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分

Pingfen Li

有片源
2007年
导赏:电影《八月一日》以“八一南昌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叙事主体,着力塑造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物形象,以细腻的笔触探寻当年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心路历程,深入开掘年轻共产党人在寻找和探索的道路上,思想的激进和勃发、行动的果敢和冲动,以及那种奠定他们日后成为伟人与元帅的革命激情与智慧,着力表现他们当年心灵所承受过的、曾感悟过的人生抉择,弘扬他们在生死关头苦苦追寻、探求劳苦大众解放的革命献身精神,为观众展现一批面貌一新、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共产党领导人物群像。影片把周恩来放在矛盾的中心,从“情”和“智”两方面加以塑造,他不再只是冷静的指挥者,他也有儿女情长渴望爱情的时候。贺龙粗中有细,关键之时会流露出几分草莽味。为了使自己手下的团长魏老三认错,他背着枪绕着场子一圈圈地跑,一圈圈地加重身上枪的分量,直到魏老三认了错,他也累得摔倒。另外,在展现贺龙和叶挺这两个人物的“土”与“洋”不同风格时,影片用许多生动的细节,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生活气息。导演还从“只求神似不求形似”为演员选取的出发点,大胆选用香港演员吕良伟、李子雄在片中分别扮演叶挺和汪精卫,两位演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创造力,演出了自己的特点。《八月一日》在影像叙事和修辞风格上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和进步,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正如导演宋业明所说:“应该有一部重读南昌起义的影片出现,必须用一个新的思维来把这一段历史再现给今天的观众,去重读它。”(编辑:方舟)
2006年
哑娘
哑娘

导演/编剧/

导演:李平分/
播放正片
2001年
2000年
刻骨铭心
刻骨铭心

导演/编剧/

导演:李平分/
播放正片
剧情:  王东风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当乡党委书记王东风讲到自己上任后如何从严治党、整顿干部、清理账目、解决干部多吃多占问题时,心急火燎赶来的乡长打招呼把他从主席台上叫了出来。原来,乡长在带队清理大梁屯老梁家非法占用交通道路时遇到了困难。得知消息后,王东风当即赶到大梁屯以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把以死相威胁的老梁夫妇给震住并顺利清理了长达七年的违法建筑。   王东乡过去可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乡。王东风出任乡党委书记时,王东乡不仅欠着外债上千万,拖欠教师工资好几年,而且还是群众上访出了名的乡。自从王东风到任后,没几年的工夫,王东乡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了发展经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王东风大胆改革,为此他顶着省教委的文件合班并校,将工作不力的老支书撤职后,力排众议坚决起用年轻有为的李瑞出任村支书。   几年工作下来,王东风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省市各级领导前来考察参观他力主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时,虽然县委张书记一再提醒,但他一番实事求是的发言还是让各级领导听起来很不是个滋味。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和媳妇简单吃了一顿自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年夜饭后,王东风又开始忙着解决村民卖粮难的问题。就在他所反映的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消息传来时,王东风已经主动放弃被提拔的机会,踏上了更加贫困,且曾两次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枯楼乡就任党委书记的路程。
剧情:  19岁的小战士,因抗洪救灾得病进了医院,他听说部队要搞野外实弹演习,便拖着病体从医院跑出来去归队。 部队医院的小护士奉命去寻找小战士,带他回医院作全面检查。 几经周折,两人终于同在一辆长途客车上了。汽车在北方大雪的盘山公路上行驶着。突然,一乘客带的鞭炮起火爆炸,小战士不顾一切跳下车,营救出全车乘客,博得大家的尊敬。 在一处陡峭的斜坡上,汽车抛锚了,司机去找人。车向山下滑去,大家都下车了,车被鼓起的山石卡住,大家耐不住寒冷,又都回到车上取暖。 一位大嫂的孩子病了,发着高烧,小护士冲进黑夜,到附近的村庄去找药。小战士脱下自己的大衣给孩子盖上。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里,一位中年人提出用一瓶酒换小战士的大头鞋,小战士把酒分给车上的每一个乘客,使大家分享到了温暖。全车人对小战士充满了敬慕之心。 车上的人都睡着了,小战士下车去方便,看到车在慢慢地下滑,小战士搬起一块大石头加上身体死死地卡住车轮,脸上浮起微笑。 第二天,天亮了,司机找来拖拉机,小护士驾来雪爬犁,大家欢呼之际震惊了,发现小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一车人的性命。 大家把小战士安放在爬犁上,打工妹给他戴上军帽,中年人把大头鞋放在他脚下,大嫂把军大衣给他穿上,一对新郎新娘把自己的印着蒋字的红缎子被盖在他身上。19岁的小战士安详地睡着了。
1999年
导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四部作品《大战宁沪杭》展现了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宁沪杭大战这一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向全国进军的重头戏:在前后一个月间,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长江天堑,攻克南京,占领杭州,一举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本片编导采取了“史诗性格局、文献性品格和纪实性风格”的叙事策略,在全片穿插了黑白纪录片史料以及多位战争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而整体的纪实性中又同时蕴含了诗意的浪漫,将剧情片与纪录片两种形态的各有侧重地糅合,呈现出了历史观的艺术表达。片中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后,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钟山风丽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段,电影画面和音乐渲染出大气而浪漫的氛围,真正达成了“史”与“诗”的统一。在细节创意上,影片通过尖锐的噪声音效设计,使观众代入一位在战场上失聪战士的主观听觉感受,再配合画面中遍布焦土与鲜血的场景,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大战宁沪杭》将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交叉组合,展现了渡江战役中子弟兵和倾力相助的百姓,分崩离析的国民党部队以及溃败而退的英帝国主义军舰等群像,深入地提示了此事件发展变化的内在必然规律,着力发掘出历史中鲜为人知而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编辑:曾奕琦)
1998年
1996年
导赏:韦林玉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的摄影师,他在我国影坛上,以拍摄过《农奴》《苦菜花》《风雨下钟山》等影片而闻名,这次他在担任导演的同时又发挥自己的特长,兼任了摄影。这部电影是一部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最终解放大西北地区的壮丽史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凝聚了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鸿篇巨制。影片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舞台,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观众将跟随人民解放军的脚步,亲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的壮丽征程。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都扣人心弦,每一次胜利都令人振奋,让人深刻感受到革命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电影《大进军-解放大西北》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更凸显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士们与当地百姓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敌人的感人场景。这种军民团结、共同抗敌的精神,是影片最为动人的地方之一。它告诉我们,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引发了观众对于历史、战争和人性的深思。它让我们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寓意和象征,让人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1992年
导赏:《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片,延续了系列前作《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大事件、大场面、大制作的特点,宏观的磅礴气势与局部的精细描画相得宜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本片巨细靡遗地真实再现了平津战役的战况进程,其中,为了完成毛泽东对于傅作义“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华北野战军将士在隆冬时节横渡冰河的“下饺子”一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对傅作义这一角色的塑造也颇具新意,他不再是简单的敌方反派,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和决策过程的军事领袖,此般观念创新,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和观赏性。剧情中“进京赶考”一段“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慨,体现了平津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建立新政权的伟大开篇。《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凭借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斩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荣誉,是我国战争文献故事片中的精品佳作。(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