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宇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2024年由陆川导演的《749局》是一部充满想象、视角独特的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电影剧情紧凑,移动摄影令人目眩神迷,街上跑酷、腾空跳跃和追逐场面动作华丽,配合快速剪辑和慢动作的运用,节奏控制张弛有度。非线性叙事手法以童年过往的闪回镜头与当下现实相互重叠,马山的身世之谜得以逐步揭开。影片在特效的设计上匠心独具,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零号生物攻入城市,盘旋在上空,不断倒塌的城市升腾灰色烟雾,沦为一片废墟。爆破场面宏大,黑烟弥漫,使人深切感受到末世的荒凉与恐怖。“零号生物”的制作细腻逼真,毛发、神态的刻画栩栩如生。《749局》塑造了性格迥异的几位角色。马山作为全片的核心人物,其成长弧光清晰可见。王俊凯对马山的演绎自然而真实,给人极强的代入感。作为唯一幸存矿工的后代,他拥有飞翔的超能力,这一天赋却让他饱受生理上的折磨和心理上的痛苦,童年时遭受的欺侮与取笑,成年后遭受的敌意与异样目光,这都让他感到自卑,对自身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与厌弃的想法,桀骜不驯、内心叛逆,只想逃避现实,做个普通人。亲人的无畏付出终于让他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最终成为了一个无畏而坚毅的少年。苗苗饰演的夏婳心地善良,对马山不离不弃,为影片增添了柔情与细腻的气息,缓和影片压抑沉重的基调与氛围。《749局》聚焦于马山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他如何从逃避抵抗一步步承担起自身的天命与职责,不再畏惧迎接巨大挑战,实现了自我超越与牺牲。曹国舅与孙二娘对并非亲生的马山不离不弃,无言承担、背负一切,亲情的眷恋超越了简单的血脉相连。影片深刻揭示了灾难面前,人的尊严与无畏生死的高尚品格,马山、乔东北、孙二娘以及749局的战士们守护着最后的防线,守护和平与安宁,为749而战,为人民而战。(编辑:刘若能)
导赏:范伟饰演的老秦和周冬雨饰演的常娟相差32岁,两个本不应该相遇的人因为坐牢有了生命的交点。他们一人求财,一人求子,决定结合不是因为所谓的浪漫爱情,而是两个孤独生命“各怀鬼胎”的自我救赎。本片不仅呈现了人性的阴暗与罪恶,同时引发了观众对于骗婚、生育、性同意等众多社会性议题展开辛辣思辨。周冬雨在影片中提供了一次飞跃式的表演,她和范伟对人物的把握以及人物关系的累积与塑造,共同撑起了这一段守望相助的情感。周冬雨的突破性演技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与老戏骨范伟的对手戏遇强则强,诠释出了角色前期神秘隐忍与后期挣扎痛苦之间的丰富层次,与以往的银幕形象反差不小。常娟与老秦在家中的那场激烈冲突,无疑是整部影片情感与人物性格深度展现的高潮之一。这场戏不仅仅是对白与动作的简单堆砌,而是两位主演以精湛的演技,将各自角色背后复杂的情感纠葛与个性特质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张力与共鸣。常娟这个角色自带一种深沉的绝望色彩,仿佛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都在无情地磨砺着她内心的防线。面对老秦的隐藏身份证之举,这一看似微小却极具控制意味的行为,触动了她心中最敏感的痛点。在这一刻,语言成为了她手中唯一的武器,尽管锋利却也伤人伤己。她的话语对老秦来说字字诛心,逼他直接选择行为暴力。两人之间这场激烈的冲突,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他们因不同经历而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常娟的绝望与反抗,是她过去所遭遇不幸的累积与反映;而老秦的沉默与暴力,则是他多年孤独与压抑的结果。他们的每一次交锋,都是两个灵魂在彼此的世界中艰难求存的碰撞,既有理解的不易,也有救赎的渴望。初次指导电影的张国立在采访中表达道:“我努力在讲一个好的故事。”的确,在这部片子里,观众既看到了生活的无奈与希望,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恰似片名“朝云暮雨”,这一词汇本身就蕴含着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暗喻着人生的无常与多舛。黄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使影片形成了氤氲秀丽的视觉风格。正如剧中人物常娟的名字寓意“娟好静秀”,“当人物置身于这样统一色调、规整布局的建筑群中,人与环境之间便产生了微妙的呼应与互动,仿佛在共同诉说着某种无声的故事。”(编辑:路明慧)
导赏:《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是一部喜剧电影,讲述了李进步与妈妈李青桐一直矛盾重重,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进步穿越到李青桐的年代,重新认识了妈妈一起经历了过去,最终实现和解的故事。影片以穿越剧的形式,从平等对话的新视角来探索代际沟通。李进步与李青桐的矛盾在影片一开始就交代清楚,李进步一直没见过的神秘父亲,李青桐经常性的醉酒,以及李进步没有感受到的关爱,这都是她们矛盾的点,也就出现了表彰大会上李进步雇佣的妈妈与李青桐大打出手的一幕。在来到母亲李青桐的高中时代后,李进步是在亲身感受母亲的昔日时光,以一位平等的朋友的形象和母亲相处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选择,给两人的问题解决按下了快捷键。这也引发了不少观众对当今家庭代际冲突问题的思考。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人物形象,有学霸、学渣,有拖油瓶也有开心果,这些人物性格鲜明,颇受观众喜爱。学霸看似成熟稳重,但也想要融入热闹的生活中;学渣不仅性格开朗,同时也有上进的决心;坏孩子绝不是一“恶”到底,也会真诚待人。