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无名·奔袭
殷新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88年
柳菲的遗书
演员
/
导演:
严寄洲
/
主演:
殷新
/
郑邦玉
/
里坡
/
田华
/
徐亚洲
/
赵英
/
赵红娜
/
播放正片
剧情:
留学生柳菲在日本结识冷慧等人。其实这些好友都是国际间谍。因为柳菲父亲是我国国防工业部门负责干部,因此通过柳菲窃取情报成为国际间谍的重要任务。柳菲在冷慧威逼利诱之下,担心去美国深造的机会落空,便铤而走险,窃拍了父亲的机密文件交给冷慧。柳菲很快得到去美国留学的邀请信。柳菲哄骗朋友曲丽丽入伙,遭拒绝,柳菲企图杀人灭口。曲丽丽被女侦查员林霄所救。冷慧被抓。柳菲绝望服毒,留下一份忏悔的遗书。
1987年
望春风
演员
/
导演:
谢雨辰
/
主演:
于绍康
/
陈裕德
/
殷新
/
曹铎
/
高放
/
袁玫
/
王慧
/
类型:
剧情
/
剧情:
日美宣战后,林晨辉停止了在日本的留学,返回自己的家乡--台湾。林同仁为欢迎儿子归来,特意请来亲朋好友一起庆贺。晨辉和未婚妻秀兰翩翩起舞,唱起台湾民歌"望春风"。突然,保甲长带着日本军官闯进来,不容解释就打。外甥卫国急忙点头哈腰,日本军官才离去。鞭炮齐响,晨辉和秀兰正式定婚了。人们为他俩祝福,只有卫国的笑脸上潜藏着阴影,原来卫国也爱慕秀兰,幻想秀兰做他的妻子。卫国找到地痞侯君正,讨来一着"高棋"。他们买通日本人抓晨辉去当兵,又假装同情让二人逃走。晨辉、秀兰乘船刚走不远,就被日本巡逻艇拦住,晨辉被抓走。卫国强迫秀兰嫁给他,被断然拒绝。侯君正霸占了林家财产,林同仁一气而死。管家阿勇伯也双目失明。秀兰被迫去"翠花楼"做女招待,在酒楼受尽凌辱,她愤怒之极扎死卫国。酒女阿花为掩护秀兰逃跑,死于侯君正枪下。晨辉被抓兵后派到菲律宾对美作战。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幸亏土著老人和他女儿若男相救,才大难不死。日本兵要拉若男去军营,晨辉和土著父女与日军展开激战,若男不幸死于日军乱枪之中。夜晚,晨辉和土著老人炸掉日军油库,老人为掩护他撤离,与日军同归于尽。晨辉终于回到家乡,他决心报仇雪恨。侯君正在妈祖庙前看乡剧。突然舞台上出现的晨辉,他拔枪射出仇恨的子弹,台下人群大乱,侯君正在打手们的掩护下向外撤。晨辉又枪齐发,打手一个个倒下去。侯君正跑进妈祖庙里,晨辉追进庙内,终于结果了作恶多端的侯君正,为亲人报了仇。夕阳落下,传来"望春风"歌曲的口琴声。秀兰、李母二人扶着又目失明的阿勇伯和林晨辉一起走来。昔日幸福美满的家庭被拆散,那美好的一天何日才能到来。
1984年
大桥下面
演员(饰 肖云)
/
导演:
白沉
/
主演:
龚雪
/
张铁林
/
王频
/
殷新
/
奇梦石
/
袁凯
/
方超
/
史淑桂
/
江山
/
王薇
/
类型:
爱情
/
剧情
/
经典
/
导赏:
“大桥下面”的片名与影片内容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片中表现苏州河上几组大桥的空镜头也与故事情节关联不强。然而,一些抱有陈腐观念和世俗偏见的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将桥上桥下比作职业等级、条件优劣的区别,编导巧借其意,取材于“桥下”之民、“桥下”之事,宣扬“桥下”之路。把最广泛、最普通,也许还被一些人贬为最“低档”的劳动人民的情操、美德加以赞扬和渲染。影片围绕两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待业青年克服生活困难,通过个体劳动谋得幸福生活的故事,记录他们迎着时代的风浪前进的历程。影片叙事不急不躁,结构严谨工整。白沉导演提出“导演不露痕迹,摄影不露痕迹,表演不露痕迹”的“三不要”原则,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淡雅、含蓄的艺术风格。作为剧情中心的爱情故事的两位主人公——秦楠和高志华在生活中的日常表现得到了扎实贴切的展示,细致入微地关切了他们的身世、命运、遭遇和感情、思想、情绪,突出了主人公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歌颂他们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演员龚雪凭借此片中的出色表演,她斩获1984年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正确分析了她饰演的角色秦楠与每个剧中人的关系和每个规定情境中的态度,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手段。对父亲体贴入微,对儿子无限怜爱,对朋友热切关怀,对恶邻敬而远之,对好心而有偏见的婆婆谅解忍让,对恋人含情回避……龚雪展现了不同的表演分寸,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秦楠复杂的人物形象,她表面严峻冷漠,内心却充满着热情;她表面沉默无争,心底里却充满自尊与理想。她有最温柔的沉默,也有最激烈的感情爆发。如“打儿子”一场,“野种”的恶骂戳伤了她的心,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感情如深闸洪水,猛然爆发出来,狠打了孩子。打过孩子后又痛楚地抱子痛哭,展示了人物心灵的自责和无奈。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她由静到动,由弱到强,再由怒转悲的情感爆发令人折服、感动。(编辑:路明慧)
一个女人的命运
演员
/
导演:
张今标
/
原野
/
主演:
殷新
/
高维明
/
王伯昭
/
许亚钟
/
戴大卫
/
万琼
/
贾盛云
/
连海痕
/
李星珠
