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志强

有片源
2012年
2007年
剧情: 黑帮葬礼,表面风光,内里神秘,藏腥风,带血雨。  江湖猛人担杆因意外受伤而亡,他所属社团红联社现任揸fit人大丧与他曾因争上位之事结下深仇,并久欲除之,此时他以莫须有之罪名,以社团势力禁止担杆妻子为他举行葬礼,更迫她将亡夫遗体秘密草草火葬了事,免担杆党羽借葬礼生事危及他这个揸fit人的权位。  担杆有两子,长子洪彬一直随父亲行走江湖,次子洪天佑自幼在美国长大,二子都视父亲如英雄,惟洪彬所尊敬的是黑道中义气好勇的父亲,而洪天佑所尊敬的却是母亲好言好语编造出来的、白手兴家艰苦创业成功的父亲。  反黑组警司戴sir一直密切留意红联社的一举一动,曾多番派卧底探员深入社团搜集证据欲一举灭之,可惜大丧为人机警凶残,卧底都被他以血腥手段了结,戴sir对大丧深恨之,却拿他没法。因此,担杆甫出意外,他便立刻意识到此事非同少可!他早知大丧和担杆曾结下深仇,此时,他发现大丧一方面迫害担杆遗孀,一方面暗中步署兵马,以备发动江湖大战。他更查知担杆一班旧部仁、义、礼、信,四大金刚正密谋借葬礼以血腥手段拉大丧下台。 此外,戴sir又知洪彬出狱在即,他深知以洪彬性格,决不许大丧如此侮辱他父亲的遗体,而次子洪天佑亦从美国回来奔丧,他以为担杆两儿子,一是狱中龙,一是唐人街小子,此二子会合,加上四大金刚连手与大丧冲突,势必掀起江潮大风暴。  果然,洪彬甫出狱便以智以武阻止大丧无理草草火葬父亲,并誓死要为父亲争取一个象样的葬礼。此事令大丧极为震怒,决意要洪彬低头淌血。  而洪天佑爱父心切,披星带月回港奔丧,岂料甫下飞机便天降横祸被警方所囚,更晴天霹雳地发现父亲并非白手兴家的中小型企业家,而是个满手血腥的江湖人。父亲的英雄形象彻底幻灭,他深受打击,从此痛恨自己的家庭。  大丧火葬担杆之计不成,竟生出更疯狂的念头,他强夺担杆遗体,以社团揸fit人之名,自封治丧委员会主席遍请海内外各大黑帮首脑来港,他利用担杆遗体大搞世纪葬礼,欲借此扬名海外,自封香港教父。  仁、义、礼、信四大金刚见机不可失,借辞捧洪彬上位,结合同道中人与大丧较劲,意图在葬礼上与大丧拼死一战大开杀戒。  洪彬不甘父亲遗体被夺,葬礼惨遭骑劫,正欲与大丧拼命,可就在这时,他才赫然发现身边藏着一个比大丧杀伤力更大破坏力、更恐怖的 计时诈弹!他造梦也想不到,一生在黑道中打滚、在刀口上讨生活的父亲的亲生子:他的胞弟洪天佑,竟然成了警方卧底!  原来,戴sir一直暗中调动警力处理此事,惟大丧处处早着先机,令他步步处于下风。他见事情愈闹愈大,且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因此,他不惜利用洪天佑的弱点,引诱他为警方做卧底,寻找其母兄及社团罪证,意图绝地反击,一举消灭红联社。洪天佑对其家庭及黑帮深恶痛绝,自然与戴sir一拍即合。  世纪葬礼迫在眉睫,一切都已在发生,谁也阻止不了,恩怨情仇只有在葬礼中了断……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5年
导赏:1942年4月20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得仁安羌大捷,是为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辉煌战役。电影《生死千里》正是以仁安羌大捷为史料素材创作的战争大片,是敬献给为反法西斯而牺牲的南洋华侨和各国无名烈士的作品。在这次长达三昼夜的激战中,中国远征军以不足一团的兵力对日军一个师团,在军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出奇制胜、一举击溃日军的包围,救出英军七千余人及美籍传教士、新闻记者五百余人,写下了中国军队以寡击众的纪录,震撼了东亚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之一。仁安羌战役后,中国远征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刘放吾和团长孙立人先后受到中国政府、英国皇室、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授勋和颁奖,是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1942年到1945年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印度和滇西地区历艰涉险,愈挫愈奋,以20万人血肉之躯的巨大牺牲,粉碎了侵缅日军对盟国援华国际通道的封锁,保卫了中国的西南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而且与盟军协同保卫了印度,收复了缅甸全境,并对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十四年抗战中极为惨烈的一笔。《生死千里》中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远征军跨国征战的历史切面,彰显了中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盟军超越国家、文化的边界,在热带丛林中一同艰苦卓绝打击日寇的战斗友谊,还塑造了主张非暴力抵抗者、日本反军国主义者、服务于滇缅公路上的华侨司机、东南亚平民姑娘等一系列多元立体的角色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凭借逼真再现多国宏大战争场面的复杂调度,《生死千里》获得了第2届华表奖最佳制片管理奖项。(编辑:曾奕琦)
1988年
1986年
导赏:《孙中山》是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创作的电影,影片故事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开始,到1924年北上主持国政、1925年病逝为止,跨越了30多个年头,涉及50多位历史人物,真切感人地再现了孙中山的风采和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正如导演丁荫楠所言,“研究孙中山的历史,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一种反思,孙中山以自己的一切来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关于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已有大量的史料记载,但这些内容并非一部电影可以囊括的,为了突破常规的按照事件排列组合的方法创作,丁荫楠采用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出一种叙事诗的意境。影片在摄影手法上颇费心力,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含义。例如在影片开端,在熊熊烈火中,孙中山用忧郁沧桑又坚定坚毅的眼神带领观众们回到革命的年代,充满悲剧色彩的基调更是隐喻他在革命道路上不是稳操胜券,靠的是不放弃和不断的奉献自己的一切,更改了传统人物传记片中经常出现的仰视角度,把伟人放置在了平凡人的位置,从平视角度记录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面对失败表现出来的痛苦与坚持。影片的成功奠定了丁荫楠导演拍摄系列人物传记电影的基础,不仅让他的个人电影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使中国历史传记片的形式探索打开了一个另类的领域。影片在公映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更获得了包括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和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在内的多项殊荣,成为了众多中小学课堂介绍孙中山时的重要电教素材。(编辑:刘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