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Jun Yang

有片源
2018年
2008年
剧情: 1939年秋,驻石门地区日军混成第八旅团在旅团长水源义重的率领下,对晋察冀军区进行秋季大讨伐。从冀中回师陕北的贺龙师长、聂荣臻司令员决定抓住战机,在石门一带围剿水源一部。狡猾的水源盘踞在慈峪镇一带,就是不往口袋里钻。鉴于水源的军事动向,军区及时调整战略,命令冀五团、八路军716团择机围歼。 冀五团1939年3月成立。成立半年来,一次像样的仗也没打过,4000余人的部队,只有1000余条枪,战士中决大部分都是新兵。大战当前,和训练有素的水源对阵,包括团长陈祖林、政委萧锋在内的部队上下,都没有决胜的信心。由于对情报的分析出现失误,水源夜袭陈庄险些得逞,冀五团因守备不力,被军区划归120师指挥。 陈庄失利,险些给八路军总部带来重创,团长陈祖林、政委萧锋遭到晋察冀军区熊司令的严厉批评。正当部队士气大落时,团里出现机枪教员王大奇“调戏”敌工部长李雅兰和李雅兰涉嫌提供假情报的棘手事件。萧锋果断处理王大奇和李雅兰的事,发动部队投入总部部署的围歼战中。 八路军总部投入八个团的兵力围歼水源一部,迫使水源放弃秋季大讨伐,向石门龟缩。水源会从哪个方向突围,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做出判断,将初来乍到的716团部署在主攻方向,冀五团负责侧翼。对于师部的作战部署,萧锋有意见也只得保留,怪只能怪冀五团上次的失利。 萧锋没有为打侧翼背过思想包袱,而是积极调整部队布防,准确判断水源在突围时会声东击西,放弃小路走大路。萧锋的判断为围歼争取主动,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也为部队赢得总部首长、友邻部队716团的刮目相看。萧锋趁机利用李雅兰提供的准确情报,连夜偷袭水源驻灵寿县汽车站的弹药库。 机枪教员王大奇偷跑出来投入战斗,李雅兰提供假情报的嫌疑被消除,冀五团在实战中得到锻炼,部队战斗力快速提升。此时,萧锋又一次准确判断水源选择万寺院作为逃窜突破口,组织部队在万寺院拦截,和716团一起,全歼水源残部,重新回归晋察冀建制,成为聂老总袖口里的一支“铁拳”。
2006年
剧情: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为牵制华北之敌向东北增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晋察冀野战军,任命杨得志为司令员。时值十月,杨德志率部逼近徐水,对徐水实施包围。在杨德志的战略意图中,围攻徐水是假,引出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王牌军第三军,继而歼灭是真。鉴于徐水和石家庄之间还隔着一个保定,杨德志下达命令,加大攻势,引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出兵。    徐水防守甚严,工事坚固,城内情况复杂。为了攻进徐水,能有效地歼灭守城敌军,杨德志请来了闻名徐水的女子别动队队长马秋凤,和特务连连长曹二牛,任命女子别动队、特务连组成攻城先遣队。正所谓“冤家”路窄。原来,六年前马秋凤和曹二牛还是拜过花堂的夫妻,只是因为曹二牛惧怕马秋凤而没有成就一段美满的姻缘。    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徐水城很快就被攻破。徐水告急,驻守石家庄的罗历戎终于在孙连仲长官的再三催促下,亲率两个师、一个团共一万七千余兵力,向徐水开拔。罗历戎并不是傻瓜,他已经猜到了杨德志“围城打援”的意图。所以,当部队开进解放区新乐时,罗历戎就地宿营,按兵不动,在抗命革职和丢城掉脑袋之间,选择了前者。     罗历戎按兵不动,一时出乎杨德志的意料,但此时蒋委员长的电令帮了杨德志的大忙。有“校长”的电谕,罗历戎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向徐水开进。为了避免保定的守军出城相援,杨德志突破常规,将战场设在保定以西的清风店。从徐水到清风店,二百余里的路程。在杨德志的命令下,部队只用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罗历戎做梦都想不到的战略部署。    入夜,罗历戎所部全部进入包围圈。战斗打响,罗历戎仓皇应战,伤亡惨重,等稍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并试图对我军实施反包围时,杨德志更加强大的攻势压住了罗历戎的气焰。仓皇一夜,罗历戎终于盼来了孙连仲的飞机支援,但苦于没有地面部队的配合,罗历戎只落个仓皇鼠窜,结果还在乔装打扮、企图逃走中被女子别动队擒获。至此,清风店战役历时三十小时,全歼国民党第三军两万余人,创造了我军在平原上远距离机动作战的成功范例。
