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苏小卫
人物资料
作品
视频
资讯
有片源
2013年
萧红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宋佳
/
黄觉
/
张博
/
李依玲
/
李凤绪
/
孙维明
/
张彤
/
王仁君
/
吴超
/
陆怡璇
/
播放正片
导赏:
作为一部描写龙江传奇女作家萧红的电影作品,影片《萧红》无论是从剧本创作、演员表演,还是画面的表现力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对宣传萧红,引领更多的人了解萧红和了解龙江文化魅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本片使得这位被电影史所忽视的女作家重又出现在大众的视线,演员宋佳的精湛表演更为这个人物增色颇多,配得上所荣获的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在叙事方式上,《萧红》采用的是以往影片中常见的回忆叙事手法,穿插着主人公现实和回忆的交叉叙事方式。影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萧红本人运用大量的旁白和独白或者对话的方式串联起其整个人生,和霍建起导演的《暖》的叙事手法相像。在镜头语言风格上,霍建起导演延续了他一贯的唯美风格,整部影片在构图、色彩和镜头语言方面都独具匠心,影像整体风格如加了一层“滤镜”一般精致,有种超越时代的朦胧之感。在镜头语言上,影片注重慢镜头的运用,刻意回避传统叙事手法中注重戏剧冲突的特点,使用慢镜头对萧红片段式的生活进行表述,呈现出了霍建起导演独有的唯美化的散文式电影风格。正如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称,《萧红》制作精良,完全体现中国电影水准。
2012年
冰雪11天
编剧
/
导演:
陈国星
/
王小列
/
主演:
冯远征
/
刘桦
/
梁丹妮
/
郭家铭
/
柳岩
/
黄奕
/
江柯
/
侯勇
/
母丹
/
奚美娟
/
类型:
剧情
/
家庭
/
导赏:
《冰雪11天》是一部根据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公安民警成功疏散蜂拥而至的百万春运旅客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主旋律题材电影。电影中那些真实的春运场面,当下现实的展现,特别是加入了大量当年滞留广州火车站时的实拍画面,这种真实画面结合电影艺术处理的手法,给人带来很强的带入感。从不同阶层的旅客及广州火车站周边居民在面对灾难,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视角与态度,展现了春运承载的爱之能量。而导演不错的节奏掌控,也让影片充满了悬念。本片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首先,这部电影是一部“人口纪实片”,也只有21世纪的中国才有这种奇观:人山人海,很容易发生人潮海啸。如果要在这部影片里找二元对立关系,那么其中一元是维稳,另一元是随时可能发生巨大波动的人潮。“人潮”和“维稳”在这部影片中形成二元对立的戏剧冲突,而这二元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状态,是既有潜在冲突又是唇齿相依的状态。这部电影可以送到世界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21世纪中国的文化纪实被收藏。如果说当年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记录宋朝的社会生活画卷的话,那现在的“广州车站图”就是反映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画卷。其次,这部电影也是一种文化纪实,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国,中国农民几千年以来都与土地绑定在一起。进入21世纪后,中国急速地向现代化、工业化迈进。工业化进程中的大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大迁徙。与社会结构的急速转型相对应的是顽强的中国文化。中国虽然已经由农业经济转型到商品经济,但是中国人的习俗和传统并没有随着这一转型而产生丝毫变化。“过年回家”依旧是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毋庸置疑的情结,无论天灾人祸都没办法阻扰中国人民过年回家团圆的心愿。每年过春节我们整个国家都要进行一次民族大迁徙,这是一个世界奇观。影片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巩汉林饰演的角色,他近乎疯狂地在广播车上唱着:“我要回家!”他唱的是现代流行歌曲,表达的却是古老的心声,古老和现实在这里发生了如此激烈的碰撞,导致了巩汉林这个人物跳上广播车后的疯狂。最后,是该片的气质纪实。这部影片并没有走我们司空见惯的老的套路,而是从善的心愿出发,尽量做到自然地奉献。不假英雄,不假崇高,电影中所有人物塑造很平实、自然。实际上,如果从纯粹的善的理念 出发,找到自然平实的善的表现并不好找。电影中的哥儿几个塑造得都有人情味,人物关系处理得也非常自然,细节也极有分寸感,如果这个度没有把握好,就会流于滥煽情。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现在处于一种转型期,转型期的人物关系都非常复杂,多元型社会的人物关系 也是多种多样的。电影中对这一点也有表现。影片中的 人物关系既包括传统的同事关系、夫妻关系、子女关系,还有新型的比如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有雇主和小保姆的关系、出外务工的同乡之间的关系,在电影中都有所表现。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状态也非常自然,比如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冯远征饰演的方局和他的上级面临巨大的压力,都崩溃了,两个人突然脾气爆发,争吵起来。这个细节很真实,不难想象,争吵背后也说明一种平等,这两个人不是“命令和服从”型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影片中这种自然的表达俯拾皆是。
