进行交代,陈述事实、交代结局和阐释人物落点。让观众在无形中形成对历史的自我认知:国难当头,国家的权力中心依旧内斗,实在可悲可叹。化有形为无形,教化引导观众形成感性的价值判断,彰显了李翰祥清宫历史电影的高明之处与艺术魅力。李翰祥半生都在港岛飘零,总有寄宿寓居之感,魂牵梦绕的还是对故乡北京挥之不去的眷恋思念,这也是一代南下影人的中国文化情结。他们电影中大量的灵感、意象与桥段,都来源于经历或印象中的中国想象,以此内在的方式,回应着心灵深处的文化乡愁。诚如影评人焦雄屏所言:“李翰祥虽然在港数十年,但他擅长的是饶富中原性格的中国电影。”(编辑:赵敏)
1982年
剧情: 1948年秋,淮海战役前夕,蒋介石为笼络驻军将领,巩固防地,特令总参谋长顾祝同和前线视察员戚汝田高参向第三绥靖区副司令贺坚、严军赐授“中正剑”,参谋长沈继庆和作战处长巩英伟都是保密局头子毛人凤的爪牙,他们对在原西北军共事多年结为生死之交的贺坚、严军不无疑忌,便将杨萃安插在贺坚身边作\"保健医生\",对他进行监视。贺坚的马夫偷渡运河没成,吞下纸条自杀;他的表弟谷一平突然来访;他的女儿贺兰由于参加学生运动受通缉,回到贺坚身边,这一切更加引起沈继庆对贺坚的怀疑。沈多次试探虚实,足智多谋的贺坚应付自如,坦率粗犷的严军从中维护,搞得沈继庆无可奈何,狼狈不堪。 党中央派谷一平向贺坚传达率部起义的指示,并协助他工作。谷一平与杨萃在大学时是一对恋人,人各有志,他们分道扬镳了。两人重逢,谷一平对杨萃冷淡讥讽、作为保健医生的杨萃有口难言。贺坚为排除干扰、扩充实力按时起义,他以帮助马司令转移财产为名,把顽固派军长柳海山调遣去沪。贺坚安排在电台的台长篡改了巩英伟调查谷一平的汇报电文,保护了谷一平,贺坚不露声色地看着严军处决了奸污女学生的巩英伟,还把倾向革命的小兵,以安抚为名提为排长。 此时,沈继庆也将贺兰与马司令的家眷一起护送去沪的名义,扣下贺兰为人质。顾祝同为防范贺坚,不许他接近部队,将他调离贾汪前线,并授意杨萃必要时对贺坚下毒手。杨萃用沈继庆给她的特别通行证,用马司令的车送贺坚返回前线,在穿越哨卡时被前线视察员戚汝田截获,原来戚汝田也是地下党员,前线视察员戚汝田以“苦肉计”帮他们通过了哨卡。中途,沈继庆以父女情迫使贺坚就范,未达到目的,就将贺兰残酷地杀害了。 杨萃在敌人追击时,不幸中弹牺牲。谷一平在被自己误解十几年的杨萃遗体上献上一束她最喜爱的梅花。为挽救败局,沈继庆来到贾汪前线,要严军合作制裁贺坚。严军将军其实早已是中共地下党员了,严军将他击毙。贺坚、严军率部起义成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81年
海囚
海囚

演员/

导演:李文化/
主演:张连文/达奇/项堃/
播放正片
1980年
剧情:声明:珠影导演、演员吴刚(本名吴钢)是真正的周恩来总理的扮演者,电影《山城雪》中主演周恩来,电影《绿海天涯》中饰演周总理。 剧情:1941年1月,留学归国的科学家赵仁寰不堪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跳江自尽。周恩来副主席闻讯后,立即组织抢救,并在《新华日报》上公布了这个消息,不仅点燃起了广大群众胸中的怒火,也刺痛了国民党顽固派何应钦。 在一个暗夜,反共老手何应钦在特工二处处长江老头的陪同下与日本特务朝野二郎秘密会晤。日本特务将共同反共协定草案交给了何应钦,何应钦则把阴谋屠杀新四军的密电透露给朝野二郎,一场反革命大屠杀正在策划中。 为了团结抗日,揭穿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阴谋,周副主席指示《新华日报》负责人钟志重新发表了毛主席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篇文章,并接见走访了外国记者、进步人士,使美国记者艾利华明白了真相,绝望了的赵仁寰看到了前途,民族资本家张经理鼓起了爱国勇气,国民党的下级军官关上尉亦开始觉醒。 革命力量的大发展,使以何应钦为首的反共势力及日本军国主义加速了反动步伐,终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将军被绑架,新四军战士遭到血腥屠杀。就在国民党军政要员举杯庆功之时,周副主席只身闯入国府大厅,横眉怒斥何应钦,尔后,奋笔疾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使“皖南事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为进一步揭穿反共顽固假抗日、真投降、积极反共的本质,挽救民族危亡,周副主席再次来到“总长”办公室,列举了何应钦勾结日本特务、屠杀抗日将士及与日寇签署共同反共协定草案等罪行,使何应钦之流狼狈不堪,节节溃败。 何应钦与朝野二郎遂起杀机,指示特务拦车向周副主席射击,党的战士钟志为了抗日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人倒下,千万人站起,中华民族的爱国儿女觉醒了!周副主席犹如一座灯塔,屹立在人民之中,他庄严宣布:“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