2005年
1998年
导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三部作品《席卷大西南》反映了我军解放全国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解放西南四省即四川、云南、贵州、西康 (解放后划归四川)的历史画卷。影片正面表现了争夺白马山、剑门关攻坚战和成都外围的邛崃之战等几场战斗,并以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人物主线,表现了我军以席卷之势解放大陆最后一块土地过程中的丰功伟绩。影片的基调质朴、自然,有力度、有张力,且富于历史感。电影并不重笔写“史”,而是刻意写“人”,塑造了刘伯承的宽厚、幽默和平易近人,邓小平的敏锐、干练和知人善任中带着的几分严厉,贺龙的豪爽、豁达和令人亲近的丰满形象。杨光远导演从视听效果的角度考虑,将文学剧本中的“新中国诞生前夕”、“军列西行”、“逃兵事件”、“起义多米诺”等情节片段打散开来,或按叙事结构时空交叉,或按情绪结构平行时空,以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勾连,使影片节奏张弛有致,更富于观赏性。《席卷大西南》通过全景式展现中央军委“大迂回、大包围”指挥战略,国民党内部的重重矛盾和纷纷起义,以及解放军奋不顾身的旺盛士气,彰显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再一次证明1949年的胜利是一种先进理想对一种没落观念的胜利,是代表人民的力量对反人民的力量的胜利。(编辑:曾奕琦) 
1995年
导赏: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战士尤江在退伍前夕坚守荣誉、英勇救人的感人故事,作为一部表现英模人物的军事题材影片,以往影片热衷着重表现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展现其英勇无畏的精神,谱写一首英雄赞歌,然而此片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之上,以士兵作为叙述对象,表达“士兵的荣誉”,将焦点放置在“荣誉”二字身上,从而对士兵的精神发起挑战,对士兵的价值观进行严峻拷问。影片通过尤江这一角色,展现了军人对荣誉的执着追求再到领悟其真谛的转变过程,尤江作为一名即将退伍的战士,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奖,在探亲假回村期间,面对刘老三等人想借助军功章假公济私的行为,拒绝与其同流合污,将借来的军功章归还,迸发出了自己也要获得一个军功章的念头。之后在与歹徒的殊死搏斗中,尤江见义勇为的行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县人民的称赞与嘉奖,获得了诸多荣誉与爱戴,面对三舅刘老三的再次刁难依旧严词拒绝,并从中理解了荣誉的真正内涵,领悟了其背后所代表的为民为国的真正情怀。影片中的老兵与尤江之间具有深厚的忘年交情谊,在某种程度上老兵化身成为了尤江的精神引领与榜样,成为士兵精神的标杆。“老兵”的称谓本身就是一种军营锤炼的标志,一种荣誉感的自我认定,即使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件,但仍有着英雄本色。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兵,退伍之后在连队附近开设油坊,他的军人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尤江,使其承接着老兵的精神和品格的传统。老兵在影片中的出现形成了首尾呼应,某种程度上使得尤江对荣誉观念的转变变得更加可信,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引领着尤江的信念与选择,形成了一股强大而又震慑心灵的力量。(编辑:州文)