2011年
秋之白华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董洁
/
窦骁
/
郭家铭
/
伊春德
/
章劼
/
王同然
/
邓飞
/
鲁思远
/
姚克勤
/
姿娜
/
播放正片
导赏:
《秋之白华》是霍建起导演创作于2011年的作品,影片取材于革命家瞿秋白的真实经历,在聚焦于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浪漫爱情的同时,牵连出瞿秋白坎坷、爱国、坚定的人生旅程。影片充满了诗意,以情动人。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相较于其他革命家,他身上更多显露出一种文人、诗人气质,具有更丰沛的情感,对世界有更多悲悯与爱。影片并未为了追求戏剧化的行动而牺牲人物自身的特性,反倒通过突显情感在片中的占比,来辅助人物形象的呈现。影片前半段以杨之华的视点讲述她与瞿秋白的爱情、革命往事,后半段则以瞿秋白的视点为主,两种视点互相映照、彼此补全,形成了如倒影般的和谐圆融之美。着墨于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并不是偷窥革命家的风月往事,而是从这名无产阶级战士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出发,探寻他在当时情境下做出坚定信仰、永不言弃选择的原因,并将这份对爱人的深情、对国家的热望传递至21世纪的当下,“让理想照亮历史,让诗情穿越历史”。影片迷恋于捕捉美的、情绪的、含蓄的瞬间。杨之华与瞿秋白初遇时,两人虽互相欣赏,却必须克制、忍耐。杨之华温吞的旁白已事先对瞿秋白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唤起观众的好奇。然而当瞿秋白终于现身,摄影机却不过惊鸿一瞥,匆匆略过,展现出杨之华内心的慌乱与爱慕。杨之华在桥上以“他”相称,间接表白,镜头从荡漾着两人倒影的水面向上攀,空气在画面中涌动,风吹乱了头发,而乱也是美的。就义前,瞿秋白在遗作《多余的话》中写道:“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影片的最后,他倒在一片鲜花草丛之中,影像与现实终于呼应、交叠。(编辑:海边淡鼠)
2010年
唐山大地震
编剧
/
导演:
冯小刚
/
主演:
李晨
/
陆毅
/
徐帆
/
王子文
/
张静初
/
陈道明
/
陈瑾
/
张子枫
/
张国强
/
杨立新
/
类型:
家庭
/
剧情
/
历史
/
导赏:
作为改编自小说《余震》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无疑也是改编电影的典范。影片在保留原著人物与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主线,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得体。影片大部分剧情采用双线叙事,讲述家人失散后各自的生活,时间跨度长达32年,地域则从唐山延伸至保定、杭州、温哥华、汶川。徐帆和张静初分别饰演的母亲和女儿,在精密的戏剧空间中遥相呼应,隔空碰撞出无数情感火花,为最终的母女相见引爆“催泪弹”,酿足了情绪。影片的价值与技术不仅体现在对特殊年代背景的情怀抒发上,更在于对家庭伦理、人物情感的细腻解析。它不仅仅关注了那23秒的浩劫,更聚焦于32年间人们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痕。影片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落笔于震前漫天飞舞的蜻蜓与震后惨不忍睹的废墟,冯小刚用一种其收敛而深沉的煽情手法,避免了过度渲染苦情,与某些苦情电视剧的泛滥情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色彩运用上,冯小刚导演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影片的色调从柔和的灰黄调子开始,宛如老照片一般,象征着过往的岁月;大地震发生时,色调转为沉郁的黑白,除了鲜血外几乎再无其他色彩,暗示着大地震带来的毁灭与残酷;而之后贯穿全片的淡淡灰白调子,则如一缕缕深渊中的薄雾,深刻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长久压抑的哀伤。在震撼的特效与真实的情感交织下,影片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心中的伤痕与记忆,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我们不仅为她们的团圆而感动,更为那些在灾难中坚韧生存的人们,以及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爱而肃然起敬。这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重逢的盛宴,它提醒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爱与希望的力量,永远是我们前行的灯塔。(编辑:张昕一)
第一书记
编剧
/
导演:
陈国星
/
