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

有片源
1992年
导赏:电影《三毛从军记》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喜剧影片,也是导演张建亚向漫画大师张乐平致敬的作品,因此影片更大程度的还原了原作的漫画风格。在影像上除了演员的夸张幽默表演外,还借助了更多例如纪录片等其他表现手法,使得影片不但符合大人和孩子的童趣心理,也充满了反讽的寓意。影片风格独特、轻松幽默、却又寓意深刻,描述了三毛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遭遇和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离奇搞笑的经历,用讽刺的手法展示了战争中“小人物”的境遇,同时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什么人和什么力量操纵着“小人物”的命运?电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较好地吻合了儿童电影的“快乐原则”,适应了儿童观众的游戏心理,且有浓厚的热闹、好玩、情趣盎然等受到儿童喜爱的特色。但实际上,本片并不是一部儿童电影,而是一部具有特殊风格的影片。影片对画面的解构处理,处处可见的间离效果,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嘲讽,都带有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征。编导张建亚把影片集中在刻画一个小人物、小把戏的可喜、可悲、可怜、可叹的命运遭遇上,强化了这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战争背景,把题旨点在“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无名的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上,把分散在画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集中在三毛、老鬼(老岳)和大人物(委员长)三个角色之间的关联和对比上。在一部喜剧片中特意增设一本正经形象酷似的“大人物”这一角色,从而更鲜明地凸现出严酷壮烈的战争和三毛荒诞不羁的行径的反差,凸现出大人物与小人物,有名的岳武穆(岳飞)与无名的岳武穆的价值反差,使作品内涵从一般揭露官兵不平等社会黑暗面,以三毛遭际的荒唐,引入对他生存环境的荒唐,进而引发出更为深远的思考。
1989年
1987年
井

演员(饰 何同礼)/

导演:李亚林/
播放正片
导赏:电影《井》作为80年代著名导演李亚林的封山之作,不仅以其深沉的艺术魅力,更以其独特的时代视角,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深刻反映当时农村与城市社会现状的画卷。通过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交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挣扎。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女性不仅要面对来自家庭的压迫,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种种偏见与歧视。电影所聚焦的时间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徐丽莎,这位旧时代的知识女性,拥有着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女性解放意识。她不愿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不甘于成为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她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挑战。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知识分子开始受到重用。徐丽莎也抓住了这个机会,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并在工厂中担任重要职务。然而,此时的丈夫却开始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他嫉妒妻子的成就,怀疑她与同事童少山之间存在暧昧关系。丈夫的保守、刻板与无理取闹让徐丽莎感到窒息,她开始意识到自己虽然逃离了传统的家庭角色,但却依然无法摆脱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与期待。徐丽莎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实际上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所共有的命运。影片中的“井”作为一个隐喻符号,不仅象征着徐丽莎所面对的困境与束缚,也暗示了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局限与压抑。这口无形的井,将徐丽莎以及那个时代的许多人圈套在里面,让他们无法呼吸、无法逃脱。而徐丽莎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也在这口井的压迫下逐渐消磨殆尽。
1985年
导赏:《金猴降妖》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代表作之一,其成熟的叙事手段、中式古典美学风格与精巧的细节设置使其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中的一座高峰。“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影片在改编上将叙事重心从白骨精转移至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关系之上,白骨精变为绝对的恶,她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挑起师徒二人的矛盾。唐僧慈悲却不明真相,孙悟空果敢、明辨是非却需受紧箍咒之折磨。这使得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的背景下意义更为深远。当时,用旁白串联动画电影内容的手段是较为常见的,这有助于交代故事背景信息,但无疑会使影片画面流于形式,使画面的叙事与传情功能分离。在本片中,导演有意弱化了旁白叙述在影片表意上的占比,减少直接描述,探索画面本身的叙事功能。影片仅在开头介绍了唐僧师徒四人集合的过程,在故事主体层层展开时,也仅配以少量必要性台词,人物的行为与心理状态都诉诸于面部表情与外部环境氛围。孙悟空扭曲的五官使其被紧箍咒折磨的痛苦变得真实可感,与白骨精的精彩打斗亦缭乱了观众的双眼。用色上,本片也颇为考究。深红色的洞穴暗示了白骨精的邪恶,蓝绿色的花果山则充满了野趣与自由。影片延续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中式意境的追求,与传统文化关联紧密。蓝色与绿色相接,层峦叠嶂的山丘下是师徒四人渺小的身影,颇具中式水墨画的写意特征。孙悟空在深蓝色的夜中独坐山头,明月照亮了他孤独的背影,胸中之惆怅与对师傅等人的思念不言自明,暗合中式含蓄之美。角色在构型上多与戏曲元素遥相呼应。白骨精一变为一个丧夫的女人,她白巾缠头,与越剧《血手印》中的人物形象相仿。除了贴近中式美学,本片也在风格化方面有所创新。白骨精变身时以巨石为载体,以水为镜,她的身影在墨蓝色的水镜上不断如幽灵般变幻、扭曲,虚与实的边界变得不可捉摸,影片也因此披上一层表现主义的神秘面纱。(编辑:铠兰)
1983年
快乐的单身汉
快乐的单身汉

演员(饰 车间主任)/

导演:宋崇/
类型:爱情/剧情/
导赏:《快乐的单身汉》反映了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和青年工人的生存状态。工人形象不再是十七年电影中的“高大全”式英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困惑的普通人。开头导演通过一群光棍汉的聚餐场景展现了他们作为工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充满了幽默和诙谐但同时也透露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种幽默与辛酸的交织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的细节,导演生动地描绘了人们之间那种不加雕饰、纯粹质朴的情感。在造船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工人们之间的友情、师徒之间的传承、邻里之间的互助,都被刻画得真实而感人。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导演宋崇聚焦于表现丁玉洁与刘铁、石奇龙三人的情感纠葛。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抒写丁玉洁与刘铁之间建立在青梅竹马的情感基础上的纯洁爱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两人之间化解疑虑敞开心扉的过程。而刘铁的好友石奇龙在感情上虽然显得有些腼腆,但在友情和道义上却表现得非常豪爽和义气。当石奇龙得知丁玉洁心中所爱其实是刘铁时,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失落而怨恨或嫉妒。相反他选择了忍痛退让,成全了刘铁和丁玉洁的爱情,展现了一个普通工人的风度和胸襟。片中“刚与柔”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工业场景的冷峻与硬朗,又不失江南水乡的柔美与细腻。造船厂的铁锤与火花不仅锻造着钢铁之舟,更铸就了青年工人们坚韧不拔、追求梦想的灵魂。龚雪饰演的丁玉洁,宛若一朵水仙在工业的钢铁丛林中静静绽放,她的温婉与坚韧,消融了石奇龙等一众青年心中的迷茫。真是在硬朗阳刚的环境中,真挚的情感在银幕上流淌才显得更加自然动人,勾起了观众对那个纯真年代的深刻记忆,使人们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与温暖。(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