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克

Bike Wu

有片源
1984年
导赏:《黄山来的姑娘》围绕女青年龚玲玲生活境遇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主人公在其间的成长。该片全部用实景拍摄,齐、柳、周家除了几件主要家具为色调、风格协调统一做了调整外,大部分是原主家生活的自然状态。导演还在街道、市场有选择地进行“偷拍”,把镜头直接插到了生活之中,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女演员李羚的表演朴素、自然、生活化,塑造了龚玲玲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伺候人的小老妈,又与那种在城里混久了、颇通世故的老保姆俨然有别。在精神、气质、风貌以至感觉上,李羚以准确的艺术把握,使这个普通的小人物,成为我国新时期城市与农村、尊重社会性劳动的新观念与所谓主与仆的旧观念这样双重交叉点上的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坐标。该片助李羚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是其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虽然没有大场面大题材,但在观察社会、剖析家庭、反映人生方面,却有新颖、独到之处,“使纪实性的艺术探求与典型化的形象刻画水乳交融,显示出散文电影所独有的魅力”。它通过玲玲先后在三个不同家庭当保姆的生活侧面,描写了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其中也展现了北京市井生活的崭新画卷,作为背景还透露出我国农村经济变革的生动信息。在第十四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展映,被苏联当地《电影艺术》杂志评价道:透过犹如纪录片般准确的一个可视系列的生活描写,透过反映了其他中国人的观点、理想、希望的角色自然真诚的表达。我们可以明白和体会到今天中国生活的许多。具有人道主义观点的影片,会帮助全人类相互了解。(编辑:路明慧)
1983年
导赏:《十六号病房》是一部深刻揭示知青生活复杂面貌的电影,影片选取了一个特殊的叙事方式,以一间狭小的病房作为核心叙事空间。虽然叙事的物理空间有限,但导演巧妙利用了这个空间,通过病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叙述,串联起完整的故事线,搭建起知青们的思想世界。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首抒情散文诗,“病房”作为一个叙事载体,既是他们疗愈身体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交流、思想碰撞的空间。影片的矛盾冲突并非着重于传统的外部冲突,而是一种深刻精神冲突,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冲突。在这个狭小的病房中,四位病人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精神力量让人深感震撼。《十六号病房》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剖析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引发了观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中的刘春华和陈仲男两位角色成为了创作者精神力量与人性思考的投射。他们互敬互爱,在人生的路途上认定自己的目标,坚定地迈进。他们的出现不仅给十六号病房带尽管他们与常琳、桑青青、田进军等人一样,都是经历过风雨的知青,但刘春华和陈仲男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们真诚地与群众融为一体,将自己的生命、理想与幸福,深深地融入到群众的劳动与创造之中。来了笑声和生气,也给整个影片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这两个角色在银幕上栩栩如生,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他们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创作者对知青题材新探索的努力,以及创作者对于人性、情感等问题的洞察。(编辑:婧怡)
1976年
1959年
1957年
1955年
剧情:  1943年秋天,侵略我国的日寇向我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了罪恶的“扫荡”。根据地的军队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展开了反“扫荡”的斗争。这时候,我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了军分区司令给他的任务:带领游击队深入敌后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牵制住驻扎在县城的日寇松井中队长的部队,不让他进山区增援,来减轻敌人对山区根据地的压力;同时要保住坚壁在县城附近李庄的公粮。李向阳的游击队分成两队,深人敌后。一队由参谋长钱大友率领,一队由李向阳率领。钱大友的队伍到了敌后,到处散布消息说李向阳游击队下山了,来迷惑敌人。   李向阳的一队深夜来到李庄,会见了我地下党区委书记孟考同志,他们研究了如何来牵制敌人和保护公粮。当天深夜,日寇松井中队长也在思索怎样带着粮食进山去增援;突然四面八方传来李向阳带队下山的消息。他得到李庄反动地主杨老宗送来的情报,便带队前往李庄。转入地道作战的李向阳从暗中攻击日军,并派人烧毁李庄附近的炮楼,但松井依然坚守李庄。汉奸献计,日军找到了地道口。为了解救群众,李向阳率人进城,大闹敌后。狡滑的松井不离李庄,并把群众从地道里赶出来,拷问群众李向阳的去向,并想得到坚壁在李庄的粮食。为了将松井调出李庄,李向阳组织游击队攻城,松井为保城被迫撤退。李向阳又一次化装进城,烧了敌人的粮食,处死了汉奸杨老宗。气急败坏的松井再次杀进李庄,这一次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日军被全歼。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