主演:
杨立新
/
徐帆
/
何冰
/
蒋雯丽
/
王丽媛
/
黄素影
/
田成仁
/
黄宏
/
王景春
/
宋丹丹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第一书记》是关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传记片,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勤奋务实,扎根基层群众、竭诚为民服务,改变了小岗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与常见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不同的是,沈浩的角色设定突破了模式化,在一心铺在工作上,为人民办实事的同时,也直接表达了自己在机关工作18年,还在原地踏步,想要“和小岗村一起突围”等对自身政治前途的考量,自己报名下乡而留在省厅的老同学荣升副厅级他又借酒浇愁,这些关照现实的情节,拉进了角色与观众们的距离,使角色更为立体,成为了银幕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剧情上,《第一书记》采用了倒序的方式,开篇直接展现沈浩的离世,再通过时间线顺序,将沈浩到小岗村后发生的事情罗列出来。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平行叙事的方式呈现,伴随着修路、修房、架桥、迁坟,沈浩在小岗村获得了村民的认可,而在家庭生活中角色的缺失则引发了家人越来越多的不满,两方面的情节设定为观众们展现出了角色的选择,以及在留任过程中心态的转变。此外,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一大看点,不仅杨立新成功演绎了沈浩一角,徐帆也将任劳任怨但对丈夫下乡有点小情绪的妻子角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何冰、蒋雯丽、王刚、王景春等人更是把握住了角色特点,践行了“没有小角色”的工作态度,留下了可圈可点的银幕形象。《第一书记》的成功也对同类型题材创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提名。(编辑:刘方舟)
2009年
台北飘雪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杨祐宁
/
童瑶
/
陈柏霖
/
蔡淑臻
/
莫子仪
/
纪培慧
/
金士杰
/
王琄
/
类型:
爱情
/
剧情
/
导赏:
五月和小莫之间的情感故事。
沂蒙六姐妹
编剧
/
导演:
王坪
/
主演:
刘琳
/
范志博
/
李念
/
王莎莎
/
曹翠芬
/
张璇
/
李心敏
/
曹苑
/
吴刚
/
郭晓东
/
播放正片
导赏:
《沂蒙六姐妹》以发生在沂蒙老区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在沂蒙山区女性杰出代表“沂蒙六姐妹”的带领下全村人民为支援革命前线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与同时期创作的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沂蒙六姐妹》打破了主要写男人戏、写大事件、追求恢弘气质的固定套路,将解放战争中人民群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和奉献浓缩在六位女主人公身上,以唯美且极富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完美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突出表现沂蒙六姐妹命运轨迹的同时,巧妙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深明大义,在避免角色脸谱化描写的同时,更加注重细节,对革命事件、人物命运和情感叙事有了新的角度。尽管《沂蒙六姐妹》以战争为故事背景,但导演突破了同类题材对于战争的“狂欢式”表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和战争的残酷性,例如在孟良崮战役胜利后,参加“支前”的沂蒙六姐妹返回了家乡,但月芬和春英却在家中看到了供奉牌位的灵棚和“满门忠烈”的匾额,这些细节不仅代替了空洞的说教,也对战争本身的审视和反思融入片中。《沂蒙六姐妹》在上映后受到众多好评,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这部电影“是对沂蒙人、特别是沂蒙妇女为中国革命历史伟大贡献的一个新发现,是对革命传统精神的新宣传。”王坪导演在谈创作的时候表示尊重史实的影片才能打动人,“影片中的故事都来源于真实,包括月份婆婆家满门忠烈、新媳妇月芬一生未另嫁等,我觉得应该将真实故事搬上银幕,让年轻一代感受到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影片为国产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进行了有创新性的有益探索,为之后的创作者带来启迪。(编辑:方舟)
2003年
暖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郭晓东
/
香川照之
/
李佳
/
关晓彤
/
葛志兴
/
黄齐峰
/
华祖润
/
孙桂田
/
播放正片
导赏:
夏末年初,林井河从北京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在桥头,他偶遇昔日的初恋情人-暖-这是个让他不敢见又不曾忘怀的人。
2002年
生活秀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陶红
/
陶泽如
/
潘粤明
