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图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歌声的翅膀》运用音乐剧片、公路片、爱情片、风光片等相结合的形式,是一次成功的审美、政治的建构,为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了厚的礼。片中年轻人的追梦之旅以公路形式呈现了多个地点的新疆风情,主体架构于对新疆民族文化价值的追寻,探寻了新疆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崭新表达方式。随着路线的逐渐推进,影片中展现的塔城手风琴表演、维吾尔族老人独奏、塔吉克族人的婚礼都统一形成和谐和喜悦的氛围,表现出当今新疆民众的真实生活。电影另辟蹊径,以三个主人公为引线牵扯出群体的形象展示。迪力夏提的叔叔克里木在餐厅招徕客人的风趣片段、手艺人为了去跳舞来不及刮眉毛的幽默表达都让影片脱离高大形象叙事的手法,而转型于亲切、自然、贴近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影片富有叙事张力,细节生动有趣。 通过展现主演采撷新疆各民族音乐舞蹈元素这一过程,电影向受众展示了一幅缤纷多彩、美美与共的新疆民族艺术画卷。在影片中,涉及新疆的地域从塔城地区到喀什地区,从伊犁草原到帕米尔高原,从低矮湖泊到慕士塔格冰峰。高原牧场、沙漠戈壁、草甸湖泊等新疆美景都将在影片中具体呈现。通过17个大场景,将新疆民族生活现状进行缩影式表达,讲述了独特的新疆多民族故事,传播出别具一格的新疆多民族生活场景。在一幕幕场景的混合中,感受到新疆各民族同胞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内生动力和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展现出新时代的新疆风貌。
2018年
导赏:《远去的牧歌》通过纪录电影的方式,以春夏秋冬四季牧民们的转场为视角,真实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族群众生活变迁的生动画卷。作为新疆首部巨幕片,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航拍与长镜头展现哈萨克牧民质朴的人文特色和大美新疆景色也是一大亮点。巧妙的运用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呈现孩子们质朴的面庞、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策马奔腾的牧民,把新疆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富有诗情画意,颇具东方古典之美。同时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导演在人物生活细节刻画上精雕细琢,如小牛的出生过程,挤羊奶,放牧,修筑雀巢来塑造出胡玛尔、哈迪夏、博兰古丽、羊皮别克等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胡玛尔身上体现的最为显著,他一生奉献给草原,延续传承游牧民族的传统,从反抗收猎枪到放生跟随一生的马和鹰,预示着游牧时代的变迁,博兰古丽是游牧转场生活到定居的见证者和经历者,羊皮别克最早在游牧人民中找到了传统方式与新时代发展的联结。从他们生活的变革说反映出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导下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日益美好和欣欣向荣的面貌。在情感的表达上,影片运用哲学化的表达,没有将传统与现代割裂,而是遵循矛盾对立统一的核心,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通性达到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影片中还运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来奠定影片的情感基调,无论是在游牧民族转场时万马奔腾,生机勃勃的宏大场面,还是博兰古丽婚礼时人们载歌载舞的喜悦,当民族音乐响起时,都能迅速使观众置身于实景之中,感受来自草原的辽阔和牧民们质朴的情感与共鸣。影片是深入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族发展风采的成果展示,展既回望历史又面向未来、既观照现实又诗性书写的民族心灵史。它以高远的创作立意、独特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美学追求、真诚的艺术态度,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上展现了新疆题材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重大题材电影的新可能、新空间、新境界。
2017年
导赏:该片是一部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惠聚”工作成果的视觉史诗,更是对新时代下新疆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谐进步的一次深情颂歌。通过细腻入微的镜头语言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命运的细腻刻画相结合,构建了一幅生动鲜活、鼓舞人心的时代画卷。其在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化探索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巧妙地平衡了政治主题与艺术表达,通过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以及丰富多元的视觉语言,展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目标过程中的不懈努力与高昂斗志。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次对话,都是对新疆这片热土上火热生活与巨大变迁的艺术再现,深刻诠释了团结和谐、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旋律。展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勇气。通过声画镜像、光影色彩等电影造型手段的巧妙运用,直观而深刻地揭示了极端思想对当地群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侵蚀,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性扭曲与社会问题。这种真实而大胆的揭露,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教育意义,也促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自我审视。此外,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同样独具匠心。影片通过人物之间、细节之间的多重对比,丰富了叙事层次,也深化了主题表达。这种对比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也使得影片在审美品格上得到了显著提升。观众在对比中感受到的是工作队队员的坚韧不拔与农牧民的逐步觉醒,是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重胜利,是新疆大地在新时代下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为中国电影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少数民族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信念、勇气与希望的赞歌。(编辑:张昕一)
2010年
2005年
1999年
剧情: 1941年秋,占据安西的军阀尕司令预感自己即将兵败,在星星峡抢劫了大批运往内地的新疆各界民众募捐的抗日物资,埋在鲜为人知的红草滩,以备东山再起。 荒墩爷年轻时不堪忍受自己的女人被当地恶霸抢去做姨太,一怒之下杀掉恶霸,隐姓埋名来到荒漠深处的红草滩,并收养了一名孤儿哈娃子。 沙红原来是一位有钱人家的小姐,兵乱时被尕司令的部下杀死了全家、抢走了钱财,沙红从此流落西北。 哈娃子长到17岁时,从人贩子手中救出长他三岁的沙红,并带她来到红草滩,期待着能有一天与沙红结为夫妻。 红草滩,荒墩爷带着哈娃子和沙红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一个伤痕累累的中年人来到这里 ,自称尕生,是迷了路的商客,由于钱财被劫才落得这般地步,好心的爷仨留住了他,并给他疗伤。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沙红渐渐喜欢上了尕生,并吐露爱慕之情…… 原来,尕生就是尕司令,他逃脱兵匪的追杀,来到红草滩,目的是挖出埋藏在这里的财物, 以招兵买马、另立山头,谁知这一切早被荒墩爷察觉。 沙红决意嫁给尕生,离开红草滩。此时尕生哪有这门心思,便对沙红下了毒手,痛苦多日的哈娃子再次救下了沙红。当尕生得知财物早被荒墩爷挖走,顿时凶相毕露,与荒墩爷展开生死搏斗。沙红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所爱的人竟是杀父仇人!沙红最终用荒墩爷的猎枪打死了尕生。身负重伤的荒墩爷临终将财物的埋藏处告诉了哈娃子和沙红。哈娃子、沙红按荒 墩爷的遗嘱将财物送往设在迪化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