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苏小卫
人物资料
作品
视频
资讯
有片源
2013年
萧红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宋佳
/
黄觉
/
张博
/
李依玲
/
李凤绪
/
孙维明
/
张彤
/
王仁君
/
吴超
/
陆怡璇
/
播放正片
导赏:
作为一部描写龙江传奇女作家萧红的电影作品,影片《萧红》无论是从剧本创作、演员表演,还是画面的表现力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对宣传萧红,引领更多的人了解萧红和了解龙江文化魅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本片使得这位被电影史所忽视的女作家重又出现在大众的视线,演员宋佳的精湛表演更为这个人物增色颇多,配得上所荣获的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在叙事方式上,《萧红》采用的是以往影片中常见的回忆叙事手法,穿插着主人公现实和回忆的交叉叙事方式。影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萧红本人运用大量的旁白和独白或者对话的方式串联起其整个人生,和霍建起导演的《暖》的叙事手法相像。在镜头语言风格上,霍建起导演延续了他一贯的唯美风格,整部影片在构图、色彩和镜头语言方面都独具匠心,影像整体风格如加了一层“滤镜”一般精致,有种超越时代的朦胧之感。在镜头语言上,影片注重慢镜头的运用,刻意回避传统叙事手法中注重戏剧冲突的特点,使用慢镜头对萧红片段式的生活进行表述,呈现出了霍建起导演独有的唯美化的散文式电影风格。正如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称,《萧红》制作精良,完全体现中国电影水准。
2011年
秋之白华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董洁
/
窦骁
/
郭家铭
/
伊春德
/
章劼
/
王同然
/
邓飞
/
鲁思远
/
姚克勤
/
姿娜
/
播放正片
导赏:
《秋之白华》是霍建起导演创作于2011年的作品,影片取材于革命家瞿秋白的真实经历,在聚焦于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浪漫爱情的同时,牵连出瞿秋白坎坷、爱国、坚定的人生旅程。影片充满了诗意,以情动人。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相较于其他革命家,他身上更多显露出一种文人、诗人气质,具有更丰沛的情感,对世界有更多悲悯与爱。影片并未为了追求戏剧化的行动而牺牲人物自身的特性,反倒通过突显情感在片中的占比,来辅助人物形象的呈现。影片前半段以杨之华的视点讲述她与瞿秋白的爱情、革命往事,后半段则以瞿秋白的视点为主,两种视点互相映照、彼此补全,形成了如倒影般的和谐圆融之美。着墨于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并不是偷窥革命家的风月往事,而是从这名无产阶级战士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出发,探寻他在当时情境下做出坚定信仰、永不言弃选择的原因,并将这份对爱人的深情、对国家的热望传递至21世纪的当下,“让理想照亮历史,让诗情穿越历史”。影片迷恋于捕捉美的、情绪的、含蓄的瞬间。杨之华与瞿秋白初遇时,两人虽互相欣赏,却必须克制、忍耐。杨之华温吞的旁白已事先对瞿秋白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唤起观众的好奇。然而当瞿秋白终于现身,摄影机却不过惊鸿一瞥,匆匆略过,展现出杨之华内心的慌乱与爱慕。杨之华在桥上以“他”相称,间接表白,镜头从荡漾着两人倒影的水面向上攀,空气在画面中涌动,风吹乱了头发,而乱也是美的。就义前,瞿秋白在遗作《多余的话》中写道:“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影片的最后,他倒在一片鲜花草丛之中,影像与现实终于呼应、交叠。(编辑:海边淡鼠)
2010年
第一书记
编剧
/
导演:
陈国星
/
主演:
杨立新
/
徐帆
/
何冰
/
蒋雯丽
/
王丽媛
/
黄素影
/
田成仁
/
黄宏
/
王景春
/
宋丹丹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第一书记》是关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传记片,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勤奋务实,扎根基层群众、竭诚为民服务,改变了小岗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与常见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不同的是,沈浩的角色设定突破了模式化,在一心铺在工作上,为人民办实事的同时,也直接表达了自己在机关工作18年,还在原地踏步,想要“和小岗村一起突围”等对自身政治前途的考量,自己报名下乡而留在省厅的老同学荣升副厅级他又借酒浇愁,这些关照现实的情节,拉进了角色与观众们的距离,使角色更为立体,成为了银幕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剧情上,《第一书记》采用了倒序的方式,开篇直接展现沈浩的离世,再通过时间线顺序,将沈浩到小岗村后发生的事情罗列出来。