/
杨易
/
罗德远
/
张世宏
/
吴瑞雪
/
李啸尘
/
刘珉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根据著名女作家池莉的同名小说《生活秀》改编,由思芜、霍建起这对黄金搭档执导。该片围绕吉庆街夜市开小餐馆的单身女个体户来双扬的悲喜人生,成功塑造了一个处于社会改革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她在小吃街上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引来了无数食客,她也与此同时经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种种变故,深切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曾在多部武侠剧中打打杀杀的陶红在片中摇身变为吉庆街上的个体女老板来双扬。为了演好这个戏份吃重的角色,陶红在《生活秀》里的表演圆熟、到位,像一个真的街摊女老板一样熟练地挥斩鸭脖子、端菜、收桌子、做生意。在爱情面前既能表现出柔情似水的一面,又能在失意时展现决绝、坚韧的一面。在一场因为与嫂子争夺房产、两人大打出手的戏里,陶红把来双扬的泼辣、委屈,以及看到小侄子后心软演绎得淋漓尽致。陶红塑造人物内心时抓住了来双扬的双重欲望,既渴望生活的变化,又乐于世俗,和父亲的新老伴斗心眼,和周围的人们比高低,这样一个丰富、立体的角色使得陶红在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最佳女演员的荣誉。霍建起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大景别、长镜头和运动镜头,将吉庆街的繁华景象和来双扬的生活场景融为一体,“找到新旧城市内在的契合点,即反映出人物和环境的依存关系,又反映出生活的飞速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和巧妙的光影布局,将吉庆街的喧嚣与来双扬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霓虹灯和彩灯的点缀,吉庆街成为真正意义上充满魅力和诱惑的梦幻世界,而女老板来双扬则成为了这个世界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编辑:路明慧)
2000年
蓝色爱情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潘粤明
/
袁泉
/
董勇
/
王刚
/
滕汝骏
/
徐秀林
/
崔敏捷
/
李佳
/
播放正片
导赏:
《蓝色爱情》以忧郁抒情的蓝色为影片基调,把莎翁式的心灵独白与电影的蒙太奇叙述相结合,不仅以巧妙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极致的视觉表现增强了电影的文艺气息和感染力,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鲜明的人物成长线索,表现了年轻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感情与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原著小说《行为艺术》质疑了“真实”与“作秀”之间的界限,揭示了现代人相互制造厄运的悲剧性。导演霍建起和编剧思芜对原著进行了银幕化改编。故事情节的推进变得更加简洁,点到为止,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电影中人物情感的交流和性格的发展。此外,采用了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用旁白式的、戏中戏的台词表达,将主旨深度开掘,起到间离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与事态的不断变化,与内心的孤独、反思相契合的艺术氛围。片中蕴含着由“行为艺术”延伸出来的哲理——生活中人无意识、不知道就参与了别人行为的一种普遍表达。就像片中刘云(袁泉饰)说的那样,聪明的人创造自己的艺术,凡人则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比如在影片中有一次他们上街看到有人打架,刘云大喊“警察来了”,结果那帮人就跑了,刘云非常高兴地说那是行为艺术的胜利。她与邰林(潘粤明 饰)之间复杂的行动、心理关系,更是对“行为艺术”内涵的外显。邰林一直是刘云创作的对象,也是刘云虚拟中倾诉的对象;同时又因为现实生活中邰林帮助找人、找到的却是刘云亲生父亲、刘云又成为部林破案利用的对象等出乎意料的情境安排,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哪个在寻找、哪个被寻找、哪个在实验行为艺术、哪个在被动参与等复杂关系的质询,也就有了片中刘云“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中,又有谁会走进我的艺术过程里?”等自我追溯的心境表白。霍建起作为一位“诗人导演”,对视觉风格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蓝色爱情》在视觉风格上采用了凌厉的淡蓝色调,营造出一种忧郁而浪漫的氛围。在镜头语言上,偏爱固定镜头和长镜头,通过细腻的构图和精准的剪辑,将演员的表演和美丽的海滨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海风、大桥、城市中的街巷、码头和各种交通工具,一切都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发挥着魔力,使得整部影片情绪更加饱满,故事更加动人。(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