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究竟有几层
阮志强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2年
死亡迷局
演员
/
导演:
鲁坚
/
主演:
傅冲
/
董娉
/
阮志强
/
播放正片
导赏:
血腥的选择
2005年
风起云涌
演员(饰 潘汉年)
/
导演:
陈国星
/
主演:
谢钢
/
苏岩
/
李易祥
/
古月
/
张先衡
/
冯奇
/
修宗迪
/
谷伟
/
孙维民
/
郭连文
/
播放正片
导赏:
《风起云涌》由著名导演陈国星执导,陈凯歌导演担任艺术总监,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而拍摄。该片告别符号式表情、动作,展现领袖人物更为真实、人性的一面,“用真诚的视角去探寻陈云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内心深处,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去描写他们作为普通人身上的东西”。作为第一部以陈云同志为主人公的历史片,《风起云涌》讲述了陈云在解放初期推行人民币、发行公债、与资本家的投机行为“较量”,稳定新生的红色政权金融形势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充分饱满、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真实、感人的一面。导演陈国星采取“迂回”策略,将经济的内容引退为影片的历史背景,着力凸现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人物性格以及博弈行为,既表现陈云同志与旧资本家之间的斗智斗勇,也展示他作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领导者,虚心地团结、求教于包括马寅初、张元济等优秀经济学者的至诚一面,刻画出陈云在这场维护新中国权益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睿智稳重与鞠躬尽瘁。影片严肃而真诚,力求还原逼真的历史年代感,并在追求历史真实与正确叙事的同时,也细腻描绘了领袖们的信仰、意志与情怀,使其拥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史诗气质。导演大胆运用了现代感十足的视听方案,脱离了人物传记片的窠臼,让镜头间的推、拉、摇、移更富有当下流行的怀旧审美的质感。人物的服装、化妆到道具的选用都颇费苦心,影片中出现的主要道具如钢笔、手表等,均是原件或是按原件严格制作的复制品。演员谢钢第一次学用“南腔北调”的方言塑造了陈云的声音形象,其“形神结合”的表演渐臻佳境。片中讲述陈云同志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关怀教育身边工作人员的经典一幕,在今天更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编辑:明慧)
1995年
生死千里
演员(饰 松川)
/
导演:
庄红胜
/
主演:
肖荣生
/
王澎
/
周国宾
/
方舟波
/
张永刚
/
彭志东
/
虞桂春
/
宋林林
/
阮志强
/
播放正片
导赏:
1942年4月20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得仁安羌大捷,是为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辉煌战役。电影《生死千里》正是以仁安羌大捷为史料素材创作的战争大片,是敬献给为反法西斯而牺牲的南洋华侨和各国无名烈士的作品。在这次长达三昼夜的激战中,中国远征军以不足一团的兵力对日军一个师团,在军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出奇制胜、一举击溃日军的包围,救出英军七千余人及美籍传教士、新闻记者五百余人,写下了中国军队以寡击众的纪录,震撼了东亚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之一。仁安羌战役后,中国远征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刘放吾和团长孙立人先后受到中国政府、英国皇室、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授勋和颁奖,是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1942年到1945年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印度和滇西地区历艰涉险,愈挫愈奋,以20万人血肉之躯的巨大牺牲,粉碎了侵缅日军对盟国援华国际通道的封锁,保卫了中国的西南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而且与盟军协同保卫了印度,收复了缅甸全境,并对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十四年抗战中极为惨烈的一笔。《生死千里》中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远征军跨国征战的历史切面,彰显了中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盟军超越国家、文化的边界,在热带丛林中一同艰苦卓绝打击日寇的战斗友谊,还塑造了主张非暴力抵抗者、日本反军国主义者、服务于滇缅公路上的华侨司机、东南亚平民姑娘等一系列多元立体的角色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凭借逼真再现多国宏大战争场面的复杂调度,《生死千里》获得了第2届华表奖最佳制片管理奖项。(编辑:曾奕琦)
1986年
孙中山
演员(饰 胡汉民)
/
导演:
丁荫楠
/
主演:
刘文治
/
刘斯民
/
张燕
/
王咏歌
/
王延松
/
沈卫国
/
阮志强
/
于孜健
/
张世会
/
王震
/
播放正片
导赏:
《孙中山》不仅是一部关于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传记片,更是一部融合了深刻历史思考、独特艺术风格和强烈情感表达的史诗巨作。它以宏大的叙事格局、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创新的艺术手法,将孙中山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呈现在银幕之上,让观众在光影之间感受到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与不朽情怀。影片由丁荫楠执导,于198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上映。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并非简单地重现历史,而是试图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深入挖掘孙中山先生内心世界,展现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和先行者的复杂心理历程。正如导演丁荫楠所言,影片的创作基础是孙中山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性生活,创作团队试图从人类发展史、中国社会史及哲学史的高度来确立影片的基点,以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心理线索为主旋,潜写出一曲震撼人类灵魂的悲歌。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大胆创新,摒弃了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和纪实性结构,转而采用心理情绪结构。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影片能够更加直接地触及人物的心灵,摆脱了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过度纠缠,从而在把握繁复历史事件时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影片上集主要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发动的四次武装起义及失败,下集则聚焦于他的四个战友——黄兴、宋教仁、陈其美和朱执信的相继离世,以及孙中山先生在思想和实践上的升华。这种结构不仅展现了孙中山先生百折不回的革命毅力,也深刻揭示了他在面对战友牺牲和革命挫折时所经历的孤独与悲怆。在艺术表现上,《孙中山》追求全新的美学建构,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造型设计。影片的开头便以极具雕塑感的画面展现了孙中山先生回眸凝望的瞬间,熊熊烈火的映照下,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神情麻木的农民、刑场上的烈士尸体以及被水龙头喷射消毒液的华工,这些画面简洁而深刻地交代了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时代背景,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这种空间造型和人物造型的结合,既有写实的深度,又有写意的广度,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影片的导演丁荫楠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和伟人的独特审美把握与哲理审视。他没有将孙中山先生神化,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具有常人情感和性格特点的历史人物来呈现。影片中的孙中山先生既有伟人的深邃渊博、睿智雍容,又有常人的急躁简单、傍徨伤感。这种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塑造,使得孙中山先生的形象更加贴近观众,也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伟大精神和不朽情怀。《孙中山》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经典影片。它以创新的叙事结构、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成功地塑造了孙中山先生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形象。影片不仅让观众重温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更让观众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了他的伟大精神和不朽情怀。《孙中山》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铸造的历史丰碑,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