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平行叙事的方式呈现,伴随着修路、修房、架桥、迁坟,沈浩在小岗村获得了村民的认可,而在家庭生活中角色的缺失则引发了家人越来越多的不满,两方面的情节设定为观众们展现出了角色的选择,以及在留任过程中心态的转变。此外,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一大看点,不仅杨立新成功演绎了沈浩一角,徐帆也将任劳任怨但对丈夫下乡有点小情绪的妻子角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何冰、蒋雯丽、王刚、王景春等人更是把握住了角色特点,践行了“没有小角色”的工作态度,留下了可圈可点的银幕形象。《第一书记》的成功也对同类型题材创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提名。(编辑:刘方舟)
2009年
沂蒙六姐妹
编剧
/
导演:
王坪
/
主演:
刘琳
/
范志博
/
李念
/
王莎莎
/
曹翠芬
/
张璇
/
李心敏
/
曹苑
/
吴刚
/
郭晓东
/
播放正片
导赏:
《沂蒙六姐妹》以发生在沂蒙老区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在沂蒙山区女性杰出代表“沂蒙六姐妹”的带领下全村人民为支援革命前线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与同时期创作的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沂蒙六姐妹》打破了主要写男人戏、写大事件、追求恢弘气质的固定套路,将解放战争中人民群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和奉献浓缩在六位女主人公身上,以唯美且极富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完美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突出表现沂蒙六姐妹命运轨迹的同时,巧妙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深明大义,在避免角色脸谱化描写的同时,更加注重细节,对革命事件、人物命运和情感叙事有了新的角度。尽管《沂蒙六姐妹》以战争为故事背景,但导演突破了同类题材对于战争的“狂欢式”表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和战争的残酷性,例如在孟良崮战役胜利后,参加“支前”的沂蒙六姐妹返回了家乡,但月芬和春英却在家中看到了供奉牌位的灵棚和“满门忠烈”的匾额,这些细节不仅代替了空洞的说教,也对战争本身的审视和反思融入片中。《沂蒙六姐妹》在上映后受到众多好评,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这部电影“是对沂蒙人、特别是沂蒙妇女为中国革命历史伟大贡献的一个新发现,是对革命传统精神的新宣传。”王坪导演在谈创作的时候表示尊重史实的影片才能打动人,“影片中的故事都来源于真实,包括月份婆婆家满门忠烈、新媳妇月芬一生未另嫁等,我觉得应该将真实故事搬上银幕,让年轻一代感受到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影片为国产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进行了有创新性的有益探索,为之后的创作者带来启迪。(编辑:方舟)
2003年
暖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郭晓东
/
香川照之
/
李佳
/
关晓彤
/
葛志兴
/
黄齐峰
/
孙桂田
/
播放正片
导赏:
霍建起在中国的导演群落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在他的影片中很少涉及到批判性的反思和对现实世界之残酷的无情揭露,取而代之的是蕴含着温情的回归,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人文主义气质让其自成一派。他曾在访谈中提到:“哪有什么流派?硬要说,就算感觉派吧。我注重感觉,想通过影像表达一种氛围、一种内心的东西。”但追求感觉不是假大空地无病呻吟,故意去塑造一种“文艺范儿”,而是必须要学会平衡影片的故事性和艺术性,让叙事和写意相得益彰,而《暖》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诗意代表作。首先,好影片必须要有精彩的人物做支撑。《暖》没有选择把人物做扁平化处理,而是尊重人物的厚度与多面性,利用本能的行动来塑造剧情中的伤痛,激发出人物的情绪,从而使其向外流淌,直达观众的内心。男主角林井河就是这样一个追随本能的人,他不是一个“完人”,而是理想与背叛的矛盾体,是一个被城市异化后的忏悔者。影片以林井河回乡为开端,他的目光始终游离,肢体语言拘谨,展现内心的不安与愧疚。青春的承诺与现实的逃离反复在他的脑中来回。这一背叛不仅是情感上的,更是对乡土身份的割裂。林井河的痛苦造就了他灰色的气质。他的情绪并不是孤立的,正如霍建起自己说的“我表达的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是一种情绪—背井离乡的游子在回到家乡以后,突然发现‘以为忘了的东西始终是忘不了的,然而自己却是回不去’的普遍情感。”