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有片源
1992年
导赏:《父子婚事》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由司徒兆敦导演担任艺术顾问。尽管影片上映后并没有取得显著成功,但葛优在其中所呈现的深刻表演却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亮点。对于葛优来说,《父子婚事》是他表演艺术生涯中的前期作品。大部分演员在初入演艺界时,都会经历一个本色化的表演阶段,即通过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体验去诠释角色。相较于葛优在《霸王别姬》《过年》《大腕》《活着》等影片中的表演,《父子婚事》中葛优的表演略显青涩,却也真挚动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葛优的表演风格一直以来都独具特色,他擅长于塑造平民化的人物形象。在不断繁荣的电影市场中,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变迁,人们也渴望看到能够真实反映普通人生活与情感的作品。葛优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他所塑造的角色,往往具有一种质朴、真挚的气质,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从文化视角分析,时代的变迁引发了银幕与表演审美的革新。一般情况下,观众往往对影视演员及其塑造的崇高形象持有仰视的态度,这种审美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距离感和压抑感。但随着平民化美学思潮的兴起,观众开始追求更加贴近现实、能够体现普通人情感和需求的银幕形象。葛优等演员的涌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让他们能够与银幕上的角色产生更深的共鸣。(编辑:婧怡)
1991年
1990年
斗鸡
斗鸡

演员(饰 饰 孙大婶)/

导演:王秉林/
播放正片
导赏:《斗鸡》以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展开了人与鸡、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悲喜剧故事。影片以喜为主,喜悲叠错;悲中有喜,喜中寓悲。喜,妙趣横生,令人捧腹;悲,使人哀叹,发人深省。导演王秉林对影片《斗鸡》的尺度把握准确,节奏流畅欢快,格调清新不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新颖、质朴的艺术氛围。更为可贵的是,影片没有流于赌博害人、伤财等说教的表面,而是将触角深探于人的心灵世界。它融艺术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为一炉,通过画面的真实,揭示出赌博丧失的将是人情、人品、人格、人性。王秉林始终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对准着沃土和人民,影片中对田来福的朴实与执着、孙春喜的美丽与无奈、孙大婶的贪婪与现实都表现地真实而生动。影片《斗鸡》在视觉展现上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场景设计真实还原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如田地、村庄、斗鸡场等。这些场景的设计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也加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在色彩上,影片采用较为自然和朴实的色调,同时也区分了不同的场景和情感氛围。在视觉上注重对比和冲突,通过视觉元素的对比深入人物的内心,展现社会矛盾。同时,影片中的视觉元素也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如斗鸡的勇敢与残酷象征着人物的勇敢和无奈,婚礼的喜庆与悲剧的对比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变。在“斗鸡”的场景设计上,使用长镜头和升格影像,加上紧张的配乐,使得影片充满戏剧性和讽刺效果。《斗鸡》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力作,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现状和人际关系作出影像上的反思和呈现。以点到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文化特点。(编辑:赵敏)
1989年
1988年
导赏:《黄土坡的婆姨们》是由著名作家马烽、孙谦共同编剧,董克娜导演的农村题材影片。影片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关注农村的现实,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任不应忘记土地,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领村里女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女性角色常绿叶,为大多数劳力外出打工的农村地区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影片极具地方色彩,窑洞、高跷等农村生活场景和生活习俗的刻画始终提醒着观众,人与故土的关系。在反映农村的变革时,马烽、孙谦着重描写人与人之间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的变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景展示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片中的常绿叶是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青年农民的形象,在面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时,她自觉地放弃了能使个人获得更为优越生活条件的道路,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带领广大农民集体富裕这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在描绘新一代青年农民形象的同时,马烽、孙谦还描写了大量向着更加文明、富裕生活迈进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个性特征又涵蕴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农村具有代表性、倾向性的现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时代剪影,共同反映了影片创作时期的风貌。常绿叶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有牲口、有本事的男人们都外出赚钱,土地撂荒的严重情况下,带领村里的妇女、老人成立联合体,靠科学种田,立足于土地共同致富,探索了规模经营的道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影片成功反映了农民在致富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成功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编辑:方舟)
1987年
1984年
导赏:《黄山来的姑娘》围绕女青年龚玲玲生活境遇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主人公在其间的成长。该片全部用实景拍摄,齐、柳、周家除了几件主要家具为色调、风格协调统一做了调整外,大部分是原主家生活的自然状态。导演还在街道、市场有选择地进行“偷拍”,把镜头直接插到了生活之中,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女演员李羚的表演朴素、自然、生活化,塑造了龚玲玲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伺候人的小老妈,又与那种在城里混久了、颇通世故的老保姆俨然有别。在精神、气质、风貌以至感觉上,李羚以准确的艺术把握,使这个普通的小人物,成为我国新时期城市与农村、尊重社会性劳动的新观念与所谓主与仆的旧观念这样双重交叉点上的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坐标。该片助李羚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是其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虽然没有大场面大题材,但在观察社会、剖析家庭、反映人生方面,却有新颖、独到之处,“使纪实性的艺术探求与典型化的形象刻画水乳交融,显示出散文电影所独有的魅力”。它通过玲玲先后在三个不同家庭当保姆的生活侧面,描写了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其中也展现了北京市井生活的崭新画卷,作为背景还透露出我国农村经济变革的生动信息。在第十四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展映,被苏联当地《电影艺术》杂志评价道:透过犹如纪录片般准确的一个可视系列的生活描写,透过反映了其他中国人的观点、理想、希望的角色自然真诚的表达。我们可以明白和体会到今天中国生活的许多。具有人道主义观点的影片,会帮助全人类相互了解。(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