牛莉饰演的母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严厉,但实际上却是“刀子嘴豆腐心”,是孩子和丈夫坚强的后盾。杨皓宇出演邹老师,旗开得胜的旗袍装扮也是让不少观众记忆犹新。角色塑造是多面的,同时考虑到了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如:李青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源于父母没有给她太多的规划和压力,成长在一个很幸福的家庭里。影片真实地刻画每一个平凡人物,充满人文关怀,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照。电影在地域性差异上的文化表达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呈现。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出东北地域风貌,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冰天雪地的东北烟火气里颇有愈演愈烈的味道。东北“文艺复兴”的浪潮波及到影视领域,独特的东北元素发挥着深厚功力。买冰糖葫芦、打雪仗、滑雪橇的东北校园生活;对喜欢的女生说“待会儿我把我姥做的大棉裤给你找出来,背带的,带个马甲,老暖和了,你穿都得出汗”的东北式情话;热闹的大众澡堂、吐着烟圈的重工业厂房、冰雪掺杂的东北生活图景,都令观众耳目一新。编剧在台词中大量引用了在全国都具有广泛普及度的东北方言,导演在主要演员和配角演员的选择上也大量任用了东北籍演员,使得整体风格更加落地和统一。(编辑:王晶)
导赏:电影《第二十条》是张艺谋导演接续《狙击手》《满江红》春节档电影之后的又一部春节档影片,影片采用现实主义风格描写身边人身边事,通过一个普通挂职检察官的视角展现平民的困境与遭遇,表现他们在法律面前的无措和恶势力权威之下的绝望,通过巧妙串联三个案件,分别是儿子见义勇为抵制校园霸凌而遭受反殴事件,因被冤枉而讨求公道的公交车司机事件,被欺侮的残障人士事件,将议题指向《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将人物的现实艰难呈现于银幕之上,力求与观众达到共鸣、共情,引发大众对法与情与理的思考。《第二十条》除具备现实色彩之外,还融入了许多喜剧色彩,马丽喜剧演员身份的加入相当于给电影定锚,让影片在合家欢的档期中脱颖而出。影片的喜剧质感摒弃了夸张式的喜剧表演,追求的是一种滚动式的喜剧,表现的是生活中自然而然、不加修饰的流动的幽默,其中最为幽默的喜剧效果是语言的机智所带来的,东北方言的妙语连珠在让人感到亲切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杀伤力,马丽与雷佳音两人的口角之争是影片生活幽默的亮点,愤怒的情绪之中夹杂着好玩有趣,这不仅是身为东北演员的两人所带来的语言特色,也是张艺谋导演所追求的“生活流”喜剧特色。作为一部重大检察题材影片,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款的普及是影片的重中之重,片名《第二十条》直接地向观众科普了“第二十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并通过三个真实立体的案件呈现让观众明晰正当防卫的定性与判决,让观众明确何为“正当防卫”。同时,公平与正义的表达,法理与情理的较量也是影片表达的重点,张艺谋导演赋予人物人道主义关怀,以此为基冲破法律功不可破的森严城墙,在理性思考的同时注入感性色彩,突出“法律为人民”的责任感,在情与法的两难之境中选择正确的道路。从该影片中也可以窥见张艺谋导演执导的《秋菊打官司》一篇,影片表达的主旨同样是公平正义,只不过叙事主体从状告村主任的农村妇女秋菊变成了执法的检察官,时过境迁,千家万户的共同祈求与美好愿景依旧没有变。(编辑:张苏慧)
导赏:《大“反”派》是包贝尔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影片通过毕超的遭遇,巧妙地探讨了身份认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将与自己对戏的女演员冰冰错认成了现实中的妻子,这种错位的情感关系使得影片的情感线更加复杂和有趣。他为了让“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决定去完成那个他认为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种荒诞的行为既营造了喜剧效果,又让人对他的坚韧和执着感到敬佩。毕超的角色设定十分有创意。原本只是一个平凡的小演员,却在一场意外中失忆,误以为自己是个大反派。这种身份的错位,使得毕超的行为变得荒诞而滑稽。他努力扮演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反派,却时常因为自己的善良和天真而露出马脚。这种反差萌让观众忍俊不禁,也让人对毕超的角色产生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包贝尔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魏翔、于洋、贾冰等喜剧人的加盟也为影片的喜剧设计带来惊喜和看点。影片中的反派设定也别具一格。毕超在“完成反派使命”的过程中,意外与老大、老二、老三三名歹徒结下梁子,他们之间的纠葛和冲突,不仅让毕超的倒霉之旅变得更加波折,也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影片的幽默和诙谐。三名歹徒虽然表面上凶恶残忍,但在与毕超的相处中,也逐渐展现出他们的软肋和温情。这种人物设定的反转,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也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毕超的倒霉爆笑之旅,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影片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名利和地位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我,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而毕超的经历,则是对这种迷失和错误的一次深刻警醒,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坚韧和乐观,也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辑:王晶)