/
播放正片
剧情:
20年代,洞庭湖区有一个叫梅春的农村妇女。她淳朴勤劳、善良贤慧,对丈夫陈德隆的打骂折磨,一向逆来顺受,几乎变成了丈夫管理家务陪伴泄欲的工具。当她丈夫在赌场上把她当成"一盆洗脚水"泼掉时,她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在丈夫和老黄瓜的追逐下,毅然跳进了湖里。幸亏被乡亲们搭救,免于一死。1926年夏天,大革命的洪流涌到了湖南偏僻的滨湖农村,梅春也小心翼翼地迈出了家门,上了夜校,并在前来搞农运的一位革命青年黄立秋的启迪下逐渐觉醒,产生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后来她终于勇敢地冲破封建樊笼,与原来"坟墓式"的家庭决裂。陈德隆气急败坏,加上听信坏人老黄瓜的谗言,铤而走险,行凶杀人。结果,杀妻未遂,却误伤黄立秋,畏罪潜逃。劫后余生的梅春,在黄立秋的深切同情和执着追求下,经过农会和妇女会的撮合,终于和他结合了。从他们的相爱中,使她第一次认识到人的价值、男女平等的意义,和真正爱情生活的幸福。1927年5月,"马日事变"发生了,刽子手对革命的残酷镇压,不仅夺走了梅春那革命启蒙者的丈夫,而且又把她和黄立秋的遗腹子重新抛回到原先丈夫陈德隆"坟幕式"的家庭里。她又和从前一样,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他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决意作出自我牺牲,一心要将烈士的遗孤抚养成人。然而,由于陈德隆的嫉妒和报复,残忍地虐待、折磨黄立秋留下的孩子,她在儿子身上所做的牺牲,所寄予的希望,最后变成了湖滨坟地上的一堆泥土。但梅春并没有消极地沉陷在痛苦与悲哀之中,而是再次离开了陈德隆,在漫漫的黑夜中,独自出走了。她的耳边回荡着黄立秋生前的话音:"梅春,我们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不是死,就只有努力朝前干下去。"她划着小船的身影,渐渐地消融在东方微露的晨曦中。
1983年
血,总是热的
演员(饰 宋巧珍)
/
导演:
文彦
/
主演:
杨在葆
/
麦文燕
/
殷新
/
梅熹
/
陈国典
/
方海清
/
鲁非
/
谢芳
/
刘信义
/
李雨农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始之际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问题剧,通过凤凰丝绸厂签署外单合同,厂长罗心刚决心将机器印花改为手工印花所遇到的重重阻碍思考当前社会的生产关系,思考人在体制之下的社会心理。为了更好地呈现影片建设四化的主题,剧本结构了两个社会面,上层和下层,即代表经济体制的国家机器一面和受“机器”制约的普通群众一面,矛盾的展开不是上下两个社会面的直接冲突,而是通过剧中主人公罗心刚的一项生产改革遇到阻力而失败,纵横交错地展开,体现传统的经济体制与进步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对抗,体现人在体制转变大环境之下思想的动荡与束缚。影片摄制于1983年,正处于思想解放的关键时刻,影片在表现经济体制改革主题的同时又呈现了改革所带来的信仰危机,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伤被延续,思想解放和信仰自由带来了精神迷茫。宋巧珍身为一个共青团员却在迷茫与无助之中选择信仰天主教,传统的保守派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迷失,强烈谴责其为玩世不恭,而罗心刚在巧珍的选择之中看到的是传统制度的腐朽,是人为思想的落后和环境的强硬造成了她这个矛盾体的存在,十字架是在巧珍对现实环境求助无望之后的无奈之举,它对于巧珍而言只是精神寄托与精神力量,用以慰藉其孤苦无告的灵魂,信仰的改变并不是用于强调宗教与团员之间的敌对性,而是表现建设四化背景之下固执己见、墨守成规的制度对人的臧害。影片中的“五分钟讲话”是主题展现的高光时刻,罗心刚的宣讲语言正体现了他的精神觉醒,这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共产党员的性格必然,也是最高党性、牺牲精神的集中表现,五分钟讲话是这个厂长在备受阻碍与对抗之后心灵的呼号与呐喊。为了呈现出呐喊的真实有力,导演在剧作结构上做了情节铺垫,采用抑制手法,在影片临近结尾的几场戏里,着重描写了罗心刚内在的积蓄和喷涌呼号的感情,忍辱负重和不光彩行为促使人物压抑情感,终于在艰难地爬上台阶后的那一刻爆发,从而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编辑:张苏慧)
1982年
骆驼祥子
演员(饰 小福子)
/
导演:
凌子风
/
主演:
张丰毅
/
斯琴高娃
/
殷新
/
颜彼得
/
李唐
/
李翔
/
韩焱
/
高放
/
王村人
/
封顺
/
播放正片
导赏:
一是凌子风导演对名著名篇的情有独衷,在书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因此,他的电影画面随意性成分较少,比较精致,也更赏心悦目。二是地道的京味儿方言,极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从虎妞的嘴里说出来更显出她的土气和俗气。三是片中的配乐,运用了京韵大鼓的元素,符合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同时琵琶、三弦跟西洋乐队的结合,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北京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