1979年
1978年
剧情:1938年,黄河岸边铁牛村。由于蒋匪军扒开了黄河花园口,地主的女长工李麦一家和村民们流离失所,栖息在破旧的龙王庙。地主海骡子前来替日本鬼子招募矿工,李麦揭露了他的汉奸嘴脸。这时,抗日宣传队员宋敏带着党的关怀,找到了李麦,组织难民偷渡。李麦在党的教育下提高了觉悟,加入了党组织。她在洛阳金谷酒家的宴席前,当着外国记者的面,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扒开花园口的罪行,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放弃在难民中抓壮丁,并给难民分发救济粮。抗日战争胜利后,李麦在西安组织难民卧轨,迫使国民党用火车把他们送回家乡。李麦当上了区长。正当她领导乡亲们进行土改,重建家园的时候,地主海骡子带还乡团前来血洗铁牛村。李麦英勇作战,亲自打死了海骡子,但副区长宋敏不幸中弹牺牲。李麦和村民们牢记烈士遗言,努力支前,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解放后,李麦到青岛探望儿子时,在码头上看到南粮北调的情况,心情沉重,觉得革命还没有完,决定立即回乡,为改变南粮北调做出贡献。李麦在县里提出修渠、引黄、治黄的建议,遭到以徐中玉为首的县城委领导的反对。为彻底改变家乡面貌,她要求回基层做不脱产干部。这时,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毛主席亲自视察黄河,接见并鼓励李麦带领群众向黄河要水。李麦牢记领袖的嘱托回到村里,带领群众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河和淤灌土地的工程,并与县长徐中玉、社长海长松的错误思想和以王跑为首的中农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58年,在黄河的一次特大洪峰来临时,党中央和毛主席派周总理前来解决这一重大问题,黄河人民深爱鼓舞。铁牛村群众在李麦带领下,众志成城,“水高一寸,道高一尺”,战胜了特大洪峰。铁牛村迎来了一次特大丰收,为改变南粮北调做出了贡献。 
1965年
剧情: 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带领游击队下山,营救江姐。她拦劫了押送江姐去重庆的囚车,但狡猾的敌人已将江姐从水路押走,囚车里是可耻的叛徒甫志高,双枪老太婆当即处决了这个卑鄙的家伙。   江姐被押往重庆,敌人妄想在江姐身上打开缺口,获得重庆地下党的线索。无数次的审讯,日日夜夜的酷刑,江姐的身体被摧残着,但是江姐以顽强的意志反击了敌人,保卫了党组织。   在监狱中,许云峰和江姐还带领难友们,同敌人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49年4月,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了南京。随着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加紧迫害被囚在重庆狱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他们把许云峰囚在一座阴森的地牢里,企图将他和狱中的其他难友隔离开来。解放军日益逼近四川,敌人预谋屠杀狱中的共产党人,狱中的党组织积极地策划着越狱行动。    为了尽快与狱外党组织取得联系,在狱中做杂工的老犯人、疯老头华子良主动接受了这个任务——华子良在15年前是华蓥山区的党委书记,被捕后他接受党的指示,利用陪法场的机会,佯装疯子,蒙混了敌人,长期隐蔽下来。华子良借与敌人一起去买菜的机会,机智地与狱外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把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带回狱中,交给江姐。许云峰虽然被禁锢在黑暗潮湿的地牢里,但他用尽全力,日以继夜地用带着镣铐的手,挖开了狱墙的砖石,为同志们越狱突围准备了洞口。   敌人在死亡前夕疯狂屠杀政治犯,江姐和许云峰被敌人杀害了;华子良率领难友通过许云峰留下的地洞,冲出牢狱,与前来接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及华蓥山游击队员们会师,这时,华子良也与分别15年的老伴、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