导赏:《扫黑·决不放弃》作为一部深刻反映现实、展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影视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更在社会影响力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反响。影片巧妙地将现实社会中的扫黑行动艺术化地再现于银幕之上。通过宋一锐组长带领的专案组与黑恶势力的斗争,影片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以及在这场斗争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影片中的案件均取材自真实事件,如暴力征地案、工地埋尸案与农民工讨薪案,这些案件的层层深入,逐渐揭露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使得影片的叙事线条清晰,代入感较强。《扫黑·决不放弃》突破了传统犯罪类型片的现实改编尺度,塑造了曹志远这位典型的“两面人”形象。曹志远在日光下是人们眼中的“好县长”,在黑暗中却是一手遮天的“县太爷”。这种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避免了主旋律电影宣传教育性下的人物脸谱化弊端,使得角色塑造更加丰满,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影片通过李南北与段毅这对师兄弟的关系,深入探讨了背叛者的心理。段毅的堕落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沦丧,更是对理想信念的背叛。影片通过段毅对师父的照顾,展现了他在私德领域的小小正值与公德领域的巨大负值之间的心理冲突,为观众提供了对背叛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影片的现实意义同样不容忽视。《扫黑·决不放弃》不仅是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影片通过展现扫黑行动中的困难和挑战,传递出我国对扫黑除恶行动的坚定决心,体现了社会正义和法治精神的崇高价值。此外,影片在类型化叙事的拓展与商业元素的创新中实现了对题材的突破。《扫黑·决不放弃》借鉴了警匪片、犯罪片、悬疑片、动作片等元素,在邪不压正的整体叙事脉络下,设置悬念,层层递进地接近事实真相。同时,影片加入了观众喜闻乐见的类型化氛围,用打斗情节突出动作片的紧张刺激感,保留了犯罪片的暴力情节,实现了政治立意与艺术表现的平衡。《扫黑·决不放弃》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精湛的艺术表现、立体的人物塑造,成为了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影视作品。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更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人性光辉与阴暗的深思。(编辑:赵敏)
导赏:《爆款好人》是《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之《北京你好》单元以及《我和我的家乡》系列之《北京好人》单元的延伸长片,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既接地气的当代都市故事,展现了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如何在名利场的诱惑与真情的坚守之间寻找平衡。影片围绕主人公张北京(葛优 饰)展开,情节中的一系列巧合与转折构成了影片的基本叙事框架,宁浩以其一贯擅长的黑色幽默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呈现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这部影片延续了宁浩作品中一贯的“小人物,大情怀”的创作理念,但相较于其早期的大情节电影,如《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本片更加注重于捕捉日常生活的微妙细节,通过生活化的喜剧桥段,细腻地刻画了张北京等角色的内心世界。这些角色虽身处都市喧嚣,却拥有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不仅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地带。张北京从最初的“爆款”心态——渴望通过帮助他人获得社会认可,到最终回归“好人”本质——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善良与对他人的关爱,这一心路历程是对个体成长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微妙批判。导演通过张北京与刘昂喜、小琴等人物的互动,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个体如何在面对网络舆论、生活压力时,坚守自我,寻求认同的过程。宁浩在影片中融入了现实主义元素,如张北京与小琴因孩子教育问题产生的争执、刘昂喜在脱口秀创作中的挣扎,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网络暴力时的无奈与抗争,这些情节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感。(编辑:婧怡)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