同时,想要讲好一个故事,叙事结构也是重要的推手。霍建起十分善于使用不断闪回的叙事方法去丰富叙事。《那人那山那狗》中的闪回部分就有效地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变化,从父母爱情到孩童长大成人,节奏得当,叙事与写意并行。在这部影片的开头延续了文学作品《白狗秋千架》的倒序,并在其中穿插十年前的往事,双线并行,构建起这对男女跨越漫长时空的爱恨纠缠,观众跟随井河在感知现在和往昔中一步步地走进故事。两种生活场景的并置,使观众可以不断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中,人们更多的是对已逝的真情的怀念和眷恋,对现在残酷现实的惋惜和遗憾。回眸中的过去似乎远胜于现在,一种乡愁油然而生。除了技巧的运用,霍建起的诗意更从隐喻的设置中展现出来。诗意的情感表达意味着不戳破,这种人物间推拉式的关系变化在《暖》中被很好的呈现出来。意象和符号的反复出现,在不同人物的使用中展现多重意义,为现实叙事罩上一层文艺的面纱。秋千承载了两个少年人对未来和远方的所有诗意畅想,也揭示了现实的残忍。几组模拟人物站在秋千上第一视角的镜头,呈现出了优美乡村景观和无尽的天空,同时好像观众在与暖一共荡漾着,一起喊出那句:“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天安门。”秋千同时也折射着残酷的现实,它的存在具有多重的意义。林井河在秋千荡高时看到暗恋之人已经心有所属,一种强烈失落感瞬间袭来。而后秋千的断裂是整个故事较大的转折点,它直接改变了三个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一次看似偶然的意外折射出现生活中最隐秘真实的一面,人性中的美丑由此暴露出来。影片中,还有红纱巾的飘落、哑巴无声的成全,都成为情感的载体,它们不靠激烈的冲突或直白的对白去推动剧情,让观众在静默中感受命运的残酷与温柔。霍建起用他的镜头向我们展现时代和个人的伤痕,他用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有些伤痛无需呐喊,有些遗憾不必言明,但它们始终萦绕于心,成为生命里挥之不去的底色。(编辑:林佳欣)
2002年
生活秀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陶红
/
陶泽如
/
潘粤明
/
杨易
/
罗德远
/
张世宏
/
吴瑞雪
/
李啸尘
/
刘珉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根据著名女作家池莉的同名小说《生活秀》改编,由思芜、霍建起这对黄金搭档执导。该片围绕吉庆街夜市开小餐馆的单身女个体户来双扬的悲喜人生,成功塑造了一个处于社会改革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她在小吃街上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引来了无数食客,她也与此同时经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种种变故,深切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曾在多部武侠剧中打打杀杀的陶红在片中摇身变为吉庆街上的个体女老板来双扬。为了演好这个戏份吃重的角色,陶红在《生活秀》里的表演圆熟、到位,像一个真的街摊女老板一样熟练地挥斩鸭脖子、端菜、收桌子、做生意。在爱情面前既能表现出柔情似水的一面,又能在失意时展现决绝、坚韧的一面。在一场因为与嫂子争夺房产、两人大打出手的戏里,陶红把来双扬的泼辣、委屈,以及看到小侄子后心软演绎得淋漓尽致。陶红塑造人物内心时抓住了来双扬的双重欲望,既渴望生活的变化,又乐于世俗,和父亲的新老伴斗心眼,和周围的人们比高低,这样一个丰富、立体的角色使得陶红在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最佳女演员的荣誉。霍建起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大景别、长镜头和运动镜头,将吉庆街的繁华景象和来双扬的生活场景融为一体,“找到新旧城市内在的契合点,即反映出人物和环境的依存关系,又反映出生活的飞速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和巧妙的光影布局,将吉庆街的喧嚣与来双扬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霓虹灯和彩灯的点缀,吉庆街成为真正意义上充满魅力和诱惑的梦幻世界,而女老板来双扬则成为了这个世界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编辑:路明慧)
2000年
蓝色爱情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潘粤明
/
袁泉
/
董勇
/
王刚
/
滕汝骏
/
徐秀林
/
崔敏捷
/
李佳
/
播放正片
导赏:
《蓝色爱情》以忧郁抒情的蓝色为影片基调,把莎翁式的心灵独白与电影的蒙太奇叙述相结合,不仅以巧妙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极致的视觉表现增强了电影的文艺气息和感染力,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鲜明的人物成长线索,表现了年轻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感情与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原著小说《行为艺术》质疑了“真实”与“作秀”之间的界限,揭示了现代人相互制造厄运的悲剧性。导演霍建起和编剧思芜对原著进行了银幕化改编。故事情节的推进变得更加简洁,点到为止,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电影中人物情感的交流和性格的发展。此外,采用了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用旁白式的、戏中戏的台词表达,将主旨深度开掘,起到间离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与事态的不断变化,与内心的孤独、反思相契合的艺术氛围。片中蕴含着由“行为艺术”延伸出来的哲理——生活中人无意识、不知道就参与了别人行为的一种普遍表达。就像片中刘云(袁泉饰)说的那样,聪明的人创造自己的艺术,凡人则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比如在影片中有一次他们上街看到有人打架,刘云大喊“警察来了”,结果那帮人就跑了,刘云非常高兴地说那是行为艺术的胜利。她与邰林(潘粤明 饰)之间复杂的行动、心理关系,更是对“行为艺术”内涵的外显。邰林一直是刘云创作的对象,也是刘云虚拟中倾诉的对象;同时又因为现实生活中邰林帮助找人、找到的却是刘云亲生父亲、刘云又成为部林破案利用的对象等出乎意料的情境安排,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哪个在寻找、哪个被寻找、哪个在实验行为艺术、哪个在被动参与等复杂关系的质询,也就有了片中刘云“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中,又有谁会走进我的艺术过程里?”等自我追溯的心境表白。霍建起作为一位“诗人导演”,对视觉风格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蓝色爱情》在视觉风格上采用了凌厉的淡蓝色调,营造出一种忧郁而浪漫的氛围。在镜头语言上,偏爱固定镜头和长镜头,通过细腻的构图和精准的剪辑,将演员的表演和美丽的海滨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海风、大桥、城市中的街巷、码头和各种交通工具,一切都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发挥着魔力,使得整部影片情绪更加饱满,故事更加动人。(编辑:明慧)
1999年
那山那人那狗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刘烨
/
滕汝骏
/
赵秀丽
/
陈好
/
龚业珩
/
党浩予
/
李春华
/
黄薇
/
杨伟伟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讲述儿子接班,父亲陪儿子走一程山区邮路的故事。影片中并不险峻的山峦代表着一重重屏障,阻隔着山区与外界的交流,阻隔着农耕社会与现代化都市,乡邮员作为大山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是山民们接收外界消息的重要依托,导演通过展现旅途中各个村落村民们对信件的渴求烘托出邮递员身份的重要性,从而体现出父亲常年走山路对这片土地、这群村民深沉的情感。大山也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但是都清幽秀丽,它与居住在这里的淳朴山民互相映衬,人情浓烈,民风纯良,就像这片山林一样自然而又隽秀,毫无杂质,毫无污染。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也是一条情感沟通的道路,影片以父子间的感情交流作为主线,以平和的手法呈现父子之间浓烈但又含蓄内敛的感情。父亲与儿子从小聚少离多,两人之间既生疏又有隔膜,在路途的前半段两人少言寡语,气氛中甚至弥漫着尴尬,但在经历一系列的事件,如村民给父亲深情送别,父亲偷偷给五婆念假信,美丽的侗族姑娘和喜庆的婚礼场面之后,儿子开始渐渐理解父亲对这片山林的爱与依依不舍,影片的情绪高潮在儿子背父亲过河时显现,冰冷的山间河水流过,心里却怀着炙热难言的情感,父亲回想起妻子与儿子多年来的苦苦等待与守望,不禁流下滚烫的热泪,两人的隔膜在此刻消解,彼此的心拉得更近一些。影片以散文诗的语言还原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象,氤氲弥漫的水汽,潮湿的石板小巷,苍翠的青山,潺潺的流水,山林意境空灵而又悠扬,俨然一副世外桃源般的山野图画。大山的威严矗立,邮递员的接替都体现了生命轮回般的寓意,田园的牧歌一代代传唱,人在山间的孤独行走因山的苍绿而尽显威仪,时间的流逝、生命的延续均被大山所注视,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里轮番上演。(编辑:张苏慧)
说出你的秘密
编剧
/
导演:
黄建新
/
主演:
王志文
/
江珊
/
达式常
/
刘子枫
/
牛振华
/
吴越
/
句号
/
何赛飞
/
牛飘
/
俞飞鸿
/
播放正片
导赏:
黄建新,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以其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说出你的秘密》不仅是一部探讨道德与个人利益冲突的电影,更是一次对当代城市平民生活的深度剖析。影片《说出你的秘密》讲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因一次交通意外而引发的连锁反应。何利英,一位中年女性,在雨夜中不慎撞人后逃逸,这一行为不仅打破了她与丈夫李国强平静的生活,更在他们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影片通过这一事件,展现了主人公们在道德的天平上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社会的压力和内心的挣扎中寻求救赎。黄建新在这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色彩作为叙事的重要元素。红色和黄色在影片中的运用,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对人物心理状态的隐喻。红色象征着冲动与危险,而黄色则代表着警告与不安。从何利英的红色小汽车到受害者的黄色雨衣,再到影片中不断出现的黄色元素,色彩成为了影片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引导着观众的情绪,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摄影为影片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雨夜的朦胧、家庭内部的紧张气氛、以及人物面部的特写,都通过镜头语言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些视觉元素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在影片的结构上,黄建新采用了一种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时间跳跃和闪回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影片的悬疑感,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心理变化。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意义,这使得《说出你的秘密》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电影。《说出你的秘密》不仅是一部探讨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电影,更是一部对当代社会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黄建新通过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现实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编辑:赵敏)
1997年
歌手
编剧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何晴
/
李亚鹏
/
胡军
/
姬洁
/
杨幂
/
刘冬
/
王旭峰
/
李诚儒
/
伍仕贤
/
徐亚男
/
播放正片
导赏:
《歌手》是霍建起在《赢家》成功后推出的电影,也是一部被很少讨论的作品。在片中,霍建起通过青年女歌手阿兰的遭遇,讲述了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人们生活的不同侧面,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在片中,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女歌手阿兰不甘心沦为唱片公司赚钱的工具,想要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为此她推脱了商业演出、MV的拍摄、公司老板朋友孩子的生日会上献唱等各种安排,想要做更纯粹的音乐工作,也让身为音乐制作人的男朋友十分为难。在人物关系设定上,《歌手》比较简单,都是围绕阿兰进行,在音乐制作人之外又安排了男歌迷的角色,两人通过“音像店偶遇”、“堵车过程中闲聊”等情节做出了一定的感情铺垫,后又通过杨幂出演的“小影迷”的信息找到了阿兰的家,制造了更多私下接触的机会。《歌手》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何晴、胡军、李亚鹏的加盟为电影增色不少,但无法掩盖剧作结构上以及情节上的问题。在影片前半部分,展示的都是何晴出演的女歌手在工作中、生活上的一些片段,她和胡军饰演的音乐制作人有着稳固的感情基础和合作伙伴关系,李亚鹏作为歌迷形象出镜后,仅凭借偶遇闲聊和死缠烂打就成功俘获女歌手完全脱离实际,到片尾部分已经看不到音乐制作人的身影,变成了女歌手个人思想境界上的升华,使得影片在剧情上有着明显的割裂。影片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在拍摄时选用了大量的北京街景,东南角楼旁的二环路主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街口的画面多次出现,对熟悉这座城市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回望城市发展历程的视角,激发出不少有趣的回忆。(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