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

Gang Zhang

有片源
2000年
小镇大款
小镇大款

导演/编剧/

导演:张刚/
主演:沈伐/李云娟/
播放正片
1997年
爱枪如命
爱枪如命

导演/编剧/

导演:张刚/
播放正片
1996年
导赏:《夫唱妻和》改编自江西采茶戏《木乡长》,是张刚导演“阿满”系列喜剧中一部出色的作品,由《阿Q正传》演员严顺开主演,喜剧演员牛犇凭借在本片中的精彩表演获第2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荣誉。作为一部成功的喜剧,《夫唱妻和》举重若轻,以小见大,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乡长因女儿上大学缺3000元学费所牵扯出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样一起凡人小事,反映了亿万群众关注的大问题——反腐倡廉。在夸张幽默的剧情编排下,让观众们在轻松和谐的笑声中感悟、警醒。影片的人文主义关怀体现在把镜头对准了基层干部,反映他们的诉求与实际状况,以一种平常人的目光去观察一乡之长,既没有用高大全的手法去刻意抬高,也没有用媚俗的态度去贬损他,让人感到作为乡长也是个普通人,也会为柴米油盐这些琐事焦头烂额。乡长穆阿满表面看来土得掉渣、木讷刻板,实则练达世情,且很有原则性。在他身上,既有山村农民的纯朴善良,又有基层干部的机敏能干,还有作为一个好丈夫对糊涂妻子的无奈与宽容,他既真诚,又有点狡黠。他有缺点,但更重要的是他有颗为民服务之心。喜剧是笑的艺术,《夫唱妻和》之所以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是因为编导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一条线上串着两个大葫芦”。“一条线”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三千元钱”,“两个大葫芦”是“偷彩电”和“假扮公安”,并且“偷彩电”被编排在矛盾冲突的发展部位,而“假扮公安”则处于矛盾冲突的解决部分。“两个大葫芦”把戏做足,让喜剧艺术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此外,本片还突破了喜剧类型中人物黑白分明的定式,人物不再以“好坏”来区分,而是具有立体的、多面的形象,例如“疤子”这个游手好闲、不事农事的角色,影片也突出了他身上善的一面,让人感觉他坏还没有坏到家,能改邪归正。这种宽容与仁爱正是人文主义的光辉所在。(编辑:曾奕琦)
1994年
1993年
财迷心窍
财迷心窍

导演/编剧/

导演:张刚/
主演:周野芒/李丁/原华/
播放正片
1990年
导赏:《想入非非》是张刚导演“阿满系列喜剧电影”作品之一,自1983年拍摄第一部阿满喜剧电影《愁眉笑脸》起,导演张刚就“一条道走到亮”。这个系列的作品以“阿满”为名塑造了许多位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态各异的小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充满荒诞与现实元素的喜剧电影系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叙事,展现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浮沉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复杂与人性的多面。影片《想入非非》通过丁阿满的经历,揭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在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诱惑时的无奈与挣扎。丁阿满原本是一个踏实的修脚工,却在偶然的机会下被卷入了与自己原本生活毫不相干的权力与利益的漩涡中。他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种种荒诞的遭遇,从最初的惊喜到后来的迷茫与挣扎,深刻反映了小人物在大环境中的被动与无力。丁阿满的人物塑造很出彩,将人物憨厚木讷、老实胆小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他慌张无措的神态和自然生发的具有喜剧效果的动作,使观众忍俊不禁。而钟科长这一角色是令导演社会批判态度最为直接显影的人物形象塑造,道貌岸然、自私势利,并且导演和演员着力描绘了钟科长的滑稽感,一次次经由他身边人之口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穿他的虚伪假面,让他在观众看来总是处于一种难堪却不自知的滑稽状态,引人发笑。影片也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如滥用权力、虚伪的人际关系、公款吃喝、贪污腐败、酒桌文化等等一系列丑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张刚导演“阿满系列电影”的精神内核表达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批判。《想入非非》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电影,这部电影在张刚导演的作品序列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喜剧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问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让观众在欢笑中产生对生活的思考。(编辑:许雨婵)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